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2、简述现代建筑的国际式风格 现代主义风格和国际主义风格的异同

2024-05-31m.verywind.com
2、简述现代建筑的国际式风格~

《城市景观美学:理论架构与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在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景观美学已经成为我们亟待填补的学术空白。城市个性是城市景观美学的主要因素。先在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城市个性的社会属性。让自然回归城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植树率和大草坪,而是包括再造自然和保留荒野等多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景观美学/城市个性/原生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积淀/再造自然/保留荒野

  一、引言
  196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在西方学界兴起。1966年罗纳德?赫普本(RonaldHepburn)发表其开拓之作《当代美学及其对自然美的忽略》,该文被认为对于环境美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在此文发表之前,“该主题在20世纪哲学美学中几乎不存在”[1]。2004年卡尔松(AllenCarson)和伯林特(ArnoldBerleant)合编的《自然环境的美学》(TheAestheticsofNaturalEnvironments)出版。国内学界对环境美学往往存在着一个误解,以为环境美学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环境的美学问题。2007年,卡尔松和伯林特合编的《人文环境的美学》(TheAestheticsofHumanEnvironments)出版,在该书“导言”中,编者明确指出:“在本册编辑的关于人文环境的审美欣赏的论文,是作为我们早些时候编辑的《自然环境的美学》的姊妹集出版的。”那么,为什么要出版该书呢?编者说,因为“环境研究已经很清楚,我们不大可能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现在地球表面已经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真正的荒野地区”[2]。
  这里涉及的是环境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对环境概念的理解。和国内生态美学通常理解的环境不同,环境美学所说的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而非自然环境,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地球表面,绝大部分是人类改造过或是受到过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这些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城市、乡村、工厂、牧场等人类居住和活动地域所形成的独特景观。合乎逻辑的结论是,环境美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欣赏,但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的审美欣赏。在人类居住和活动影响所及的人文环境中,城市环境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城市景观及其审美欣赏,值得引起我们特别关注,城市景观美学是人文环境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城市并非现代现象,而是与人类文明史相伴,“古代几大文明都有其代表性的伟大城市,但其主体并非城市,城市文明至多可说是被汪洋大海的农业文明包围的孤岛”[3],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迅速成为文明主体,城市不仅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被看作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城市化的程度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0世纪初期全世界约1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1975年这个数字达到37.8%,1995年达到45.3%,2006年约半数人口居住在城市,203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60%[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普遍较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同之处在于,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城市化进程。“都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一种标志。在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约占70%~80%,即使那些非城市人口,也受着城市的强烈影响。今天,第三世界的现代化,也是一个都市化的过程。”[5]城市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辽阔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目前只有30%多一点,13亿人口中,有近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而中国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农民,最多也就1亿。此外,我国的人口数量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最高峰,有15亿左右,这就意味着在今后几十年内,我国会有10亿左右人口要从农村迁入城市。
  这导致中国城市急剧膨胀,其空间环境和物质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居住、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相继产生,其中有一个紧迫问题,因处于美学和城市理论等学科的交叉点而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城市外观的显著变化而需要我们致力于建设的城市景观美学,这已经成为我们当今学术研究中亟待填补的学术空白。根据笔者在CNKI学术期刊网和雅虎、百度等中文网页和雅虎英文网页检索的结果,以“城市景观美学”为题的相关论著尚不多见,这与当今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态势极不适应。随着中国社会摆脱普遍贫困化并经温饱社会步入小康社会之后,由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人们要求城市从宜居转向安居和乐居,从过去的功能型城市向着审美型城市转型,城市景观美学的重要价值日渐凸显,发展前景日趋广阔,其基本理论的探索和建构已经提上了当今中国美学建设的议事日程。
  二、从实用走向审美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是人文环境的核心。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贯穿城市建设始终。从美学的观点看,如何评估城市环境本身,如何处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的吗?能否从对立达到和谐?这是城市景观美学必须考虑的基本理论前提。近年来国内生态环境恶化招致日益广泛的批评,从这样的现实语境出发,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往往致力于阐发老庄“无为”思想的现代意义,形成了一种渐趋定型化的观念,即所谓“自然本真化”,主张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从顺其自然始,到不要人为地加以干预终,结论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环境必定是有害的。
