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要求尽量详细,想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个全面了解 对古代科学技术的认识1200字

2024-06-01m.verywind.com
对古代科学技术起源和发展的看法~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
  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本源的认识,继五行、阴阳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原因: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确有许多发现、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取得较高成就呢?这除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民聪明勤奋,在长期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这些条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在封建社会,个体农民、小地主、手工业者,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供养脱离生产的科学技术人员,因此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国家的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造纸技术的改进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取得的,经过皇帝下令推广。张骞、班超、甘英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组织的。火药虽然来自炼丹术,如果没有统治者的支持,炼丹家不但无法生活,更没有炼丹必须的设备和原料。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组织领导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皇帝还经常过问天文观测的历法改革。我国所以有世界最丰富的天象记录,应该主要归功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从直观上看,中国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形态上,缺少欧洲近代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得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和定则来。这说明它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大体有如下几方面的弊病:(1)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入微,是中国学者的一大特长。比如,人人都看到过下雪现象,而中国古代的学者却能首先发现雪花的结晶体是六角形的几何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是,每一个角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却从不深究,更未从几何学的角度去作探讨。这和古希腊几何学形成鲜明对照。(2)中国学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中包含一些人与自然协调的正确思想,但也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更无益于对人事的研究。中国有对太阳黑子、彗星、陨石雨、日晕、月晕、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观察和记录,然而长期以来,却把它们与人事联系在一起,纠缠不清。(3)科学实验是建立近代科学的基础。不进行实验,便不能由表及里,发现事物内部的运动规律。实验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样的预期结果。中国古代的学者缺少这方面的传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王阳明“格竹子”。王阳明是影响几代人的大学问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观察竹子生长的机理,一连坐了3昼夜,终于病倒;他继而静观7天,仍无所获,他便得出道理,认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这些大思想家认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变成了心性之学。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
中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实用性,整体性和总结经验性,缺乏实验探求和系统理论
科学技术诞生后能否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中国古代政治上长期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男耕女织,思想文化上受限于儒家伦理纲常,尤其在宋明理学诞生后。各种原因使得古代中国人创新能力及思维被严重束缚,自然无法将古代科技转化为近代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加之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也加剧了近代中国科学落后。
  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内经》应用阴阳五行学说,从理论上,具体阐述了中医对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与治疗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以构建其学说的体系。譬如它以阴阳对立统一、消长变化的矛盾发展的认识,指出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病,就必须“和于阴阳,调和四时”,强调人要积极“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并且把它作为处理各种医学问题的纲领。应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等学说,则在一定程度对肌体各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作了说明。而脏腑与经络学说,前者是对血液循环概念的早期描述,后者则通过对人体运行气血道路的阐述,把人体连结成一个表里上下、脏腑器官相互联系沟通的统一整体。  
又如金代李杲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形成其独创的见解,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这种认识对后世中医学颇具影响。  
再以物理学为例,虽然它是与手工业有更多联系的学科,可是元气论也不仅使它对物质本源的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而且对一些物理现象的阐释也产生过积极意义,诸如静电、静磁现象,热的传导与辐射,声的传播机制等等都是。至于张载、王夫之的元气说里,关于“气”和“形”的总和是不生不灭的认识,应当讲是蕴含着物质不灭、甚至能量不灭的思想萌芽的。  
对照中国古代与西方在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的自然观、方法论,并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科学体系结构;再审视今天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在不断分化,向微观、纵深推进;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近一、二十年又不断地向着宏观、交叉、复合、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而且综合似乎比分化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空间与宇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行为科学等等,都在向着综合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也不断加强。这种情况更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有机宇宙观、辩证逻辑与原子论、形式逻辑相结合的迫切必要性。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这方面为大家作出了榜样。他把我国古代算术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以及现代数学结合起来,建立了数学机械化的新分支,并且预言,我国古代算术思想与方法“必将因此而重新焕发出青春,在未来的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事业大多为官办,相当多的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官吏臣僚,这从一些历史史实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科学史家也从史料的分析研究中得出同样的结论。  综察史实,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代代相传,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治水理论的探讨,地理志的编纂,一些大型药典的修撰等方面都是在“士”的积极参与下由统治者组织庞大人力、物力来完成的,八世纪早期,在僧一行与皇家天文学家南宫说指导下进行的子午线的测量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次测量的范围南到交州、北至铁勒,至少有2000多公里长。另外,技术的绝大多数精华也都掌握在官办企业及其人员手中,从丝绸、官窑瓷器、盐业、炼铁、大型船舶的建造、从万里长城直到皇宫寝殿的修筑等方面,我们都可以察见其端倪。《考工记》、《武备志》、《营造法式》等技术著作也都是在官办情况下编纂完成,更足以窥其底蕴。对各门科学技术有重要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多数人又均出身于官僚世家,而本人也都是现任的高官,我统计了从先秦至明清期间的74位,其中69%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而且不论数学、天文、医学、农学乃至理性、生物、地理都有这样的情况。  
