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的具体用法

2024-06-01m.verywind.com
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5种虚词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三、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四、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五、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六、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七、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八、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十一、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十二、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三、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十四、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十五、与 1. 作虚词用。 (一)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例句略。

文言文虚词的积累方法有两个。
  一、 总结规律,分类整理
  文言文虚词理解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必考内容。 主要考查的对象有:之、其、以、而、于、乃、为、则、然、乎、也、焉等。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
  要能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首先要抓它们的特点,总结规律,分类整理,化繁芜为简单,化零散为集中,化艰难为容易,加强理解和记忆,突破文言文虚词理解这个难点。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按照文言文虚词的作用把它们分为四组。一是起指代作用的:之其、何、焉、然、斯、安、者、所;二是起连接和组合作用的:以、为、于、因、;三是起关联作用的:而、则、且、虽、乃、则;四是起加强语气作用的:也、哉、矣、乎、焉。
  下面提供两种分类整理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思路。
  1、以单个虚词为线索进行归类整理。(1)收集常用的文言文虚词。(2)整理它们的各种意义用法。(3)为它的每一种意义和用法配以经典的例句,以备作资料用。(4)熟读并且掌握这些虚词的基本知识。
  2、以单篇课文为线索进行比较理解。(1)读一个文言文段落,找出里面可能会考查到的文言文虚词,尝试分析并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理解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3)集齐含有这些虚词的其它语句,丰富用例。(4)将这些虚词的用法归为一类,不同的归为另外一类或多类。(5)以语段为单位将这些虚词整理在一起,以作复习之用。
  二、融入语境,判断用法
  其实,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数量有限,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却十分丰富多彩。要想把它们全部掌握好,而不至于忘记,完全靠死记硬背肯定不可靠。这就有赖我们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些可靠有效的方法。下面列举几种以供参考:
  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语境来解词。如“之”的称代对象,就必须得联系具体的上下文才能对它指代的对象进行明确确定。
  2、整体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并不实在,在句子中主要起语法作用或加强语气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据对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意义和用法。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等,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语气词,在感叹号末就是感叹语气词,它们始终与整个句子“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也”,在句末就是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助词;在句中,则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名词后一般就是语气副词。
  4、语法分析法。对于一般用法有规律的虚词,可以根据语法作用来分析其用法。比如“以”字的用法,就有一定的规律,“以”的后边如果是名词,“以”则为介词,可译为“把、拿、将、用、凭、凭借”等;“以”后边如果是动词,“以”则可能是连词,可译为“来、用来”等,如果单独支配名词带宾语,那它则可能是动词,当“认为”解了。
  5、代入检验法。就是将该虚词放入句子,若结合上下文一气读来感觉语意流畅,那么便可以说明理解是准确的,反之,则足可以说明你的理解有问题。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因 于 则 者 之
1 .而,é 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 ) .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 ).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 ..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 .乎,h 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 《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师说》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 .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们)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 ”“自己(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肴之战》 ( ) .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 .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 .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 ).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 .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5 .然,r á n
(1)代词,这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 ——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輮制使它这样的啊。
(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 ) .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
(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 “着” “……的样子”等
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 . ——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
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
(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 “是”等
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 . ——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起义》 ( ) .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促织》( ) ——“不如自己去寻找,或许能有万一的收获。 ”成名认为她说的对。
(7)复音虚词
①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②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齐桓晋文之事》( ) ——既然这样,那么您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③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 (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 .. ——老年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食,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不能实现王道的,没有听说过。
6.所,suǒ .
(1)助词
①“所”作助词,只能与动词结合,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②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 ——如果不赶快前往,恐怕会被曹操抢先。
(2)名词,处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成名自己反复思量,莫非是指点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 . ——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我们离开亲人来事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7.为,读音一:wéi
(1)动词
①做,干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 ——并且在他们的坟墓前立了石碑,用来表彰他们所做的事情。
②引申为“治理” “管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来的威势所胁迫!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 . ——陈胜吴广都按照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中,担任屯长。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 ——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啊!
(2)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自己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3)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 《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读音二:wèi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 .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到齐国做人质。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为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 . ——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今以后替父亲去从军。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 ——百姓不能受到保护,是因为您不肯使用您的恩惠啊。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 ——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 ——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8.焉,yān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 “呢” “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Eg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可以远看却不能轻慢戏耍它啊。
Eg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您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Eg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办法,才招致祸患了。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答疑难,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就不从师学习。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 . ——那曲折盘结的,环绕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涡。
(2)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所以我写了这篇说,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3)兼词,可理解为“于是”“是”代人、事或处所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一带,我在这里收拾你们的尸骨。
9.也,yě 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 ) ——不用作战就是对方军队屈服,这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策略) 。
②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我上惟恐辜负了朝廷,下恐怕对不起我的老师。
③表示疑问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怕死了吗?为什么哭泣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用在句中,表示舒缓语气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10.以,yǐ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秦也不把城给赵国,赵也始终没有把宝玉给秦国。
②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 “用”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 ——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人质,救兵才会派出。
③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身份,可译为“凭借(用)……身份”
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 . ——于是辞去宰相的职务,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④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⑤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 .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到达泰安。
(2)连词,和“而”有很多相似点,只是不能表示转折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又” “而且” “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 . ——大凡(道路)平坦而且距离近(的地方) ,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道路)险要而且距离远(的地方) ,那么到那 里(游览)的人就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入(洞内) 。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 ) . ——登上东方的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 ——诸侯因为公子有才能,又多门客,十几年不敢派兵攻打魏国。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流。
(3)副词,通“已” ,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 ——发现与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觉得奇怪了。
(4)复音虚词
①“以是” “是以”相当于“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eg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
Eg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我因此记下它,慨叹郦道元的简陋,并笑话李渤的浅薄。
②“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有时也可以作“认为”讲,动词
Eg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用来当作自己的功劳。
Eg2.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5)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太短浅了。
11.矣,yǐ 语气词
①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肴之战》( )——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看,(发觉他们)已经装好车辆,磨锋利了武器,喂饱了战马了。
②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啊”“呀”“啦”等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 . ——你太不聪明了啊!
③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 . ——您努力吧!我不能跟随您前往了。
④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 . ——我曾经一天到晚的沉思默想,不如在片刻之内用功学习的收获大。
12.因,yīn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 . ——施恩于人,就要考虑不要因为私心喜爱而错误的奖赏。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 ——敬酒过后,(你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刺死刘邦。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 . ——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 “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 .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见到了它。 (3)副词
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遇到饥荒。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 ) . ——于是拔刀砍了面前放置奏章的几案。
(4)动词
①依靠,凭借
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 .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业。
遵循,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5)名词,机会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二)表示递进关系。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4、“为”字主要的用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5、“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6、“则”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所”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8、“且”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二、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莫”字主要的用法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
二、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如:
10、“盖”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11、“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二、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12、复音虚词“虽然”字主要的用法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 13、“乃”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又”等词前后呼应。如:既来之,则安之。15、“即”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有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一、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二、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16、“之”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7、“何”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
希望能帮助你,希望我们的文言知识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 答: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部分虚词例句:【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1、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3...

