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中国仁政的体现

2024-06-01来源:本站编辑

  • 论语中对“仁”的体现
  • 答:“仁”一直被孔子作为论语中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

  • 古人说的忠、孝、仁、义指什么?
  • 答: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

  • 孔子仁学具有怎样的哲学内涵
  • 答: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1、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2、仁,其实就...

  • 孔子中体现了当代社会中国家间的相处之道具有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
  • 答:孔子中体现了当代社会中国家间的相处之道具有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如下: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在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1.孔子提倡“仁德之道”,强调尊重他人,...

  • 爱国仁人志士的名言
  • 答: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白话文:只懂得沙漠为国而死,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现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白话文:准备把自己的血泪寄托在祖国山河之中,...

  • 《平凡的世界》中是如何描写人际交往中的“仁爱”?
  • 答:一,友情、亲情中的仁爱 《平凡的世界》小说中所展现的“仁爱”主要体现在友情、爱情、亲情三个方面。比如在友情的描写中,提到了一个人物“金波”,这个人物的描写虽然平淡,但是从和孙少平的接触过程中,体现了“仁爱”的人性之美。他们两个小时候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说到这里也许有些人会反驳,谁还...

  • 孟子第四课(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邻国相处之道
  • 答:修:修弱者之智,强者之仁,行事之大勇。 莜婷的分享: 闻: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孔子关于富贵和仁义的看法
  • 答: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创立了以仁为...

  • 祖国的传统医德最初表现为?
  • 答:“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3、“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

  • 明清两朝为何不顾惜国运执意要保全朝鲜?
  • 答: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说,中国用以调整与外国关系的纳贡制度,是将儒家关于家庭的道德规范应用到了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即占优势的“中国”,为处劣势的纳贡国所围绕,这些纳贡国都被看作是子女。正如子女理当服从、尊敬他们的父母那样,小国也须如此对待中国。具体地说,这...


    网友点评:

    巩视茂15336206038: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 -
    平江县1678回复: [选项] A. 这体现了“一五”计划的特点 B. 新中国以“仁政”为立国根本 C. 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 D. 这是对新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巩视茂15336206038:   (中国哲学)孟子的“仁政”说与“民本”思想辨析. -
    平江县1678回复: [答案]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

    巩视茂15336206038:   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是什么、 -
    平江县1678回复: 汉文帝认为: 训导不善,教育不好,就会使愚昧无知的百姓身陷法禁.《诗经》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其意之说,平易近人的君子,好比百姓的父母一样,会受人尊敬.如今有人犯了罪,是事前没有搞好教育,却要按法律施加肉刑,他们中有的人想改恶从善,也不知路在何方.我对此很是怜悯.至于残酷的肉刑,斩断人的肢体,刻剥人的肌肤,使人终生留下残疾或创伤,永远得不到恢复,这是多么痛苦而不道德的呀!难道这可以说是百姓父母疼爱子女的本意吗?从今以后,废除肉刑.

    巩视茂15336206038:   论述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仁政思想.(包括仁政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它的价值意义) -
    平江县1678回复: 在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几乎成为儒学思想的代名词.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学历史...

    巩视茂15336206038: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代有何启发 -
    平江县1678回复: 孟子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则;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巩视茂15336206038: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平江县1678回复: [选项] A. 仁政思想 B. 民本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