  这种理解建立在对西方环境美学和生态学思想误解的基础上,与卡尔森和柏林特的观点也不吻合。就环境美学角度而言,人类的活动也参加了环境多样性的创造[2],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沉甸甸的麦穗、牧场上雪白的羊群、碧波荡漾的颐和园、北海公园的白塔,都是人类创造环境美的多样性的确证。甚至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人类所需要的东西,只有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谐。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既有漫长的文明史,又被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理想地区,因而具有特别的典范意义。美国学者杜博斯(ReneDubos)以法国为例阐述了这个问题:“法兰西岛大区的农业区域位于巴黎以北,人类从石器时代晚期就居住在这里,并给这里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有人类居住之前,这个地区尽是森林和沼泽;若不是人类的到来,这里仍是一片蛮荒。在人类的影响下,这里已经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农田,经过改造的森林和河流、公园、园地、村庄与城镇。虽然历经战火及其他纷扰,该地区一直保持着生态上的多样性。同时,该地区也一直很富庶。从人类的角度看,该地区是越变越好的。较之一直让这个地区处于蛮荒状态,今天的一切对大多数人而言不仅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感觉上也更好。法兰西岛大区是揭示人与地球相互关系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证明了人类能够深刻地改变地球的表面而又不破坏地球。事实上,人类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能够创造新的、持久的生态价值。”[6]
  这段话对法国巴黎北部地区的生态学阐释,对城市景观美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包括理解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基本原则,可以调整和校正我们的相关误解:(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不是无所作为,不加干预,而是有时候必须深刻地改造大自然的蛮荒状态;(2)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需要设法而且也能够保持自然的生态多样性;(3)从有益于人类的角度看,人工改造后的自然能够明显优于蛮荒的自然,并且越变越好;(4)从审美的眼光来看,改造后的自然能够比蛮荒的自然更加赏心悦目,感觉上更好;(5)更重要的是,人类能够深刻地改变地球表面而又不破坏地球;(6)结论是,人类因创造了新的持久的生态价值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城市景观美学的视角,我们还可以再补充如下内容:(7)人类能够创造独特和持久的审美价值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8)既然在一个广袤的农业区域内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一个更小范围的城市区域内也能办到;(9)城市景观除了设法保持并能够做到自然生态的多样性之外,还需要做到也能够保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
  城市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当今城市建设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及其改变,无不和人类对于城市的理解息息相关。理解城市并不容易,因为城市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范畴,历时数千载,跨越东西方,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于城市的理解主要是功能性的,城市被认为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7]。城市被认为包括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密集的地区、工业和服务业高度聚集的结果、市场交换的中心[8],这些观点主要着眼于强调城市在居住、工作和交通等方面的实用功能,而城市乐居、宜游等方面的娱乐和审美功能则未能进入我们的视野。
  存在决定意识,这种理解有其客观原因。从城市的历史发展来看,早期城市是王权政治的产物,城市功能主要是行政中心或军事重镇,巍峨壮丽的皇宫和高耸厚重的城墙,作为向我们打开着的大书,就是彼时彼地的人们理解城市功能的历史诠释。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城市以生产和交换为中心,20世纪中期以后的城市则迅速向着知识生产和信息集散中心的方向发展。曼彻斯特作为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大工业城市的先驱;底特律作为世界汽车工业之都盛极一时;纽约作为美国金融中心对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大都市书写着人们对于城市功能的理解。
  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是这样,在城市发展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匮乏,不管是技术水平的制约还是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都主要集中于城市的实用功能,即使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期,这种城市建设模式依然如此。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长期动荡与战乱之后,在一个社会氛围普遍激进的大规模建设时代里,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主要集中于实用功能,是不难理解的。根据普列汉诺夫的观察,革命对于同时代人的审美意识有着特殊的影响,内容取代形式,政治取代艺术,功利取代审美,成为革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9]。在中国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激进时代,妇女不打扮是一种时尚,新的审美观念尚未成型,历史传统的审美趣味受到激烈排斥,对于审美形式外观的任何追求都被认为是与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相关联的陈腐趣味,为革命所不容。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想要从审美的视角系统和深入地思考城市景观,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随着当今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筑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城市建设正在从实用功能越来越多地向审美功能提升。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走向。
  三、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