  • 文言文虚词用法?
  • 答: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其、以、于、为”,下面就详细讲解这六个重要的文言虚词...

  •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别是?
  • 答: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用法如下:1、而 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

  •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子
  • 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子
  • 答: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

  • 18个虚词文言文用法
  • 答:1.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

  • 文言文虚词(词性+用法或解释)
  • 答:1自:词性:动词;解释:开始。2于:词性:介词;解释:在。3而:词性:助词;解释:罢了。4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顺承关系。5而:词性:代词;解释:你,你们。6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动词、形容词之间,表示顺承关系;而: 同前。7而:词性:连词。解释:用在...

  •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 答: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1、而:多用作连词,表示并列、转折、修饰等关系。2、何:常用来询问原因、目的等,或表示反问。3、乎: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等语气。4、乃:常用于强调,表示就是、才等意思。5、其:多用来代指人、事、物等。6、且:表示并列、递进等关系,有时也用来表示...

  •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 答:摘要: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在高考中展现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在高三这最后一年,大家更应该加把劲,努力学习,认真总结知识点,大量做题,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为大家整理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供大家参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 文言文虚词,助词,副有哪些?
  • 答: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例如“和、跟、同、与、而、而且、及、以及、不但、不仅、或、或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即使、那么、因为、所以、因此”等。“和、跟、同、与”四个词都有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例如:①我和他都去过。(连词)②我曾经(和他)去过。(介词)③([和他]...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