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国四大传统思想源泉 中国四大思想是什么?

2024-05-31m.verywind.com
中国古代思想的三大源泉是什么~

儒家、道家、佛教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我国古代四大思想
我国古代四大思想 一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即爱人,以德治==张“礼”,即贵贱有序。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反对“苛政刑杀”,主张“政在得民”,宽刑薄赋;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治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够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采纳。(2)秦朝时,儒生主张实行分封制,抨击郡县制,指责秦始皇,被秦始皇“焚书坑儒”,遭到沉重打击。(3)西汉汉武帝时期,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已经趋于巩固和稳定,加之董仲舒适应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革,提出“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其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被汉武帝所接受。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提成“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清时期,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办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是八股文。这是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为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二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创立,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2)战国时期,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思想更加消极。(3)两汉初年,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4)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创立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南朝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5)唐朝初年,崇尚道教。皇帝以道教教主老子李耳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特殊的地位。三墨家思想(1)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由战国的墨子创立。(2)其主张核心有“兼爱”、“非攻”和“尚贤”,是一种进步的思想。(3)《墨经》里面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4)由于阶级属性,墨家学说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都受到抑制。四法家思想(1)战国韩非子创立,主张改革,实现法制,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2)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使法家达到顶峰。单秦朝用法过度,到使阶级矛盾尖锐和秦末农民战争。(3)汉武帝时,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确立,法家学说消亡。但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本质是“外儒内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总是以儒学来文饰政治,以法家主张支持政治,以道教来调剂政治,倒霉的墨家只能在一边凉快~~~


还有第二个答案:
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儒家思想,百家思想

第三个答案:
传统文化的:
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
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天人统一的思想
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
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来源和文化分野:

炎黄之战是中国远古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神农氏炎帝的世代向轩辕氏黄帝的世代过渡,中华民族由原始游牧部落向原始定居国家(村落)过渡,有了宫室和城池,有了军队和战争……这是远古时代的一次伟大变革,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礼。

黄帝是五帝之首、三皇之后,先秦黄老道的思想文化传承了“三皇五帝”以来自旧石器时代的“三皇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五帝时代”远古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和根本。

先秦的中国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的秦晋齐鲁发展很快(以先进的周孔儒家文化为代表),南方的楚国则保留了更多的古老文化和古代传统(以保守的黄老道家文化为代表)。

春秋时代的孔子和老子分别代表了中国上古时代的两大文化传统。儒家面向未来,以革故鼎新、继往开来为历史使命;道家以追根溯源,以反朴归真、返本还元为文化宗旨。儒家向前看,道家往后看。儒家重开新,道家重固本。同样是继承传统文化,儒家继承的是尧舜以来的“新传统”,集大成者是周公;道家继承的是黄帝以前的“老传统”,集大成者是黄帝。在远古的“三皇时代”(石器时代)注重积累经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具有保守性。到了“五帝时代”(铜器时代)追求创新发明,奋发图强,敢于冒险,富于创造性。道家继承了更多母系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儒家继承了更多父系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二、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的夏商周“三代以前”有一个“尧”、“舜”、“禹”所开创的三大文化源泉。尧帝以前“无为而治”的思想被道家所继承,舜帝所推崇的仁孝文化被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大禹治水吃苦耐劳的精神被墨家所传承。这三大文化传统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思想。道家和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和上层精英统治阶级的思潮。墨家成为下层工匠(百工)和劳苦大众的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

三、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源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由于道家注重经验积累和保守的传统,道家继承和保留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原始的经验,成为后世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源泉和文化根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思想方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方法。整体统一、和平自由的观念,道法自然、本性天真的观念,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大道坤德:道家的核心观点

《道德经》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五十四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过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经》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王弼本第十六章:静曰复命)

在以上论述中,“守其母”与“得其道”都是“没身不殆”的根本所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没身不殆”的永恒存在,犹如后世佛教所言寂灭涅磐之法界。所谓“知常曰明”,常者,道之用也,明者,道之体也。

四、阴阳五行与太极八卦: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公式和基本方法

“阴阳五行”和“太极八卦”反映了中国最古老的精神智慧和思想方法。

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是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核心公式和认识模式(模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分类学的科学思想,其中包含了生态学思想、心理学思想和天文地理学思想等。

“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才),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中国古代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中国人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整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灵魂与根本信仰。道贯古今、道统万物,分阴阳,有阴阳之气,得阴阳之理,备阴阳之道,成天地之德。核心思想是整体论。

