移动学习网 导航

分析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化进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企业国际化途径

2024-06-01m.verywind.com
论文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某公司为例,可以写联想公司吗?~

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不建议写比较知名的企业的

中小企业在各个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是吸收就业的重要载体。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安徽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不再固守国内市场,纷纷走出国门,把战略目光投向整个世界。然而,在后危机时代,在全球经济整体增长乏力和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经济环境下,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规模小、国际化人才缺乏及资金不足等客观劣势的限制,中小企业并不能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在国际市场上游刃有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不仅面临着发展的巨大机遇,同时也将面对严峻的挑战。 本文以调研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着重介绍了安徽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开篇第一章首先简要概述了调研背景、调研意义和研究思路,然后阐述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包括中小企业的界定、国际化的概念及国际化理论的发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安徽省中小企业的概况和国际化现状,并简要分析了我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三章以安徽省界首市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为案例,对其国际化历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其成功开展国际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给其他中小企业提供借鉴。根据笔者对安徽省部分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得到的信息,第四章详细归纳了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并对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分别从企业角度和政府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如加快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改进金融和财政支持方式、继续健全政策扶持体系等。

以下文章请参考。

企业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和企业争取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的火车头,并进而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017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升至第三位。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成长。
现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投资主体的角度分,包括中央部委和各省市的专业外贸公司;中央部委和各省市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主要经营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业务;金融企业,包括中国银行和1979年后恢复发展起来的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工业企业和工贸集团,如首钢,自1988年以来首钢己在欧美国家和港澳地区投资兴办独资、合资企业20多家;窗口型企业,主要指1979年以后由各省市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在港澳地区兴办的以收集信息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公司;其他企业,包括农业、科技、旅游、餐饮、运输等行业领域的企业。
2.集中化的地域分布
企业在采用国际化成长战略时,在地理方向上以亚洲|(港、澳、新、日、泰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主。目前,我国的境外投资已遍布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但最多的还是前面列举的地区。在这几个地区投资的中国企业数约占投资企业总数的70%。
3.多元化的行业选择
目前,采取这种形式的企业涉及资源开发(矿业开采、林业开发、远洋捕渔)、加工装配、生产、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金融、旅馆、旅游及餐饮等多个行业,其中又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
4.合营化的扩展方式
我国企业采用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多以合资为主,合作伙伴多为华侨,华侨在语言和文化上与中方经营者更能融合,合作起来更容易,风险更小。
5.小型化的项目规模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规模一般较小。有报道称,广东省海外企业投资多数在30万美元以内,经营比较分散,既无产品优势,又无资金优势,这种“散兵游勇”式的海外投资方式,完全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式。按平均投资项目投资额计算,发达国家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60万美元,东欧国家也达140万美元。而我国上海海外投资约1.6亿美元,平均非贸易性企业投资不足80万美元,规模过小,显然缺乏市场拓展能力。
6.我国企业采用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多以兴建为主,收购当地企业为辅。总体说来,采用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也不是很高,无论是从风格上讲,还是从效率上讲,都与国外同行相去甚远。因此,我国企业在采用投资进入时,更倾向于兴建,一切从头开始,而不愿意去收购一个“异体”,再下大力气去融合它、改革它。
一、国际化过程中的弱点
由上述我国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特点,可以归纳出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弱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相当部分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能力不强
受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海外市场环境认识不够,海外市场开发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对外贸易经营权,必须通过专门的外贸公司以间接出口的方式来开展涉外业务。采用间接出口的方式,把制造商和海外市场隔绝开来,企业无法直接接触目标市场,不可能积累自己的市场进入经验,并适时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适时修正产品。因此,间接出口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为我国企业提供经验和学习机会,许多涉外企业通过间接出口并未真正积累国际经营经验,无法为更深入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营进而实现国际化成长奠定基础。一旦遇上国际化成长的机会,也是仓促应战,根本无法做到知己知彼,常常遇上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最后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此外,我国企业对当前国际市场形势和通行做法了解不够,对“游戏规则”认识不足,参与国际化经营比较盲目。对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了解不够,也就无法实现企业自身核心能力与环境之间的最佳适应,更谈不上核心能力成长的最大化。因此,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经常受挫。
第二,企业对目标市场的环境被动适应,缺乏主动引导的精神
我国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成长方式时,目标市场相对集中在与我国开展经济交往较多的国家,其中一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企业对这些地区比较熟悉,企业能够有效地适应当地的环境,促进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与外国的政治经济联系,通过长期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推动了双边或多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彼此的政治经济环境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为我国企业顺利地走向国外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长期的经济交往,双方逐渐建立起了相互信赖的关系,在政策法规上将给予对方企业一定的优惠条件。这些条件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移植,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可支撑性和相容性,推动我国企业顺利地实现国际化成长。
然而,海外市场的成长机会并不一定与母国和东道国的关系成正比,如果过分地看重双方的交流传统,而忽视了潜在的成长机会,对企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增强自身的主动适应能力,提高灵活性以有效地开发海外市场商机。
第三,多数企业以对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的获得能力来塑造企业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化方式实现成长的企业多集中在自然资源开发行业如矿业开采、林业开发和远洋捕渔等,工程承包、旅游、餐饮等行业仍主要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获取能力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较低的核心能力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旦资源变得稀缺时,劳动力和原材料也将变得昂贵,诸如此类的变化必将限制企业这方面能力的发挥,企业的竞争也将转向对资源利用效率的竞争。届时,依靠掌握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将难以生存和延续,难以适应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企业也将最终被逐出市场之外。较低的核心能力构成也难以有效地适应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也就很难在这些国家有效地实现国际化成长。因此,我国企业在核心能力的构成上必须进行调整,转换核心能力的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即发展技术核心能力与管理核心能力,改善核心能力的构成,实现对环境变化的有效适应。
第四,多数企业核心能力的特性表现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际化成长途径的选择