  自然环境的观赏性建立在自然界生态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人文环境的观赏性则建立在人文景观多样性的基础上,而城市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依存的,因为城市的基本特征在于,人类是在自然原生地貌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人文景观,城市中的自然与人文、原生景观与再造景观不可分割。由此决定了城市景观的基本特征在于,不同的城市应当有着自己的独特景观即审美的形式外观,由此构成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城市景观多样性有待于人们意识到城市的独特个性。现在中国的城市景观往往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因为许多城市使观赏者产生一种审美心理即“熟能生厌”,类似或雷同的审美对象反复地多次观赏,必然会使观赏者产生厌倦感,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求新求异求变,而当代中国的不少城市景观恰恰令人感到失望,往往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香港和纽约。现在国内许多城市斥巨资建设起来的城市广场、绿地、建筑,如出一辙,单调乏味,难以令人产生美感。
  按照康德的观点,艺术与自然的第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艺术是人的创造物[10]。而城市从来就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作为人的创造物,经过了人的心灵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从早期较为简陋的小镇发展到今天的大都市,包括建筑、道路、桥梁、公园、广场在内的城市景观,早已不再停留于粗陋的实用阶段,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今中国城市中层出不穷的街心花园和城市雕塑,就是我们正在努力将城市艺术化的确证。艺术贵在独创,亦步亦趋的模仿和简单的复制是艺术的大忌,艺术的生命在于独特鲜明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很容易发现,威尼斯是水城,曼谷是佛教城,洛杉矶是电影城,世界许多著名城市都有强烈鲜明的个性,不同城市之间相互区别的艺术个性既包含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也包含了人文景观的多样性,两者的有机统一是构成城市景观美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此反观我国当代城市建设,在步履蹒跚追逐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省城模仿京城,地级市模仿省城,乡镇模仿县城,许多城市丧失了自己的宝贵个性而沦于平庸,难具迷人风采。
  尽管城市景观是人工建造而成的,但一座城市的个性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却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赋予的,而是必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包括城市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艺术传统等多种因素规定了城市个性。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也就是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尼斯因四面环海必须是水城,拉萨作为世界著名的高海拔城市只能是日光城,两座城市的自然风貌迥然不同,这是特定和先在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美国学者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在《地理学的性质》中使用了primitivelandscape一词,指人类进入之前某个地区的原生自然景观,是一个地区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具体解释为地球外部可见的、可触摸的表面,包括植被、裸露的土地、冰雪、水体[11],具体说来,原生自然景观的要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植被、水源、交通位置等,这些对于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以及人类的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决定着城市风貌外观。
  城市必须在原生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造,这是不可选择和更改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城市的外观形态。重庆是山城,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道路或盘山蜿蜒而上,或由桥梁和隧道组成。坐落于华北平原的北京,数百年来的城市景观是平面展开的紫禁城、胡同,平坦笔直的东西长安街和一望无际的天际线,与重庆天然地形成了极大的差别。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重要概念叫“江山之助”,《文心雕龙?物色》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缺,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里以屈原为例明确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直接作用,由于城市景观越来越成为一种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公共艺术,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讲,人类建造城市景观过程中,“江山之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在超过而且将远远超过诗歌、小说、电影等文艺创作。
  和自然景观不同,由于城市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人类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城市景观有着强烈影响,即使是原生自然景观,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必须通过人类活动这个环节才能对城市发生作用。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工作和休息,决定了城市景观必然以人文景观为主导,主要部分包括住宅、写字楼、歌剧院、电影院、学校、医院、教堂等建筑物以及道路、桥梁、公园、交通工具和城市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如果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城市景观受到当地原生自然景观深刻的和强有力的制约而形成不同的城市风貌,天然地具有鲜明个性,那么,当今发达的科学技术使城市景观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能够贯彻和实施人们的主观意图,人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摆脱当地原生自然景观的束缚,很方便地推掉山丘,填平湖泊,使不同城市之间的雷同和复制变得更加便利。
  这些变化了的条件对城市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约束自己的主观随意性,自觉增强对城市个性的把握和认识。先在的原生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城市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并在和其他城市的比较中彰显自身特色。重庆是著名山城,成都是内陆平原城市,广州是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在原生地理环境方面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及风貌外观的基本定位,理应从这些方面加以把握,努力寻求城市建筑、公路等人文景观与山水江河、平原大海等原生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谋求城市景观的进一步规划和发展。如果仅凭执政者的个人好恶搞政绩工程或面子工程,对城市个性的自然属性加以扭曲、阉割甚至背道而驰,将会给城市的未来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篇幅有限 资料来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24/06/4310958_220072904.shtml