整体论的结构原理是阴阳互补和阴阳相守;功能原理是阴阳相克与阴阳互生。道与气的概念是中国古代整体论的基本概念。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的心性之学和道家的性命之学同源异流并且殊途同归。中国文化讲“性情”,情理并重、心身相合、性命双修。《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人情与天理相合,人生对于天性、天道与天命的感悟,个人有限的生命与宇宙无限的生命相统一,把个体生命提升到宇宙生命的层次



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这正是“天人统一”、“天人相应”的突出表现.
“顺应天时”的思想在社会诸多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
一是用于政治机制的设置.《周礼》设定 的官制是“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在古人心目中,这“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同 时,“六官”的职能是与天地四时的自然特征相适应的.同时,“六官”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各朝设置的“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都有《周礼》“六官”的遗意.
另外,各朝的行政措施也有“顺应天时”的特点.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春日劝农,秋日点兵”之类.
二是用于经济.封建时代主要是农业经济,那时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所以事事处处必须“顺应天时”.中国长期通用“农历”(阴历),现在已不通用;但“农业”所遵循的“二十四节气”,仍为农业生产者所重视.
早在战国时代,孟子说过一段名言:“不 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从农业“顺应天时”进而涉及正确利 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等问题.这在全世界是最早提出来的.孟子的本意只是强调农业生产(也包括渔业和林业)要“顺应天时”,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持生态 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可见“天人和谐”的思想的确与环境学说有逻辑的联系.
三是表现于民俗.各种民俗都与“天时”有关系.例如春节庆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季婚嫁(因春为生发季节),清明扫墓(利于植树、除草;也利于上坟的人踏青春游,感受春意).
在民俗中,历来受到中国人重视的是传统 节日活动.这些活动都与“顺应天时”关系密切.例如春节,以旧历而言正值旧年过去,新年到来,所以特重除旧布新之意.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 新”,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名句,都突出了这层意思.新年到来,对个体和社会群体而言,有可能打开新的局面,带 来新的机遇,萌发新的希望,从而满怀信心展望未来.这种与“天时”相应的除旧布新的心态,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而言极为重要.正因为年年都有除旧布新 的感觉与心态,所以中华民族虽历经五千年之久,却仍然毫无暮气,充满活力,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新的美好前景.除此以外,春节还有凝聚家族、 念祖追远、敦亲睦邻、和谐人际关系等作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团结进取,争取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又如端午节,主要意义在于消毒、驱邪、 健体.因为此时天气热了,细菌滋生,容易得病.所以端午要喝雄黄酒,熏艾条,挂菖蒲,都为了杀菌消毒.小孩额上写王字,戴虎头帽,穿虎头鞋,那是为了借老 虎的威风压邪去病.端午还要赛龙舟,船旁有健儿游泳,桥上有健儿跳水.这都有益于强身健体,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又如中秋节,此时月亮最亮最圆,举办夜宴象征“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而团圆正是中华民族最重视和向往的.
另外各大节日都重视吃食,要尽量花样翻 新吃好一点.现代青年看不起这一点,那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穷困,全靠节日补充营养,以迎接农忙.如春节以后是春耕大忙,端午以后是夏 季“双抢”,中秋以后是秋收大忙.所以必须吃好一点,以增强体力.同时节日聚餐也是为了家庭凝聚,增强团结以利战斗.
四是用于人体保健.传统文化认为天时变 化在人体上有反应,所以节令交替要特别注意保健.过去老年人都重视“两至两分”(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认为这是大节气,对人体有大影响.医生治病 用药也要考虑天时节令,力求因时制宜.更加值得重视的是人体的生物节律问题.这种节律是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现在人类生活 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都在很短时期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人体的生物节律难以立即适应.所以必须用种种方法来调剂,使人不致因环境变化而影 响健康.
第三个重要思想是“中和中庸”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
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因为这必须具有三个前提:
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 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和”也简称为“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现在常有人提到“中华‘和’文化”.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 为贵.”意思是“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大家都认为和谐最好,这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 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 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
“中和中庸”思想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许多方正有序的建筑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
和谐好极了,但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的目的.
但是中庸常被人误解,以为是折中调和、庸庸碌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 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过犹不及”.中庸之“中”,的确要求事物出现平衡状态,但它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 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假如中庸之“中” 固定为折半以取中,那就犹如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你这杆秤就只能添乱而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当然,处理矛盾交错,情况复杂的社会问 题,要做到准确把握一个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在这里,孔子明明 白白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再则中庸如果只是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那是任何一个蠢才都会干的,怎么会比上刀山还 难?怎么会断言“不可能也”?
当然,中庸虽然很难很难,但如果不要求把握绝对准确的度,而只要求处理问题大致把握一个度,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有度”总比“无度”更能促成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更必须具有“度”的意识,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处处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一味任性妄为,那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应是人类的明智抉择,对解决世界上各种矛盾冲突都是很有用的.
实行中庸之道、把握准确的度很不容易,因为这必须具有三个前提:
一是承认各种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个世界只能“和而不同”.
二是要有忍让意识.处理问题最好彼此有益,实现“双赢”.“双赢”虽好,但有时实在做不到;为了避免冲突的恶性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有时就只能单方面让步,达成某种妥协.无论“双赢”或单方面让步都需要一定的忍让.忍让的精神在东方文化中往往受到赞扬.
我说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六尺巷的故 事”: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家在桐城的老宅 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 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 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另一个是“日本白隐禅师的故事”:有一 对夫妇在白隐禅师住处附近开了一家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但女儿没结婚就怀孕了.震怒的父母逼问女儿那个男人是谁,女孩指了指寺庙说:“是白隐的.”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名誉虽已扫地,但却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后来那家的女儿不忍心 欺瞒下去,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另一个青年.她的父母将她带到白隐那里道歉,白隐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就是这样吗?”
这些事例都表明忍让的结果很好!
三是要有修养与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可见要做到适度与和谐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还与人的品格、修养有关系.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致力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个重要思想是修身克己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成果.修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
现在人们不谈修身,却侈谈“实现自身价值”,但很多人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自身价值,更不知道自身价值的可变性.
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离不开克己.老子说:“自胜者强.”“自胜”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又是《礼记》中的一篇,而《礼记》则为“五经”之一),《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大力宣扬可作为修身样板的人与事;还有许多有关修身的警句格言,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成果.直到解放前,小学中还有修身课.可见修身思想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特性。中国早期的思想形态带有一种“宗教神学”的特点,“天”“神”是其主要内容。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时期,这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按刘歆的分法共有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杰出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杨朱、惠施、公孙龙等。总的来说“儒、道、墨、法”对中国影响最大,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起了主导作用。外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学。