我国企业在采用国际化成长方式时,很少选用内部化的成长方式,而大多数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而且合资伙伴多以华侨为主。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企业对海外环境的认知不足,制约了核心能力可移植性的发挥,同时,由于企业自身能力水平的低下,核心能力的可支撑性差。传统的文化思想长期主导着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使其难以与海外市场相容。因此,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成长途径时,倾向于以合资的形式与华侨商人(如港、澳、台的一些商人)共同开发海外市场。通过与华侨商人的合作,一来可以借助其核心能力,弥补自身能力在可移植性、可支撑性方面的不足,二来由于历史文化渊源,同为中华儿女,在某些文化价值观念上具有很大的相容性,再加上华侨对当地文化的相融,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文化能力对海外市场的相容性。
此外,我国企业在采用直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时,倾向于新建,而不愿意收购海外现有的企业,原因也在于我国企业管理和文化等方面核心能力的相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将外部资源有效地纳入本企业的能力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速度。
第五,许多企业不注意国际化成长方式的优选,单一性选择国际化成长途径的现象普遍
许多国内企业在决定国际化成长途径时通常并不择优选取。虽然我国有些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成长途径时,已经脱离了早期的盲目性,但在途径的优化上却做得很不够。我国许多企业常常采用“实用原则”来选择国际化成长途径,即企业在每一个目标市场都采用一种可行的、但不一定是最优的进入模式。我国许多企业在选择某一海外目标市场的成长途径时,一般从低风险的成长途径开始进行筛选,找到一个符合企业核心能力水平和外部环境状况的可行的成长途径后,便不再进一步考虑其他成长途径。这种现象在某些国有企业中比较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有效的评估手段,或是源于企业得过且过的心理。严格的说,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法,其结果是虽无大功,亦无大碍,对国家资本极不负责任。也许在某种形式下,内部化成长和外部资源内部化的方式均可行,但究竟内部化方式带来的成长潜力大,还是外部资源内部化方式带来的成长潜力大,抑或是两种形式某种程度上的结合尚有待考证。
二、企业成长的对策
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中存在的弱点,我国企业在决定国际化之前,有必要对自身的核心能力的构成和方向及其海外目标市场特定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便合理地选择国际化成长途径,实现企业内部能力的有效积累和对环境的最佳适应,推动企业成长的最大化。
第一,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决定核心能力发展方向的企业总体战略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转换视角,从国际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以企业规模为例,许多企业在国内当属巨头,而放到国际市场上与大型跨国公司比较,则相去甚远,诸如汽车制造企业、计算机生产企业、电信企业、民航企业、证券商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在经营领域方面,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体系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包括对国际化分工趋势和格局的把握,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
第二,以国际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以国内汽车制造业为例,在国内市场,一些大型企业目前也都各自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并己初步形成竞争优势。但是由于这些核心能力是在国内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果从国际化视角来看,这些能力显然难以支撑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突破既有核心能力,引入、培育更高层次的核心能力,并重新作出战略选择,便成为国内汽车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又如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但与世界银行业相比,在金融产品开发、营销网络、服务层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距十分明显。银行企业只有突破既有核心能力,参照世界水准培育更高层次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以国际化视角重新审视核心能力的技术系统及管理系统
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以国际化标准来衡量核心技术。市场的国际化要求企业将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标准提升到世界水准,因此,支持产品或服务品质的核心技术及围绕它的技术系统,无疑要达到世界水准。原本在国内领先的一些技术系统,如机械制造、电子、化工、汽车等方面的技术系统,必须以国际化视角重新审视,升级换代以向世界水准看齐。二是以国际化标准来衡量管理系统,包括企业组织制度、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以及人力资源系统。在企业改革进程中,管理系统的革新严重滞后的局面至今仍未有大的改观。虽然许多国有企业都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现代企业的管理系统并未同步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国内企业而言,管理系统的变革与创新仍是核心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国际化经营中,全球性采购国际化营销等已经成为国际企业经营的关键。国内企业在供应链设计、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与国际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全面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是企业发展核心能力的重要任务。
第四,以国际化视角看待企业核心能力中的文化系统
在当今国际化浪潮中,随着各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各国文化之间的渗透加强,这对企业及其员工价值观念势必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要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吸收别国或成功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注意防止不良思潮的渗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在国际经营中保持和发扬自身文化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只是单纯地强调文化和自我演化,而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文化,势必会阻碍对其他国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难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总之,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全面深入审视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国际化的眼光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塑造企业未来的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朱雨良
商务部 研究院 《国际经济合作》 2005年 第2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由于世贸组织对关税以及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的限制,各国开始从新的渠道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机理特征和保护程度,使得它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成为阻碍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障碍。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讯以及交通运输成本的不断降低,自然人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及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这一切的变化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例如制成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从 1947 年的 47% 降至现在的 2.1%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以平均每年约 14% 的速度在增长,几乎是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的两倍。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国内市场进而被国际市场所渐渐取代。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它是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它促成一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彼此交织的复杂格局;它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因而就不应该是为某一社会制度专属的共融体系,当然更要朝着不以强权政治为前提的互利准则运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贡献,和市场经济一样具有不可轻视的历史进步性。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利用新资源,开拓新市场,以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获取新的科技、技术、市场及金融服务的机会,因此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 “ 外向型 ” 发展的前景。同时它们又不得不面对来自低价格进口产品以及设立在当地的国外公司的竞争。贸易壁垒的不断消除,国内市场也逐渐溶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而此时我国企业就不得不按照国际市场的标准、价格、质量来提供产品或服务。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很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趋严峻的挑战,除了需要得到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外,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构建并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成为其首选,也是必然选择。 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质是:国际上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经济所提供的各种要素及机遇,同时,我国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为自己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和因素。我国企业所能利用的国际经济为我们所提供的机遇与因素,不仅仅表现为我国企业对国际市场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因素的充分利用,而且也表现为对国际资本优势及国际产业优势的利用。我国企业对国际资本优势及产业优势的利用,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产生两种趋势:资本与产业的整合,产业与产业的整合。

