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三国时期的中央统治机构 三国时期尚书机构最大的长官叫什么,副长官叫什么,同一部门其他...

2024-06-02m.verywind.com
三国时期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怎么样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面临着如何管理和治理边疆民族的问题,特别是魏国的乌桓、蜀汉的南中各族和吴国的蛮、越以及魏、蜀交界地区的氐、羌,都让他们关注。为此,三国都设置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中央政府中都基本继承了汉朝的制度,由大鸿胪和客曹尚书共同负责。大鸿胪的最高长官是大鸿胪卿,下设丞、宾馆令等属官,主要负责边疆民族首领、使者朝觐时接待的各项事务,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客曹尚书下设左丞、右丞、郎中、典事员、令史员和尚书郎等,主要负责管理边疆民族的政治、经济等事务。在地方上,三国也基本沿袭了汉朝的体制,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或校尉等专门官职,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设置上有所变动和发展。魏国设置了戊己校尉管理高昌,还设置了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等等;蜀汉在南中地区设置了建宁、云南、兴古等郡;吴国在南疆设置了交州、广州,设有南海、合浦、交趾等郡。

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第三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第三品。由于中书省的设立,尚书省不再决定政策,改为负责具体国务的处置。下设五曹:吏曹(掌官员迁调)、左民(掌人民户籍、税赋)、客曹(掌属国事务以及与东吴蜀汉的外交事务、五兵(掌军官选任与军队训练)、度支(掌国库)治事,每曹设尚书1人,第三品。尚书之下设侍郎、郎中等官,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都官、中兵、外兵、都兵、别兵、骑兵、考工、定科共二十五郎,协助尚书分领诸务。

请参考

由于自从东汉中期以来,东汉的皇帝即位是年龄都非常小。就造成了当时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致此东汉的统治集团慢慢分裂了,同时国家的政权已经腐朽了,让老百姓民不聊生,不断的起义造反。而统消费品阶级在镇压各族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阶级的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且在不断的扩大当中,导致中央的皇权也被逐步削弱了,在最后导致发生军阀割据的局面。黄巾起义后,一些地方大员借机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不断的扩张自己的势力。打算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在东汉末期,曹操和袁绍进行了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大战——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然后曹操进一步发展势力,统一了北方,形成了魏国的局面。后来的赤壁之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在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在称帝,改元黄初。魏国总共统治时间不到二十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人称为“蜀汉”),年号“章武”,历时四十三年。
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正式建立吴国,共存在了五十二年。三国各自发展已方的势力,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三国时期的治国策略。

首先从三国的中央行政制度来看:

曹丕废汉称帝后,了解了当时东汉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外威与宦官专权,因此为了巩固他的皇权,就明令禁止宦官与外戚干政,并且严格限制宗室人员。并改变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度,把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只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咨询的作用,真正负责处理全国政务的是尚书台,并把尚书台下设五曹来处理各项政务:吏部曹掌管官员选举、左民曹掌管基建等事务、客曹掌管外国朝贺等礼仪事务。五兵曹掌管兵事,度支曹掌财务等方面的事情。魏国同时设有太傅、太保作为辅导皇帝的职位。其他行政部门承接汉制,蜀汉以丞相作为主管国家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蜀国仅诸葛亮担任过,并在诸葛亮死后就不再设置。以录尚书事、平尚书事或尚书令为最高行政长官,其下设有吏部、左选、右选、度支四曹。并设有秘书机构作为皇帝的日常咨询机构。吴国同样以丞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也把尚书台为中央处理政务的行政机关。尚书台下设选曹、户曹、左曹、贼曹来分理各项政务。沿用秦汉以来的诸卿制度,设立中书机构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掌州郡文书、奉命作诏并领校事(秘密侦探)。

其次从三国的监察管理制度上看:
魏国把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作为中央的监察机关。且职责划分非常细致。对于地方官员的监察由中央派出的巡御史担任。蜀汉以御史中丞掌管监察职权,另设司隶校尉来督察京都官员及附近地区的不法行为。吴国仅以御史台作为中央监察机关监察全国境内的官员。

第三从三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来看:
魏国把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州、郡、县三级,并把京都所在的州置司隶校尉,监察京城百官及京师附近的犯法者,并兼领司州职务。根据区域的大小设置官职,一般的州设置刺史,大的区域就设置州牧,郡设太守,同时郡下设有都尉掌管地方军事,县者大置令,小者置长。魏国还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校尉之职,同时魏国太守以上的行政官员大多兼领武职。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地方的属官也划分为行政、军事两个系统。蜀汉的区域只有益州,诸葛亮以丞相领益州牧,诸葛亮死后设刺史。地方行政机构划为郡县两级。郡设置太守和都尉分管行政与军事。但在少数民族地区仅置都尉。吴国下辖扬、荆、交、广四州,地方行政机构划为州郡县三级,分地域大小或设置州牧或置刺史。郡置太守、都尉。县置令、长。

第四从国所实行的军事制度上来看:

魏国以太尉掌管军事行政,具体职权是由大将军掌管的。魏国的大将军是军队的最高军事统帅。魏国把军队分为“中军”(中央军)和外军(地方军)两种,中军也就是禁军,魏国是由中领军统领。中领军下设五校尉和中垒以及武卫三营,外军即地方军,一般都由都督作为各州的军事统帅,大多为当州刺史兼领。魏国军队采取士家制度,也就是世兵制。并把当时的户口划分为三种:普通民户、屯田客、军户。所谓军户就是士家,世代都为当兵的人,或是军队系统各种特定的劳役。而且军户身份低于平民,并且军户不能与平民杂居,同时军户只能跟军户通婚。军户制度是当时封建国家用私人部曲的方式组建国家军队的制度,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和奴役性。同时魏国所实行的屯田中也有一部分是军屯,专门组织军队开垦的农田,其中的自耕农民也同样要负担沉重的兵役。吴国是以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上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和魏国的军事制度有很大的相同。领军将军掌管禁军,同时在濒江及战略要地都设置都督统领军务。吴国军队当时有二十三万人。而且军队也是实行世袭令兵制,让军队将帅可以长期统领自己管辖的士兵,并且将帅的职位可以世袭。吴国的军队实际上也是领军将帅的私人武装,并且还是将帅的生产奴隶。因为吴国的军队大部分都是孙权和他的后继者驱迫农民甚至是掳掠来的人口组成的,地位很低,也用极其残酷的刑罚来维持这支军队的正常运转。蜀汉军队在刘备没有称帝前,他的军队其实是没有什么中外之分的,都是由刘备亲自领导和指挥,以诸葛亮为军师作为实际统帅。并把手下将领设置五虎将,分别以各种各样的将军号来统帅各军,就是用亲信大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作为前、右、左、后四军的将军,让他们各自统领一个军驻守地方及中央各地,并让他们作为一方军事统帅。又以大将魏延为督汉中任镇远将军、兼领汉中太守,镇守战略要地汉中地区,也是一方军事统帅。刘备称帝后也分中外军。但是他的军队人数较少,而所属军队的划分也没有太多的区别。

最后从三国的人才政策上来看;
魏国初期设立太了学,并设置了博士这一官位用于教学。同时在选拔官员的问题上,魏国自从曹操起,就一直实行“唯才是举”的原则。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魏文帝在称帝之前,就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就是在郡县设立小中正,州设立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的方式,并按照人才的优劣定下品第高低,上报给大中正;由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由尚书选用。同时规定,每郡中人口十万在以上,必须每年考察一人,如果是特别优异的就不受户口的限制。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魏国开始实行的时候,都是重视舆论的作用,并不拘泥于爵位,比起东汉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纵仕途时以单纯的封建道德为标准的“举孝廉”制度要先进得多
,这无疑是人才发掘的一个进步。蜀汉前期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任用豪强世家子弟,主要看重武将的作用而忽视谋士文人的作用。蜀汉后期主要是利用法治,打击豪强世家的势力,同时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并把他作为衡量人才优劣、取舍的标准,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造就蜀汉人才不济的局面。东吴孙权时期对文人的重视程度要比孙策更高,实行“招延俊秀,聘求名士”的方式,在拉拢原有人才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人才政策。在用人方面主要是依靠当时的江东大族。孙权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同时东吴统治者十分善于听取众人意见,注重人才的群体优势,克服“非正统”的名分,使势力逐渐增长。

总体来说,三国的各项策略上来说,魏国是当时的政策最有效的一个国家,而蜀吴两国就相对较差,“
三国鼎立”是三国各方势力面对东汉末期的烂摊子奋发有为,重新收拾旧山河,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在汉、唐盛世之间,起到承先启后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书》 中华书局 1975年1月第一版

(2)《中国通史》 北京出版社 1984年9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史》海南出版社 1985年9月第二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司法机关的名称和建制...中央统治机构逐步由一省制向三省制转变,东汉时的尚书台至此时已发展成为中央...

那时又没有三省六部制 所以和秦朝是一样的 皇帝下是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再下面是郡守最小的是县令

  • 三国时期朝廷官职有哪些?从大到小怎么排?
  • 答: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2006-5-27 22:33 回复61.178.57.* 3楼、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四军将军:即前将军、左将军、右...

  • 三国时期的官吏设置是怎样的?
  • 答: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

  •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 答:曹丕代汉之前,控制中央军队的是中领军和中护军,都是丞相的属官,资深者可称“领军将军、护军将军”,负责统领武卫、中垒、骁骑、中坚、游击等新禁军。军队出征的时候,任命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统军,号四征,品秩相当与六卿(中二千石)。此时大将军官职保留,但是没有实际权力。曹魏建立后,以大将军...

  • 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和机构的名称
  • 答:——3、门下省: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

  • 三国时期有几个政权?三国时期是怎么结束的?
  • 答:一、三国时期的开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爆发了黄巾之乱,这次起义导致汉朝的统治直接瓦解,天子只有名义上的地位,而没有实际上的权利,各个诸侯之间开始互相讨伐,汉朝名存实亡。这个时期曹操崛起,他打败一个又一个诸侯建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 ,当时名存实亡的汉天子献帝也被曹操供奉起来,曹操挟天子以令...

  • 有人知道三国时期的军事体质与政治体制吗?
  • 答:三国时期的军事体制与政治体制基本沿用汉制(东汉)即:军事体制: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 政治体制:中央集权 官职体制为三公九卿制,人才举荐为察举制,行政 区域划分为郡县制 魏、蜀、吴的各个情况略有不同,如下:军事体制:三国都采取了征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的军事制度 征兵制:男子廿三岁起至...

  •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各主要政权官职
  • 答:东汉的中央政府,还是以三公九卿组织而成的。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时,则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揽政务。光武躬政,以尚书台总领纪纲,职无不统。御史台也合并在少府下面。侍中在西汉本是加官,到东汉设立侍中寺,献帝时给事黄门也并入侍中寺,成为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 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上公,而东汉则仅...

  •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 答: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

  • 求三国时期官职
  • 答: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

  • 求三国时候的官职,文武官职都要
  • 答:三国时期的官职表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1,丞相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