  • 中国的传统思想都有哪些
  • 答: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三纲五常等伦理。所以你要抓住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那么中国的传统思想线路也就理顺了。下面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一定帮助!1儒学创于孔子,春秋晚期的该思想重视礼乐,重视仁义和德治,应该说是企图恢复人民正常生活和促使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化的方法论。但是,不...

  •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 答:在三家之前,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又是什么呢? 第二个讲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有的朋友还会讲四个字:“儒道互补”。现在国内外一些有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也都讲“儒道互补。”“儒”、“道”也是简单并列、互补的吗?在“道”、“儒”产生之前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是一片空白吗? 这就是我们要思索的问题。大家知道,...

  •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 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他们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影响着中国的制度方针。1.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的核心是什么?
  • 答: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仁 义 礼 智 信 中华民族发源于大河流域,沿岸的肥沃土地滋养着先民的幸福家园。而频繁的洪水...

  • 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是什么?
  • 答: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 道教的思想渊源有哪些
  • 答:道教的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鬼神巫术崇拜、神仙方术信仰和道家黄老学说”这三大基本文化源头;二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学理论和阴阳学说”这四大重要文化源头。为系统的说明,以下摘录中国道教首部全景式历史传记——《创道记》之《前言:与中国历史血肉相连的文化国粹》一文的相关内容做...

  • 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是什么?
  • 答:5,中国古代系统思想还反映在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农业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把农作物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气候等物候、天文因素结合在一起,用相互联系的整体观点研究农事活动的规律。例如通过天象观测...

  • 和谐社会源于哪一中国传统思想 顺应了怎样的世界潮流
  • 答: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天人相应”、“中和中庸”、“修身正己”等思想是促使人、社会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顺应的世界潮流: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越是...

  • 中国古代的三大主流思想是什么?
  • 答:唯一一个没有形成宗教却对每个中国人都影响深刻的思想,中国人将孔子尊为至圣先师,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更是深入到了每个人的骨髓当中。儒家思想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仁”字,这个仁字既是指仁义道德,又是代表做人做事的态度。当然,提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那就是孟子。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何处?
  • 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尊德护民,再到重人轻天到人贵王贵的发展过程。自国家产生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