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我们现在用时分秒计时,中国古代是怎么计时的? 中国古代是怎样计时的?

2024-06-01m.verywind.com
中国古代计时是怎么计时的?~

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还有更高级的水运仪象台。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 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三、更:

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


四、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有用太阳的影子计时的,比如日晷,后来还有用香计时,一炷香是几个小时。

中国古代刚开始是利用太阳影子来计时的,后来又有了沙漏,还有香,一柱香的时间就是计时的

古代的时候人们是用司南计时的或者看天象计时的。

古代计时都是靠鸡叫,还有打更人,还有蜡烛香之类的。

  • 请问古人是怎样来计算时间的
  • 答: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谭嗣同》中“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现代常用的“刻不容缓”“一时三刻...

  •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算的?
  • 答:1、中国古人的每日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其中,十二时辰制应用最为广泛。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

  • 古代,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计时
  • 答: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

  • 古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 答: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

  •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哪些
  • 答: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2、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

  • 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算时间的?
  • 答: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来显示时刻,这种古老的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结构完全相同。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

  • 中国古人如何计时?中国何时使用现在的计时方法?
  • 答: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克制与...

  • 中国古代的时间用语有哪些
  • 答:我们现在用小时和分秒来计算时间,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小时等於六十分钟,一分钟等於六十秒,还有一刻钟(十五分钟)等提法,都是相当精确的。可是在西方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祖先的计时方法是不一样的,由此也有了中国自己的计时用语。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

  • 古时候的计时方法和现在的计时方法有什么区别?
  • 答:从晚上的12:00到第二天中午的12:00为第一个部分,而从中午12:00到晚上12:00这一段时间又分为第二个部分。而24小时计时制是把一天分成24个小时来计算。二、古代计时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代人的计时方式要更简单一些。古代人从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养成了计时的习惯。古代人一般是通过十二时辰制来...

  • 中国古代时间也是‘时、分、秒,’吗?
  • 答: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H刻———古代用漏壶计时。H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