资本与产业的整合

所谓资本与产业的整合,就是指具有雄厚的货币资本实力的企业,利用自己在货币资本方面的优势,以全部收购的方式,或者以入主控股的方式,整合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产业性企业,即整合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本与产业的融合。

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两大类:一是资本经营,即通过买卖企业或者买卖资产,以及利用股票等金融工具的交易而实现增值的经营活动;另一类是生产经营,即通过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实现增值的经营。这两类经营活动都是企业正常的应有的经营活动。这两类经营活动往往会以分工的形式统一于一个企业集团之中,例如,母公司的功能主要在于搞资本经营活动,而子公司则是偏重于生产经营活动。但是,这两类经营活动在现实中更多地是相互分离地体现在不同的企业载体上。例如,有的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而拥有更多的货币资本,主要从事于资本经营活动,其特征表现为资本经营的优势;而有的企业则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或者服务,其特征表现为产业经营的优势。正因为有的企业表现为资本的优势,而有的企业则表现为产业的优势,因而就出现了这两种优势有效组合的趋势:资本与产业的整合。

资本与产业整合的特征是:资本入主产业性企业后,主要是利用资本的优势而促进产业性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规模创新和市场扩张,从而提升产业性企业的档次,使产业性企业实现升级换代,但资本一般不自己去经营产业性企业,而是只追求资本的回报,因而即使在资本从产权上已完全控股产业性企业的条件下,资本也一般不派人担任产业性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而是只实施监督,因此,产业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基本上还是由从事于生产经营的职业经理人来完成。也就是说,资本与产业的经营,是指资本利用产业性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势,为资本寻找回报的新增长点,而产业性企业则利用资本的资本优势,为自己再造更高的经营优势,提升自己的经营能力,因而资本与产业的整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整合,是资本与产业实现了双赢。

