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鱼我所欲也》赏析

2024-05-31来源:本站编辑

  •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答: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参考资料:http://www.3cj.net/jiaoan/chuzhong/yuwen/200607/35558...

  • 鱼我所欲第二段论述的道理(原文)
  • 答:第二段:分析论证 第一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对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第1方面(1、2句):这是作者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一句里作者所说的“甚于生者”...

  • “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这句话的原文和翻译
  • 答:翻译: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出处:战国 孟子 《鱼我所欲也》原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却不肯采用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

  •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注释
  • 答:44、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yú),同“欤”,语气助词。45、乡:(xiàng)同“向”,先前、从前。鱼我所欲也作品赏析:从语言角度来看,《鱼我所欲也》运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为喻,将生与义比作鱼和熊掌,强调了人们对于...

  •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答: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2、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

  •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
  • 答:(42)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43)与:通“欤”,语气助词。(44)乡:通“向”,原先,从前。(45)已:停止。(46)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鱼我所欲也》赏析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

  • 鱼我所欲也主要内容
  • 答:《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

  • 蹴尔而与之的蹴怎么翻译是什么?
  • 答: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鱼我所欲也》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从文学的...

  •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
  • 答:《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 鱼我所欲也中“鱼”的意思
  •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出处:《孟子·告子上》之《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


    网友点评:

    曾农可13519124452:   《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什么道理?不是概述这本书! -
    万秀区2245回复: [答案] 《鱼我所欲也》阐明的道理: 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曾农可13519124452:   鱼我所欲也..解析 - --------------急需急需
    万秀区2245回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是说2样都是我想要的,但是不能同事拥有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