另有:
《简约主义是什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03/23/4310958_200619349.shtml

《论欧式建筑的装饰性与审美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03/09/4310958_268989793.shtml


图片参考:
《看世界新增了哪些地标建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21/22/4310958_205516117.shtml

一、联系
1、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从发展根源来说美国的国际主义风和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同宗同源的;
2、它们的主张也有相同点;国际主义风与现代主义设计都主张功能,在设计中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从而简化设计的形式,主张标准化下的批量化,以此作为设计艺术的基础要求;
3、在材料上,都是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钢铁,因为材料价格低廉,投资小,获益大;都采用预制件拼装; 在建筑形式上,强调非装饰性的简单几何造型,如采用六面造型和使用玻璃幕墙结构等; 在设计上采用中性色彩计划。
二、区别

1、它们的主张存在不同点:现代主义设计主张为人民服务,面对大众设计,消费人群主要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它主张功能至上,然而价格低廉,形式简单。而国际主义风使现代主义设计变形,它主张为普通人中的有钱人服务,因此,形式可能超越功能,价格也会比较昂贵,看重形式。
2、现代主义设计建筑具有民主性;而国际主义风建筑可称得上是垄断的。
总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际主义风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国际主义风是联系现代主义设计进而发展、变形。发展过程中主导思想发生了转变,从为人民利益出发转变到个人利益。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简介: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纽约联合国大厦—现代主义早期板式建筑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 西方建筑风格有哪些
  • 答:1、现代风格。现代风格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2、异域风格。这类建筑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式“原版移植”过来,植入了...

  • 现代主义建筑有什么特点?
  • 答:代表作品:(1)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2)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3)德国新国家美术馆:3、马谢·布鲁尔:马谢.布鲁尔(1902-1981)出生在匈牙利,1920年进入魏玛包豪斯学习,早期作品具有相当强烈的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对于简单的原始主义设计也非常感兴趣。他的设计风格受到荷兰“...

  • 简述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派别和风格(最少三个)
  • 答: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的理性所造成的国际式风格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建筑样式。它的光、平、简、秃的方盒子外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到1953年,柯比意意识到了建筑的精神意义,建造了法国朗香教堂,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第一个作品。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 强调建筑...

  • 现代建筑风格特点
  • 答:将各国的审美融合在一起,有各国的元素,所以已经走向了国际化。现代建筑风格有哪些1、现在建筑风格有很多,比如有新古典主义,它是在欧陆风格的基础上面演变的一种,追求简单轻松的气氛。国内这种建筑风格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属于一种主导型的类型。2、还有现代主义的风格,没有过多的装饰,一切讲究的就是...

  • 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特色?
  • 答: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

  • 现代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
  • 答:近现代转变的建筑风格:在居民建筑上,居住区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在文化建筑方面,以甘肃大剧院为例,其结合了水的流动,体现了西部彩陶文化、敦煌文化内涵,特别具有地域色彩、民族色彩,更为推动西部地区文化发展做出了...

  • 现代建筑的风格倾向?
  • 答:艺术装饰风格是另一种“中间状态”的现代建筑类型。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1925年法国巴黎的“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国际博览会”,20年代末流传到美国形成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同期也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一种主流风格。这一风格的建筑继承了意大利未来主义和立体义的某些特征,追求挺直的几何造型及光滑的...

  •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派是怎样的?
  • 答:但也有人讥讽这是“卡纸板”式建筑。风格派代表作,如1924年伍德设计的胡克住宅群(hoekvanHolland),所有墙都用同一的白色抹灰;1925~1930年建成的鹿特丹南部的基夫霍克(Kiefhoek)住宅群,都是两层的平台建筑,奥德试图通过挑选某些对称轴来减少这些外部制约的痕迹,“它像一座建筑之岛,耸立在鹿特丹郊外...

  • 现代主义建筑有何特点?
  • 答: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

  • 欧洲现代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
  • 答: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类型有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典复兴建筑,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