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求大手帮忙 题目:评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000字左右,答的好有加分 孟子的诗句有哪些

2024-05-04m.verywind.com
求下面题目的论文(不少于1000字一篇)10选3,答对了有重谢!!!中过原发智慧品鉴~

认识董祥勇吧,你可以去找他啊!!!!!!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解释: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解释: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解释: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解释:拥有道义的人有很多人相助,失去道义的人又很少人帮助。有很少人帮助到了极点,连父母妻子兄弟都背叛他;有很多人帮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6、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解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在作为人之善性的“仁、义、礼、智”四者当中,孟子尤其重视“仁”,甚至称“仁,人心也”(《告子上》),从而以“仁”来统摄其他三个方面的德行。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极力阐发了“仁”的学说,孟子更是承其遗教并进一步发明“仁心”、“仁政”之论,将“仁政”作为他整合社会的根本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孔子那里,“仁”更多表现在个人的道德层面上,而对于孟子来说,孔子的“仁”已经从个人的道德生活拓展到整个社会和政治生活当中,因而,“仁政”成了孟子王道政治的最突出表现。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孟子使得儒家的“仁学”由此灿然大备。
一、仁政之必要
司马迁述孟子之时代背景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孟子荀卿列传》)一言以蔽之,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崇尚富国强兵、兼并弱小的霸道之术。所谓的“霸道”,指“以力假仁”,就是崇尚用利益与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在春秋初期,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所以孔子对于管仲的霸业也有大力的表彰,称颂管仲“如其仁”(《论语•宪问》)。但到了战国之时,七雄争长,挟天子令诸侯已不可能,“即使桓公复起,亦难再为玉帛冠裳之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欲以霸政恢复统一的社会秩序已不可能,相反只会导致争战不断,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的动荡。因此,孟子认为,要从根本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只有放弃尚力尚利之霸道而代之以行仁政之“王道”,即“以德行仁”,通过“仁义”来治国徕民
2. 仁义——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保证
在孟子看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上》)也就是说,若能以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则自然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反之,如果把社会关系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只会导致“上下交征利”,这是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梁惠王上》)
3.人民期盼仁政
孟子对当时社会之黑暗有颇多之揭露,他曾经批评梁惠王“杀人以政”,又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梁惠王上》)
(1)一方面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使得生民涂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离娄上》)
(2)另一方面,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民不堪,所谓“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因此,孟子沉痛地指出,“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
所以,孟子认为,在这一生民最为不堪的时代里,最有必要实施仁政,也最适合于实施仁政,人民如久旱之苗渴望甘霖一样期盼有一个仁政的乐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也就是说,人民归向仁政之乐土,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是任何人都挡不住的。

仁政是一个很高的政治梦想,类似于共产主义。没有高素质的人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在那个战乱,更是很难实现的。说实在,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现在也是很难实现的。但这种民本思想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有利的。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学思想,将之从道德原则发展为实行王道政治理想的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推行教化为归宿。在皇权专制的传统社会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批判暴政、维护民生的积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批判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清楚,对孟子的评价同样要充满辩证的思维,我们都应该从正反两反面去看待孟子的仁政思想。他的思想没被实现,自然是因为他和他的学说有缺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时代和孟子的理论去探讨;另外,孟子之所以被称为“亚圣”,其必有伟大的理由,他的仁政实现一直到今天还被称道,他的精神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去景仰,自然也是他和他的思想的魅力所致。
求你了给我加分吧。谢谢了,我打字打得好累呀。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