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庸》全文及翻译

2024-05-31来源:本站编辑

  • 天命为性率性为道的翻译
  • 答:天命为性率性为道的翻译如下: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

  •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和译文
  • 答:1.中庸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哀公问政。子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

  • 《中庸》:第三十章至三十二章原文翻译
  • 答:【 #能力训练# 导语】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下面是 分享的《中庸》:第三十章至三十二章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中庸:第三十章】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 博学之,审问之全文翻译
  • 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子思,该句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

  • 《大学·中庸》原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 答:诚,大道之本: 天赋予我们的真诚,是世间万物运行的法则;而将这份真诚内化于心,成为个人修身立德的准则,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真正的真诚,无需刻意催逼,自然而然地合于中庸之道,这样的智慧与美德,圣人也不过如此。坚韧追求: 真诚并非易事,而是需要我们选择良善,坚定信念,如同攀登高峰,一步一个...

  • 《中庸》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 答: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译文 ...

  • 《中庸》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 答: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

  • 《中庸》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 答: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

  • 《中庸》第十章原文及译文
  • 答: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译文 子路问什么...

  • 《中庸》文言文翻译
  • 答:忧深言切,虑远说详:考虑的事情不够长远的话,忧患就很快来临 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历年来选取前代圣贤的书籍,用来揭示要领和法度开启那些蕴藉深奥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这些明白而且穷尽的。


    网友点评:

    齐善禄15781833676:   翻译.《中庸》事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乎其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黄平县874回复: [答案] 因此,君子之人无时不在切身近处的人伦日用中"小心翼翼"(《诗经·大雅·大明》)地保有对于远方的忠诚(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因此在"独自相处"--奇怪的说法,与谁相处?--的生活中戒慎恐惧于人(人,或"其"是谁?)所不...

    齐善禄15781833676:   《中庸》文言文翻译 -
    黄平县874回复: 子思为之非常担忧,考虑得非常长远,所以其言语恳切而详尽. 子思遍览前代的圣人遗作,因此,提纲挈领,而开示出道学奥义,从未有像他这样明白而透彻的. 朱熹《中庸章句序》里的话.

    齐善禄15781833676:   求“中则不偏,常则不易,惟中不足以尽之,故日中庸.”的详细翻译 -
    黄平县874回复: (事物)取中就不会发生偏差,求得常态就不容易发生变化.这种道理仅仅用“中”是不足以形容的,故而(圣人)称之为中庸.

    齐善禄15781833676:   中庸的内容和解释 -
    黄平县874回复: 是儒家的说法,是儒家对老子道德经的善的进一步解释. 庸,就是需求. 中庸,就是让我们的需求,适可而止.儒家提倡的是中庸之道,就是欲望,就是人性,对动物来说是兽性. 母亲爱自己的孩子也要适可而止中庸,过分就会出现慈母多败儿的说法. 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尽母亲的义务和责任,对人来说是人性,欲望,人性不要太过分,老子提倡的是,是天性. 比如,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有时候也叫没人性,或叫没有母爱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