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是什么啊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2024-06-02m.verywind.com
唐诗宋词的比较唐诗和宋词相比,有何异同~

区别 一、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为大宗。简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诗人作诗,也有用上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
宋词指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宋词的句式受到所谓词牌的规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极少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所以词又称为长短句,这是注明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
区别二、题写内容不同
唐诗大多抒发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宋词则更多的是描写内心中的情感与感动。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区别三、功能主题的不同
其实唐诗和宋词最大的区别,还是关于音乐方面的。词是歌词,无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用来唱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音乐服务。这与唐诗为作者的抒发志向感情为服务有根本性的不同。
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已是实质的改变。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成为唐诗宋词存在差异的原因。

唐诗和宋词的区别已不在是字数上的差别,更应该是政治元素和艺术元素。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
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李诗咀华》安旗等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4、《杜诗言志》[清]佚名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帮助

百度知道 > 艺术/文学 > 中国文学
用户信息
您好:jok123321jok
童生 一级 ( 20 )
• 我的提问 • 个人中心
• 我的回答 • 退出

同类热点问题
• 急!请问<<促织>>一文中,"如被冰雪"中的"被"读什么音?为什么?
• 鲨鱼是鱼吗
• 祃 念什么?
• 恐慌的成语
• 克隆是什么?
更多>>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
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
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订阅该问题

待解决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是什么啊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22 小时
区别在于……?
我一直认为唐朝写的称为“诗”
宋代为“词”
可事实好像不是这样??!?
据说有什么区分
谁能告诉下。。
谢谢
我不理解

提问者:flydreaming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答复 共 5 条

“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之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晚花红片落庭莎”“一霎好风生翠幕”(晏殊《浣溪沙》)其中的色彩对比也属此类。
此类对比,色彩反差强烈,色调明快。表现的情感多为欢悦、活泼,意境通常是柳暗花明,生机盎然。
第二种类型:和谐映衬,即相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客路青山外,
行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些诗中的“紫”与“红”、“青”与“绿”等都是同一色调的色彩构成了和谐的映衬。

以上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同时存在相互映衬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大面积的江水之碧和小面积的飞鸟之白相对比,江水愈绿就显得飞鸟愈白;大面积的山色之青和红得欲燃的山花相对比,山色愈青显得山花愈红。但水面和青山又是和谐地统一于青绿色的调子之中。这样使整个画面既有和谐的基调,又有鲜明的对比,色彩丰富,清新明快。又如“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其中“浓”与“淡”、“深”与“浅”可说是鲜明的对比,又形成了和谐的映衬。淡淡的烟雾和浓重的月色罩住初放的梅花,梅花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或深深地投入水中,或浅浅地印在沙滩上。在浓淡、深浅的对比和变化之中形成了一幅色调丰富的画面。

第三种类型:点彩调合。在交替使用对比和映衬的过程中,抓住一对色相由强烈对比向和谐映衬转化的一瞬间进行描绘就产生了这第三种类型。借用绘画的语言,这种手法是把不同色调色彩的强烈对比分散缩小。如同“点彩派”的绘画,各种色调不在调色盘上调和,而是把原色用小点的形状排列在画幅上,依靠观者的视觉去“调合”,从而达到一种色彩斑斓飞动的艺术效果。

如“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诗中描写了梅花凋谢坠落、海棠花继梅花而盛开的情景。作者不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创造了红绿相杂、红中点绿、绿中点红的画面色彩。两种强烈对比的色彩,“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使静止不动的色彩在诗人笔下活起来,突出色彩的变化,描绘色彩的动感,渲染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

再如“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红霜有半红”(钱翊《江行无题之四》)“小径红稀,芳野绿遍”(晏殊《暗莎行》)“看尽鹅黄嫩绿”(姜夔《淡黄柳》)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例句。
通过上述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诗人以色彩对比映衬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李诗咀华》安旗等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4、《杜诗言志》[清]佚名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62959.html
回答者:高楼居士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3-7 20:37

--------------------------------------------------------------------------------

词比古诗容易理解
词大多是写景色的
回答者:8928922 - 童生 一级 3-7 20:41

--------------------------------------------------------------------------------

简单地说,唐诗除古风外,一般每一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
而宋词每一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被称为长短句
唐诗一般不合乐歌唱
而宋词都是有现成曲谱或自创曲谱填写,可以歌唱
回答者: 冬之寓言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3-7 20:46

