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4-06-02m.verywind.com
~

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自诗人苏轼的诗作《定风波》。诗句所表达的直白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背后的引申含义是: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那么映射到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出处】

《定风波》——苏轼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英译】

《Calming the Waves》by Su Shi

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

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 at ease?

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

I'd fain.

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

And rather chill.

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

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

Let me go back!

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关键词注解】

  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词牌名。

  2.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 已而:过了一会儿。

  5.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 吟啸:放声吟咏。

  7. 芒鞋:草鞋。

  8.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 料峭:微寒的样子。

  10. 斜照:偏西的阳光。

  11.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品鉴赏】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答: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节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什么意思?
  • 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解释:(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赏析:政治上、人生道路上风雨也好,晴也好,都无所谓,都不能使诗人挂怀,反映了诗人了悟人生之后的大超越。句子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

  • “回首何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请问出自哪首诗词中
  • 答: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原文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如下: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请大神解释一下这句话是什么...
  • 答:译为:”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补充解释: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句是什么意思?
  • 答: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诗句是什么意思?
  • 答:“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答:这句词的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出处: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上一句
  • 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上一句1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上一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全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 求翻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什么意思
  • 答:原诗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为:回首来程那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也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出处及全诗
  • 答:苏轼的《定风波》全文如下: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