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的文章

2024-06-01来源:本站编辑

  • 孟子的文章(原文+译文+特点)
  • 答: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 孟子的名篇有哪些?
  • 答:《富贵不能淫》论证思路:《富贵不能淫》 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开篇树立“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辩驳,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作者:孟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

  •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全文
  • 答: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

  • 孟子三章第一篇
  • 答:《孟子三章》是《孟子》中的三篇重要文章,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战争和国家治理中的道义力量。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实行正义之举,就会得到国内外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违背道义,就会失去民心和盟友的支持。文章中,孟子通过举例和引用历史事件...

  • 孟子的文章
  • 答:《孟子》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孟子的名句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

  • 孟子二章的原文
  • 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

  • 孟子的文章
  • 答:《孟子》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孟子的名句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 《孟子》的文章
  • 答:《孟子》的文章 要文章 钻石19962008 | 浏览6732 次 |举报 我有更好的答案推荐于2017-12-16 12:29:30 最佳答案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

  • 《孟子》中的重要篇目,(文章)有哪些,具体说出第几篇
  • 答:《孟子》一书共七篇,有三万五千多字,七篇分别为:● 梁惠王上 ● 梁惠王下 ● 公孙丑上 ● 公孙丑下 ● 滕文公上 ● 滕文公下 ● 离娄上 ● 离娄下 ● 万章上 ● 万章下 ● 告子上 ● 告子下 ● 尽心上 ● 尽心下 每篇的具体内容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www.guoxue.com/ji...

  • 《孟子》中有什么长于论辩的文章
  • 答: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 《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 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 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 《墨子》文章质朴无...


    网友点评:

    禄钥鹏18567646328:   关于孟子的文章 -
    连江县1256回复: 《孟子》有十四卷,分别是: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希望楼主满意~

    禄钥鹏18567646328:   孟子的主要著作是什么
    连江县1256回复: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