--------------------------------------------------------------------------------

简单地说,唐诗除古风外,一般每一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
而宋词每一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被称为长短句
唐诗一般不合乐歌唱
而宋词都是有现成曲谱或自创曲谱填写,可以歌唱
回答者:七分斋 - 助理 二级 3-7 20:55

--------------------------------------------------------------------------------

冬之寓言说的不错
诗就是诗.
而词是自隋朝以后为了配合乐曲,主要是旋律复杂的胡乐,而填制的的长短句,所以作词也叫填词.现在香港流行歌曲作词还叫填词呢.所以词的准确名称应该叫"曲子词",曲子是指音乐部分,词是指文辞部分.在乐府歌辞中,这二者是不可分的.
但是,也有部分诗能配合上乐曲,如<阳关曲><杨柳枝>就是五绝,<清平调>就是七绝.
诗比较注重平仄,押韵,对仗;词注重词调(腔调),每个词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词也要求平仄,押韵,但没诗严格.
回答者:逆流而下 - 童生 一级 3-7 22:19

--------------------------------------------------------------------------------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匿名回答

©2006 Baidu

冬之寓言说的不错
诗就是诗.
而词是自隋朝以后为了配合乐曲,主要是旋律复杂的胡乐,而填制的的长短句,所以作词也叫填词.现在香港流行歌曲作词还叫填词呢.所以词的准确名称应该叫"曲子词",曲子是指音乐部分,词是指文辞部分.在乐府歌辞中,这二者是不可分的.
但是,也有部分诗能配合上乐曲,如<阳关曲><杨柳枝>就是五绝,<清平调>就是七绝.
诗比较注重平仄,押韵,对仗;词注重词调(腔调),每个词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词也要求平仄,押韵,但没诗严格.

词比古诗容易理解
词大多是写景色的

简单地说,唐诗除古风外,一般每一句字数相等,排列整齐
而宋词每一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被称为长短句
唐诗一般不合乐歌唱
而宋词都是有现成曲谱或自创曲谱填写,可以歌唱

  •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 答:唐诗与宋词的区别:1、结构句式不同:唐诗作为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且句式整齐划一,而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句法灵活多样。2、声韵要求不同:宋词受到词牌的规范,有固定押韵,唐诗的押韵较自由。3、艺术特征与功能主题不同:唐诗的腔调古雅,多为抒发志向;而词的腔调在雅俗之间,多为音乐服务。唐诗与宋词...

  •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是什么
  • 答:唐诗与宋词的区别:1、格式不同,唐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格律很严,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唐诗包括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宋词则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又被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2、题材内...

  •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和宋词有什么不同
  • 答:一、唐诗 古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每句多为五字或七字;每个字的平仄,不拘。偶数句的句末字需押韵,可以整首诗一韵到底,也可换韵。全诗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近体诗:每首字数、句数、押韵、每字平仄皆有规定。如:绝句每首只能是4句,律诗则8句(多於8句的称为俳律,极其罕见。)但无...

  • 唐诗与宋词有什么不同?
  • 答: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

  •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该如何区分呢?
  • 答: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在于唐诗和宋词的字数和样体是有着极大的区别,唐诗当中的句子字数是固定的,而宋词并没有在字数上作出一个相应的规定,唐诗当中最主要的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不是五言,就是七言,并没有长短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就可以将唐诗和宋词分辨出来。想要区分唐诗和宋词,也可以...

  •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 答:唐诗和宋词的区别有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宋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

  • 唐诗和宋词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 答:一、唐诗和宋词的相同之处唐诗和宋词都是经过时间的锤炼而留下来的一些语言类的艺术作品。唐诗和宋词在创作的时候都要求要有押韵。唐诗和宋词都在现代社会中广泛的流传,后人对它们的评价也都是很高的。二、唐诗和宋词的根本区别唐诗和宋词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区别。唐诗...

  •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主要
  • 答: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 “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通过形象 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 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例如李白《望庐 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 千尺,...

  • 宋诗和唐诗的最大区别
  • 答:宋诗和唐诗最大的区别在诗歌的创作和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一、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唐诗和宋诗分别代表了唐朝和宋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状态。唐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其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 宋词和唐诗有哪些区别
  • 答:从字数上就有很大不同,唐诗讲究的是或五言或七言,没一句的字数都是刚刚好的,然后平平仄仄之间的排列自己尾字的押韵都特别讲究,而宋词,除了一些小令和花间集里的一些词曲,大多数宋词都是分上下阙的,字数大多不同,而且韵脚也不一样。唐诗主要是绝句和律诗这两种大的方向的区别,平仄大多固定,...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