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陶器 怎么做 陶瓷怎么做?

2024-06-02m.verywind.com
自己怎样制作土陶器~

用土做手工艺

陶瓷工艺流程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泥条筑成法是一种典型而成熟的手制成型方法,在新石器时代是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为长久的陶坯成型技术。这种方法是先将泥料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在甘肃境内,从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直至青铜时代,始终以泥条筑成法为制陶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说,甘肃彩陶除大地湾文化之外,基本都使用这种制作技术。

  应当指出的是,在仰韶文化早期,上述两类方法共同使用。圜底的钵、盆多为彩陶,仍然采用模具敷泥法。它们的陶片仍是分层的,因此证明与大地湾一期制作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则在于此时各层陶质一样,均为细泥陶,各层之间结合得更为紧密牢固。大量使用的平底器、尖底器,则改用泥条筑成法。在平底器内,有时留有泥条之间的接缝,在尖底瓶内底,可见一圈圈盘旋的泥条痕。到了仰韶中期,圜底器基本消失,泥条筑成法最终完全替代了模具敷贴法。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泥条筑成法又分为盘筑、圈筑两种方法。盘筑是将泥条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起来,呈螺旋式筑起坯体;圈筑是把泥条每根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垒成坯体,因而胎壁内侧往往留有泥条的缝隙。两种方法中以盘筑法多见,马厂期彩陶有时也使用圈筑法。

  具体操作时有倒筑和正筑两种手段。倒筑是从上部往下部制作坯体,先筑器壁后筑器底,用于尖底瓶等;正筑法是先制作器底后筑器壁,用于平底器。器底是事先制作成的泥饼,再从器底外侧边缘用泥条筑成器壁,俗称“天包地”。有时将器底制成浅盘状,从内侧接续器腹,俗称“地包天”。这种制作是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台上来完成的,泥条一根接一根,根据需要不断续加或垒筑添摞。器壁各部位的变化,依靠捏泥条的手指控制并改变造型。手指向内或朝外就能扩大或缩小器物的直径。向内倾斜,器壁直径逐渐增大形成腹部;向外倾斜,器壁直径逐步缩小形成肩部;与工作台垂直,器壁直径不变,形成直腹或颈部。因为器壁的薄厚取决于泥条的粗细与手捏的力度大小,所以,在泥条筑成坯体的整个过程中,手的操作技巧起着决定性作用。彩陶是造型美与装饰美结合的统一体,造型的完美和谐全凭工匠高超的技艺。造型美是指器物的外轮廓线美、形象美,其首要条件是各部位间的比例协调。底径、腹径与口径的比例,腹径与通高、器身高与领(或口沿)高的比例等。下腹部的倾斜度不同,器物的造型就不同,如仰韶中期的曲腹盆,倾斜—度较大呈曲腹;马家窑类型的平底瓶,倾斜度小因而呈长直腹;半山类型的彩陶瓮,倾斜度大呈圆鼓腹。不同的造型竞显出不同的优美曲线,以及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陶坯制成后,需进行适当的修整,这样可使器物各部位规整而美观,口沿及外表变得光滑,造型也更加匀称。修整时用类似骨匕的片状物,刮削掉多余的泥料;还可用陶垫等块状物垫在内壁,用以调整器物的曲线;或用手增补泥料,进行加工,使陶胎达到最佳形态。造型完成之后,要对陶胎进行拍打滚压,才能使泥条相互黏合得更加紧密牢固。

  在仰韶文化中,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轮旋的痕迹。大地湾、王家阴洼等遗址出土的陶罐、葫芦瓶,底部出现修整时产生的正心涡纹,都足以证明慢轮的存在。正心涡纹是将坯体倒扣在陶轮上,用工具从中央往边缘修整器底时逐渐移动而产生的纹理,它不同于快轮制陶分割器底时所产生的偏心涡纹。虽然至今尚未发现陶轮,但在大地湾却发现了从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制陶转盘。转盘为夹砂陶,既厚且重,直径大多30余厘米。早期转盘中部隆起为一平整的工作台面,晚期转盘则在盘中央倒扣一陶盆。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时就正好表现了制作中的情形:陶盆倒扣在转盘上,转盘中间有一圈凸起的圆形泥棱,正好将盆固定于转盘之内。操作时转盘置放于陶轮之上,直径15厘米的陶盆底部则成为盘筑陶坯的工作台面。有的转盘内部还刻有许多以正中为圆心的同心圆,借此可将陶器圆形口腹部及底部制作得更为规整。有的转盘边缘部位有多个小孔,以便排出盘内制陶时流出的过多泥浆。这套制陶工具及其细部精巧的构想,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有着聪明的才智与丰富的创造力。

  秦安、甘谷一带有些村民至今仍然使用慢轮。一般先挖一个地坑,坑内埋设转轴,陶轮用草泥制成,置放时与坑口齐平。制作时用脚蹬踩陶轮,使轮转动。因无其他动力,陶轮只能慢速旋转,陶轮中部再加置一泥质工作台。从这种设备及工作场景中,我们似乎可以捕捉到几千年前先民们制陶的信息。

  彩陶的繁荣与制陶工艺水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快轮兴起后,彩陶迅速衰落。经研究发现:凡具有彩陶制作传统的古代文化,其制陶工艺必然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掌握和使用了快轮制陶术后,彩陶工艺便很快随之消亡。甘肃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条筑成法制作。新疆彩陶结束得更晚,是因为至汉代才传入了快轮制陶。我国西北地区,彩陶生产之所以到了青铜时代依然十分发达,其重要缘故就是未能掌握快轮制陶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甘肃彩陶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现在有小电窑 买一个 或是做一个

向出售陶瓷店打听出自何窑。委托陶瓷窑代烧。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