资本与产业整合的条件是:第一,被整合的产业具有大的市场潜力,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进行高效运营,例如,有的因为资本不足而无法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更无法大规模进行市场拓展;又例如,有的是因为体制方面的原因而不具有活力,需要在国际资本的界入中升华自身的体制。第二,被整合的产业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例如,有的被整合的产业原来已经具备优秀的经营人员梯队,或者是资本已经选择到了良好的经营团队,因而资本能够顺利地推动被整合产业的发展。第三,资本具有极强的实力,具有整合产业的力量。

产业与产业的整合

所谓产业与产业的整合,是指国际上一些大的产业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产业升级,或者为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自觉地将一些加工制造业务向我国转移,与我国一些从事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合作;而我国的企业刚好需要这种合作,因为这种合作能够使我国企业利用国际上的大的产业集团的品牌优势及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使自己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降低自己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同时,我国也可以在与国际企业合作中使自己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产业与产业的整合,是一种优势互补性双赢组合。

产业与产业的整合,最适合于我国那些生产能力已明显过剩的企业。我国有些产业的生产能力,明显地超出了我国市场的需求,出现了生产力过剩,而这些企业要靠自己走向国际市场,又有各方面的障碍,进入的成本太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这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就可以与国际上一些大的名牌企业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使我国过剩的生产能力的企业利用这些国际性大公司的品牌及营销网络而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

国外大的产业集团之所以愿意同我国的企业进行整合,是因为我国的企业在加工制造方面确实有比较优势,例如,劳动力比较便宜。在发达国家,由于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远远大于我国,而工作时间又远远短于我国,因而在发达国家,同一台设备在同一时间生产的产品要远远少于我国。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比较便宜,产品的生产成本却又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同样的设备,在发达国家可能赚的钱比较少,而在我国则能赚更多的钱。正因为如此,所以发达国家的大的产业企业愿意同我国企业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是一种互相发挥优势的整合。因此,我国的生产力过剩的企业,比如家电企业,应该进行这种整合,成为国际大企业的加工基地。

在国际化的条件下,企业发展所遵循的应该是比较优势的原则,也就是在竞争中应强调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个企业都强调了自身的比较优势,那么就会在国际分工中实现比较优势的相互结合,从而使国际资源得到充分的有效配置。因此,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比较优势问题,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同国际上的企业的比较优势相结合。我国一些企业利用自己在加工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同国际企业进行有效整合,虽然可能使我国的企业丧失了自己的产品品牌,但是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国际上名牌企业的品牌及销售网络等比较优势,使自己能够低成本地进入国际市场,这对提升自己的企业品位及档次,是极有意义的。因此,在国际化条件下,我国企业确立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点及方法都必须要适应国际化的要求,立足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 在企业国际化战略重点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 答: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竞争优势单一、缺乏经验、体制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国际化进程严重受阻。

  • 试述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答:经济全球化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技术、管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它将有力促进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贸易扩大和资本流动加速。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 论文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某公司...
  • 答:第三章以安徽省界首市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为案例,对其国际化历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其成功开展国际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给其他中小企业提供借鉴。根据笔者对安徽省部分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得到的信息,第四章详细归纳了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

  •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风险分析及对策
  • 答: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风险分析及对策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你发朋友圈会使用部分人可见功能吗?匿名用户 2013-11-05 展开全部 [提示](1)优秀企业的发展过程一般是:产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在第三阶段,企业的价值增长点变了,经营方式也不同于前两个阶段。(2)企业需要识别自己的智力资本存量。

  • 请简要分析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们将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 答:中国的制造业实力雄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工厂,其出口产品涵盖了从电子产品到纺织品等各个领域。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之一,吸引着全球各国企业的目光。中国的贸易地位的提升离不开其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逐步降低关税壁垒,加快贸易便利化进程,...

  •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中国机遇与挑战
  • 答:另一方面,反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美国提出“美国第一”口号,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单边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巨大阻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将继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会遇到如此大的阻力,与旧的生产关系虽然阻止不了新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会竭尽全力阻碍新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

  • 简要说明什么是服务企业国际进程的渐进性
  • 答:而且国际化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而缺乏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国际化初始阶段的企业来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的成长和优势的维持不仅在于对现有知识的利用,而且在于对新知识的开发许从中获益。国际...

  • 企业国际化途径
  • 答:企业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和企业争取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的火车头,并进而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10017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升至第三位。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

  • 我国石材行业国际化发展问题?
  • 答:虽然我国石材行业在国际上处于重要的位置,但是就目前中国石材业自身来讲,仍然存在着许多影响国际化进程的问题。如何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最大收益?保证我国石材行业健康持久发展?石材行业的专家们共同探讨了扩大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方法。走向国际化对中国石材业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的石材企业来说,国际化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