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简述《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内容 《逍遥游》思想内容分析

2024-06-02m.verywind.com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此文中心思想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腐败的社会背景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并且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特点:
1、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
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
2、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
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
3、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
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逍遥游

正确理解《逍遥游》篇旨是把握庄子其人其书的一个关键。本文从《逍遥游》中的正言、正论出发,认为郭象所提取的“有待”与“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并通过历代学者关于鹏、晏鸟关系看法的述评,说明了庄子塑造这两个寓言形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有待无己无待《庄子·逍遥游》,自晋人郭象以来,众注家莫不把它的篇旨看作是论“逍遥”,并且以“逍遥游”作为庄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但在关于何为“逍遥”,怎样才能“逍遥”的问题上,出现了种种分歧,从而影响到对该篇思想意义及有关问题的正确理解。所以如此,除了庄子语文形式上的参差淑诡,也有论者方法上的“以自为方”。

  笔者以为,要在从庄文本身的正言庄语出发,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来把握贯穿全篇的主旨。一《逍遥游》篇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与“无待”,这是郭象据原文“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两句,在注文中明确提出来的。这也是郭象在庄学研究中的一大贡献。

  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逍遥游》云:“圣人无己。”

  “圣人”就是庄子理想中的逍遥人格形象,其根本特征便是“无己”。能做到“无己”,就不会计较外在的功名利禄,不会在乎自己的存亡得失,自然是无待逍遥。晋人支遁说:“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 认为逍遥就是说明圣人无己的精神境界。支氏为佛门弟子,然此说未必是以佛解庄,而是深得庄子之心的。

  以“有待”和“无待”两个核心概念来把握《逍遥游》篇旨,前人已有较为深入的论述,如晋人郭象、清人王夫之,今人关锋、王树森等。这里再作两点补充说明:其一,“有待”和“无待”是该篇唯一从正面提出的两个思想概念。

逍遥,不是任性,不是随意,是随顺事物自然的规律,凭借其势而自然运行。讲的是物适其性,没有什么谁更好、谁更差的区分,所以,大鹏的自然就是逍遥,麻雀的自在也是逍遥,不是说大鹏鸟要比麻雀如何如何,只是自己在自己的环境下更舒适畅快的自然体验。为什么说列子的御风不能算是得道呢?因为他的行为不能任用自如,仍然需要有所依赖和凭借。所以说,凡有所侍,皆不自由,随心所欲,任意无穷。

没有思想和精神的束缚 干自己想干的事

  • 逍遥游的主题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 答:逍遥游的主题内容: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中心思想:“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

  • <逍遥游>讲的是什么啊?
  • 答: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

  •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答:《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

  • 《 逍遥游 》阐发了什么样的哲理思想
  • 答: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

  • 《庄子》一则代表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 答:《庄子》一则中的《逍遥游》为庄子哲学总纲,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忘却物我才能领会的到。全文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其中“逍遥”原是联绵词,但也有学者将“逍遥”解释为“消、摇”,...

  • 庄子在《逍遥游》中想要表达什么道理?
  • 答:《逍遥游》告诉了我们的道理: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才能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奈何世间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庄子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 如何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 答:庄子的《逍遥游》主要倡导无为思想,不是说不作为,而是自然行事,不违背自然规律。《逍遥游》中的这种思想,在西汉初期得到重用,汉景帝倡导“无为而治”,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一定的优点。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逍遥游》的思想更多的是希望人们能够追求心灵...

  • 庄子逍遥游全文赏析
  • 答:《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

  • 庄子《逍遥游》中的“逍遥游”思想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种思想?
  • 答: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或者说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视生死。逍遥游中表现出的自由观。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已,只有做到无已,才是天地间的至人、神人、圣人。无...

  • 《逍遥游》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意境是什么?
  • 答:正确理解《逍遥游》篇旨是把握庄子其人其书的一个关键。本文从《逍遥游》中的正言、正论出发,认为郭象所提取的“有待”与“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并通过历代学者关于鹏、晏鸟关系看法的述评,说明了庄子塑造这两个寓言形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有待无己无待《庄子·逍遥游》,自晋人郭象以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