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

2024-06-01m.verywind.com
~

公元742年,那年,李白42岁。对政治充满了渴望的他,终于在这一年迎来了他一生中颇为重要的一次机遇。他接到来自于唐玄宗的诏书。于是,李白来到了令他朝思暮想的长安城,李白以为这次他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可是奇怪的是,满怀抱负的李白在进了长安城后,一共只呆了“号称三年”,实则只有一年有余。在这一年里,李白并没有做出什么足以令后世铭记的事情来。李白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是什么令他就这样轻言放弃了呢?

一、唐玄宗礼遇

李白在初到长安时,受到了唐玄宗的礼迎。相传,在李白刚入宫时,唐玄宗本来是坐在轿子里的,看到李白后,他就从轿子上走了下来,亲自走到李白面前去迎接他,随后还特地为李白设欢迎宴。可以说,这在当时,是最高的礼遇了。

二、任职就位

李白被任命为翰林待诏,一条前途光明的康庄大道似乎就在李白面前了。李白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唐玄宗在私底下起草一些他需要的文书,然后就是陪我们的君王玩,当然,这里的玩和我们现在的玩的意义还是不同的,主要就是陪读类的。这样的工作,与李白希望的可以施展政治理想的舞台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他渴望的是一个有拥有政治内涵与意义的舞台,可现在他似乎只是唐玄宗的一支笔,用来润色江山的,甚至可以说就是用来陪君王玩耍的,与政坛毫无关联。

三、无奈离开

李白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翰林学士这样的政治类官员,可惜始终没能如愿。所以,他虽然是在长安呆了一年多,却从未真正靠近过自己的政治理想,更没能发挥出他治国理天下的才能。事实上,在此期间,李白根本就不在这个位置上,又怎么能发挥这个作用呢?可是话又要说回来了,以他和唐玄宗的关系以及两人接触的密切度来说,如果他真得足够执着的话,多少都应该是可以发挥一点点作用的,可事实就是一点都没有。在李白后来的记载中有,李白把自己比喻成了一个女子,虽然颇得君王的赏识,无奈总是被人嫉妒、排挤,所以,最终他呆不下了,无奈只得离开。

我们说到李白的才能,总是赞不绝口。对他没能发挥他的政治才能的原因,也都归咎于其他他不能控的原因。事实上,李白在到了长安后,单就从体制上来说,翰林待诏的职位和权限,便已经决定了李白的命运走向了。



八品待诏,唐玄宗下轿相迎?

因为李白在当官的时候遭到其他的打击,而且觉得自己的实力被埋没,并没有得到重视

因为李白在长安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器重,在长安郁郁不得志,不得不离开长安。

因为李白在长安呆了一年,但是依然没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还经常受到其他人的嫉妒与排挤,于是他最终不抱任何希望的离开了长安。

  • 李白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原因是什么
  • 答:李白的政治抱负不可谓不高,但是没有政治上的素质手段,真正的文人大都如此。至于有些位列高官的文人,只能是蜕变的文人,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科举只是敲门砖啊。文人在中国只能是超越权利,最好弄个谋士,像吴用厉害吧,只能让押司宋江当大哥;张良是典范。这不是李白的悲哀,是...

  • 李白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什么?其诗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 答:李白的政治思想: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

  • 李白追求的,是臣子伴君王共筑千秋不世之业,为何没能实现?
  • 答:伯夷、叔齐他们的弃世不一样,李白欣赏的不恋虚名,是功成而后身退。如他自己所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功成身退不仅为避祸,它更是李白对适意自由人生追求的体现。

  • 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 答:表示终有一天会突破这些苦难,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豪情壮志,他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背后的故事,我们通过这首诗,仿佛看到了那个放荡不羁的李白,他恃才傲物,虽怀才不遇,却没有郁郁寡欢,心中自有一番天地。

  • 李白不仅是文坛巨匠,更渴望在政坛上有所作为,最后为何被流放夜郎...
  • 答:李白曾平步青云,讨得龙颜大悦,贵妃青睐。作为首屈一指的文坛大腕,在长安城里偶尔对帝王都能摆摆谱:“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即使后来失宠,被赐金还山,也还是名人啊,到外省走走穴,去州官县令那儿蹭吃蹭喝,再赚点润笔费,不成问题的。李白毕竟也一大把年纪了,想一想都哆嗦:...

  • 李白一心想当官,为何却从不走科举这条路?
  • 答:在古代的时候,科举制度为很多出身寒门的人提供了可以出人头地和光耀门楣的机会,同时也使很多读书人一生的理想。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和兴起,而科举考试也成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我们熟知的很多有名的诗人都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诗仙李白却却不走科举这条路。李白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 大诗人李白为何一生不得志?他是如何想的?
  • 答:大诗人李白在文学诗作上的成就,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然而李白在政治上却一生都抑郁不得志,短短的两次从政生涯也都不尽如人意。小编认为有李白自己的原因,也有朝廷的原因。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李白在文学史上确实非常有造诣,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众所周知,李白是一位非常典型的...

  • 李白的梦想是什么
  • 答: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

  • 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 答:李白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

  • 李白为何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后为何跑又跑去参政?
  • 答:当时李白是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在一起的,因为呢,他的妻子之前的父亲就是因为死于朝廷那些勾心斗角和皇室的斗争,所以他的妻子非常不同意他再次去为朝廷效力,但是李白呢,他的野心还是有的,他十分的想为朝廷作出贡献,当时唐玄宗就找人来让他出山,让他担任国家的政治顾问。但是不久呢,唐玄宗就退位了...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