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原文及翻译

2024-06-02m.verywind.com
~

  原文:

  上以风俗奢靡,秋,七月乙未,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②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蜒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上谓宰相曰:“朕每读书有所疑滞,无从质问,可选儒学之士,日使人内侍读。”卢怀慎荐太常卿马怀素,九月戊寅,以怀素为左散骑常侍,使与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更日侍读,每至合门,令乘肩舆以进。或在别馆道远,听于宫中乘马。亲送迎之,待以师傅之礼。以无量羸老,特为之造腰舆,在内殿令内侍舁之。丙申,以尚书左丞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姚崇无居第,寓居周极寺,以病店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唐玄宗。②瘗,掩埋,埋葬。

  译文:

  唐玄宗认为社会风俗日益趋于奢侈腐化,秋季,七月乙未(初十),唐玄宗颁布制命“乘舆服御金银器玩,都应由有关部门负责销毁,以供军国财政支出的需要。凡属珠宝玉器锦绣织物,均在殿前销毁。宫中自后妃以下,一律不得用珠玉锦绣装饰衣物。"崤山以东出现特大蝗虫灾害,有些灾民甚至在受灾田地的旁边焚香膜拜设祭却不敢下手捕杀蝗虫,姚崇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捕杀并掩埋蝗虫。议论的人认为蝗虫数量太多,无法全部铲除杀灭,唐玄宗也怀疑这种做法(能否奏效)。姚崇说“现在崤山以东蝗虫漫山遍野,黄河南北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岂可坐视蝗虫吞噬禾苗,却不动手灭蝗救灾呢?即使这样做真的没能将蝗虫全部杀灭,起码也要比养蝗虫成灾要好一些。"唐玄宗这才同意按他的意见去办。卢怀慎认为如果杀灭的蝗虫太多的话,恐怕会对天地阴阳的和谐之气造成妨害。姚崇说“当年楚庄王吞吃了水蛭,他的病痊愈了;孙叔敖杀死了两头蛇,后来却做了御相。怎么能因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死却忍心看着百姓被饿死呢?倘若杀死蝗虫会使上天降罪,那么我姚崇请求一人承当罪罚!"唐玄宗对宰相们说“每当朕读书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都找不到一个可以请教的人,你们可以挑选儒学之士,每天入宫侍读。"卢怀慎推荐了太常寺卿马怀素,九月戊寅,唐玄宗任命马怀素为左散骑常侍,让他与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每人一天地轮流入宫侍读,唐玄宗每次都是让人用肩舆将他们抬进宫内。有时因为在别馆道远,就允许他们在宫中骑马。唐玄宗还每次亲自迎送,用对待师傅的礼节侍奉他们。由于褚无量年老体衰,唐玄宗特意让人做了一只腰舆,褚无量在内殿侍读时,唐玄宗就让内侍们一起抬着腰舆。丙申(二十四日),唐玄宗任命尚书左丞源乾曜为黄门传郎同平章事。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而向唐玄宗请假,唐玄宗屡次派使者前往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在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唐玄宗旨意时,唐玄宗就会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回答得不符合唐玄宗的旨意,唐玄宗就会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唐玄宗谢罪并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唐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该如何处理。癸卯日,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并且仍然恩准其家属入馆侍奉照料他的病情,唐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不肯搬来住。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让你住在那里,是为了江山社稷。(朕)遗憾不可以让你住到宫中,这怎么值得(你)推辞呢[这还有什么值得(你)推辞的呢J?"姚崇和宋璟相继担任宰相,姚崇擅长于应付突然事变,圆满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于主持公道,不偏不倚地严格执法。两个人的志向操守有所不同,却都能竭忠尽智地辅佐唐玄宗,使得这一时期的赋役宽平,刑罚简省,百姓富庶,安居乐业。在唐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姚崇与宋璟觐见时,唐玄宗常常要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唐玄宗便要在殿前相送。等到李林甫做宰相时,虽然在官位和恩宠方面超过了姚崇和宋璟,但他所受到的礼遇就很卑薄了。



  • 资治通鉴房玄龄明达吏事原文及翻译
  • 答: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译文:房玄龄通晓政务,再辅以文才,...

  • 资治通鉴唐纪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原文及翻译
  • 答:原文: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

  • 资治通鉴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原文及翻译
  • 答:(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踞厕:坐于床边,有不够正式之意。译文:东海太守濮阳县人汲黯担任主爵都尉。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他在东海郡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下属官员,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汲黯身体多病,躺在...

  • 资治通鉴翻译“上问侍臣:帝王创业与守城孰难”……玄龄等拜曰:“陛下...
  • 答:——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翻译: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

  • 郑氏教子文言文
  • 答:3. 资治通鉴唐纪郑氏教子翻译 翻译: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个性严明。 早年守寡,家道清贫,居住在东都(今河南商丘县以东)。子女们都还很年幼,郑氏自己教导这些孩子。 他们居住的房子后面的古墙因为下雨而倒塌,墙里落出的钱不计其数,奴婢很高兴,赶快跑去告诉郑氏。郑氏来到古墙边上。 上香祷告道:"我听说不劳而获...

  • 有谁知道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中狄仁杰的译文 ,武承嗣,三思营_百度...
  • 答:译文:九月,壬申(初七),大理寺上奏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论罪应当除去官吏名籍;唐高宗特意命令处死他们。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说:“这两人的罪行不够处死。”唐高宗说:“权善才等砍昭陵柏树,我不杀他们就是不孝。”狄仁杰一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唐高宗...

  •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 答:《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著。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 资治通鉴秦王世民至高墌原文及翻译
  • 答:”(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译文:秦王李世民到高墌,薛仁果派宗罗睺领兵抵御。宗罗睺几次挑战,李世民坚守营垒不出战。诸位将领都请战,世民说:“我军才打了败仗,士气沮丧,对方仗着得胜而骄傲,有轻视我们的意思,我们应当紧闭营门耐心等待。等到他们骄傲我们奋勇的时候,可以一仗打败他们。”双方...

  • 资治通鉴齐威王召即墨大夫原文及翻译
  • 答: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

  • 资治通鉴 唐纪 192 部分文字
  • 答:翻译如下:有人上书主张秦王府旧兵,应全部任命为武官,加入皇宫警卫部队。太宗对他说:“朕视天下为一家,只选用贤才,难道旧属士兵之外就别无可信用的人了吗?你这个想法,并不是让朕的恩德广及于天下。”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