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4-05-08m.verywind.com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今谈 晋文勾践死里逃生艰辛倍尝终成霸主;殷纣周幽沉湎酒色,国破家亡成了遗羞千古的著名昏君。从刘汉、李唐到元、明、清,哪一个开国君主不是生于忧患?哪一个亡国之君不是毁于安乐?事迹凿凿,示意昭昭。所以有识之士无不把孟老夫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作为至理名言,不时提醒自己。 一 安乐之所以能令人致死,用一句俗话讲,因为它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它能让人在没有痛苦没有畏惧,而且是在心荡神逸的舒舒服服的心态中,“自觉自愿”地奔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安逸享乐离不开酒色财气。财是基础,气是权势,酒是饮欲,色是情欲。其中尤以色欲为甚,它常常是抓权捞财的潜在动因。“食、色,性也!”“男女乃人生之大欲。”不要说一般凡夫俗子,即使佛门弟子因淫心缠绕激情难耐“欲自断根 ”,决然“以刀自割其势”以求“塞源除根”者,《法句譬如经》等经书里就多有记载,《太平广记》也记有“释空如均求不破色而自宫”之类的极端行为。不独中国和尚,国外如《新约全书》中不也有“有人为登天而自宫”之说吗(见钱钟书《管锥编》)?可见,所谓 “佛曰断根不如断心”的教导,确为有据而发,而且带有国际性。 能自“断心”自然好,但谈何容易!好色既是天性,且是“大欲”,想断就能断得了吗?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有的人就是宁肯断头也是不肯断这心的。不是说欲火难填、“色胆包天”吗?为了色欲,天都不要了,还要命? 《春秋》二百多年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其中许多都与淫乱私通有关。我们共产党对干部教育不能说少,要求断绝此心以“克己复礼”的意思不能说讲的不明确不透彻,然而,依然有那么多人贪污腐化包二奶养情妇!可见,教育是必要的,但仅凭这类教育是绝对塞不了源断不了“根”的! 在安乐日久而又没有有效制约、与“食色本性”的本能驱动下,一朝权势在手,日日盛宴夜夜歌,看不够的秀色,饮不完的美酒,听不尽的阿谀逢迎,收不完的礼——在这种高温腐蚀缸里日复一日地泡着,泡久了,多硬的骨头也泡酥了,多坚强的意志也泡成汤了! 安乐是如此的厉害,所以用“安乐”为手段致敌于死者,不绝于书。越王勾践“以美女宝器”离间了吴国君臣,使吴遭了灭顶之灾。齐国不动干戈不动刀,送了几十个女人就把刚刚崛起的鲁国搞垮了。勾践的事,早已家喻户晓;齐鲁间事,《史记·孔子世家》有生动记载。 孔子在鲁国当了大司寇兼丞相,很快便把鲁国治理得不仅路不拾遗,而且连一向掺水卖羊肉、猪肉,掺水卖粥的也不再掺了。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经商。男女分行,礼让成风。齐国紧张了,鲁国称霸,齐国最近,怕首先遭兼并。有人主张献地求安。大夫黎锄说不忙,先设法阻遏其发展看看,不行再献地不迟。他劝齐王选出80个美女,给她们穿上极其艳丽华美的服装,教她们学会令人心荡神逸的“康乐舞”,外加三十驷文马,送给了鲁君。此计果然见效。鲁君一看就迷上了,一连三天不问朝政,连祭祀的烤肉分给大夫这样的重大礼仪都不顾了。孔子说道:女人厉害呀!她们的嘴能离间君臣,能败坏国政。我这个官不能当了,走吧!再呆下去就危险了! 满腹经纶名扬四海的孔老先生,也只好挂印下岗,雇了车,带上徒弟,饥一顿饱一顿地周游列国另谋高就去了。鲁国呢?很快便衰败了。哀公十六年,孔子卒。不久,“三桓攻公,公奔于卫”,如邹,如越,到处流浪,最后“死于有山氏”。之后,“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鲁周已名存实亡。 16世纪意大利一位政论家说:“安乐为人生之大敌,其难御远过于苦困”。古人曹大文慨叹的:“人只念救苦救难观世音,何不念救安救乐观世音?”(《管锥编》)观世音自然是不存在的,他也救不了谁,但能说出这样的话,却是对人生有着丰富阅历而又具备异常观察能力的人才说得出的! 二 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一向把邻国饱经患难自强不息而居尊位的人,视为可怕对手。楚国大将子玉力主发动对晋国的战争,楚王说:“晋侯(因遭骊姬谗害)在外逃难十九年,什么艰难险阻他没遇到过?什么样的人他没有见识过?他遭受那么多挫折,受了那么多罪,他已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能很好地对待他的子民。这样的人,老天都会帮助他!我们与这样的人为敌,是很难免失败的!”子玉不听,结果惨败。勾践卧薪尝胆、身自耕作、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人, 其夫人也自己织布做衣服,伍子胥听说了,大为震惊,寝食难安。他一再对只重视齐国轻视越国的吴王发出严重警告:“此人不死,必为国患”,齐国是疥癣,勾践才是心腹大患,力劝吴王趁勾践还没有强大,赶快彻底灭掉他。掐一个树苗容易,拔棵大树可就难了。吴王不听,结果终于被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国彻底打败,自己落了个被俘自杀身亡的可悲下场。 忧患是灾难是坏事,但若正确对待,它会成为砥砺人才的极其可贵的宝石。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西伯拘_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人都是耀眼巨星,他们全都是惨遭迫害或屡罹忧患后而功成名就永垂青史的光辉人物。司马迁自己不也是在遭受了令他想起来就愧恨得汗流浃背的宫刑后,而发愤写出了光耀千古的巨篇——《史记》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

  • 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 答:一、原文: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告子下》最后一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译文:人...

  • 如何理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人在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

  • 请你来谈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
  • 答:而后才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真理。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特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份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冷依然存活。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顺利的境遇,...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么理解。
  • 答:孟子认为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身体感到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这里讲到了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认为那些在困难、危险面前仍然坚持不懈、勇敢前行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他说,人生而有忧患,正是因为在忧患之中,人才能...

  • 孟子是怎样论述舍身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你能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两...
  • 答:孟子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身取义不仅有其历史...

  • 你如何理解《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人们,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安乐可以使人死亡。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都是在年轻时国家遇到危难,逃奔外国,东躲西藏,历尽磨难方当上国君,然后励精图治,使国家逐渐兴盛起来。...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全文基本观点?
  • 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 怎样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