著名科学史学李约瑟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指出:“我们觉得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科学都相对具有‘官办’性质”。他举例说: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并且还分析说:“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其部分原因,几乎各个朝代的作坊为国家所有。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在某些朝代,如西汉盐业及炼铁业等大多数具有先进技术的行业都为国家所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明显的现象,一些技师是追随某个显赫官员个人的食客。”  
我们进一步分析官办科技的原因,可以这样来看:当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或经历调整社会关系阶段,统治阶级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历史上或多或少起着进步作用的时候,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士”必然为其所用。统治阶级为了治国安民,巩固其统治,也为了满足他们本身骄奢极欲的生活和寻求上天保佑、长生不死的梦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关心生产的发展和天时地利的情势,追求好的保健、医疗手段与观赏玩乐、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而这样也就不得不求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必须组织一批“士”为实现其目的服务,而传统一经形成,在封建社会往往就会很自然地沿袭下去,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科技官办为主的特征。上述情况与西方同时期相比,更可见其差异。  
由于中世纪的欧洲,教育文化全由教会把持,知识分子概为神职人员,数量甚少,受教育面也有局限。在希腊城邦里出现的科学家,是一些摆脱了社会环境的公民,也就是说他们的科学成就往往是由个人进行着,多数与生产没有什么密切关系,更很少由政府来发挥科学技术工作的组织作用。文艺复兴以后的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在17世纪,一些学会、学院的建立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科学家的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也有不少变动;18世纪又有了发展,一批科学中心十分活跃;到19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更快的进步,科学团体与大学发挥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科学技术由官办的比例仍然是比较小的。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在科技活动中的这种差异实际上在今天早已缩小,虽然因国情不同,在组织科技活动的方式上会有些区别,但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视不同内容、性质而以不同组织形式进行这应当是一致的。
一、古代科技的发展
1.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术。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指南针: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东京设立专门制造火药的机构。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
(2)、四大发明的外传。中国的四大发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阿拉伯和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古代天文历法。“夏小正”、商朝的干支纪日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时的关于哈雷彗星记录、《甘石星经》、太阳黑子记录。张衡的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僧一行的《大衍历》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郭守敬的《授时历》等。
3.古代数学:九九乘法表、《九章算术》、祖冲之、程大位、明安图等。
4.古代医学:扁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四部医典》、《唐本草》、《本草纲目》等。
5.古代地理学。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6.农业、手工业论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二、古代文学艺术
1、古代文学:(1)诗词:《诗经》、屈原的楚辞、两汉的乐府诗、“建安文学”、田园诗人陶潜、唐诗(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南唐后主李煜、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柳永、辛弃疾、陆游)。(2)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的赋、南北朝的骈文、唐朝的韩愈和柳宗元、北宋的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3)小说:南朝的志怪小说《世说新语》、宋代的话本、明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成就。(4)、戏曲:元曲(即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与《窦娥冤》。
2、古代艺术(1)美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马王堆汉墓帛画、曹不兴的佛像画、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的宗教画和山水花鸟画、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2)音乐:战国的编钟、隋唐的乐舞、《秦王破阵乐》等成就。(3)雕塑:商周两朝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成就。(4)文字书法:秦始皇统一文字、东汉时成为一种艺术、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和柳公权等。
三、古代教育、史学
1.古代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隋唐的教育(统治者重视;中央的国子学、太学与地方的州学、县学,专科学校开始建立,私人聚徒讲学的盛行)、宋朝私人讲学的书院的兴起等。
2.古代史学:《春秋》、《尚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学成就。
四、哲学与宗教
1.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注意先秦诸子尤其是孔子与孟子、董仲舒、魏晋玄学、韩愈、朱熹、王阳明等的学说,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2.古代唯物思想的发展:注意荀子、王充、柳宗元和刘禹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学说,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唯物思想的发展历程。
3.宗教:(1)佛教: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两次灭佛。隋唐时的佛教渐趋中国化。(2)道教: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萧梁时,陶洪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唐宗室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拥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时,道教极盛。
五、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②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③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④教育的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3.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初唐与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态度。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