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何以见得什么意思

2024-06-03来源:本站编辑

  • 红楼梦第一回的译文
  • 答: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

  • 以下句子中"见"字的意义和用法
  • 答:第四,“见”一方面表被动,另一方面指代自己,这种用法不多见。如:“事理如此,实为见诬。”(《晋书·太子遗妃书》)——事实、道理像这样,实际是我被诬陷。这里,“见诬”即“我被诬陷”。第五,“见”还有“被认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也很少见。如:“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

  • 《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字意思是什么?
  • 答:1、这里的“见”是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这里的“背”是“离开”的意思。所以说“慈父见背”中的“见背”婉指父辈去世。 2、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

  • 相濡以沫什么意思
  • 答:相濡以沫是一个汉语成语,相:外相;濡:沾湿;沫:唾沫。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_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

  •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而是什么意思?
  • 答:”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而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庄子在与牛交流时,并没有依靠眼睛去观察牛,而是通过精神的感应与其进行交流。 【出处】 这句话出自庄周的《养生主》。 【原文节选】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守一无所得,用力之至,形神俱亡,而物无不见。” 【译文】 我的精神和那只牛接触了,不是凭眼睛...

  • 见往事耳,见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 答:司马光《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全句的意思是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见往事耳”指的是了解历史,“见”是了解的意思,“往事”指的是历史。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的“以”什么意思
  • 答:这是《王冕僧寺夜读》(选自《宋学士文集》) 中的句子。译作:“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以”字在这里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等.表示投靠寺庙的目的是居住。

  • 吾母姓钟氏的原文翻译
  • 答:D句意: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止:停止;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他笑着阻止了愚公,说道:“你太不聪明了.”止:阻止 故选:A (2)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虚词的意思,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例句: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以:把 A句意:不...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意思古诗的翻译
  • 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在东边种菊花的地方采摘菊花,无意之间看见远处南边的山峰。 【作品出处】 出自《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 思所以败之的所以是什么意思
  • 答:想着用什么方法破坏它们,就在袖子里放了茅栗子前往。宴席开张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故作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丢到地上。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酒壶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僰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


    网友点评:

    国奇蚂19838605175: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 何以见得?? -
    新兴县2532回复: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其中初的意思是刚出生的婴儿,人生命的开端.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质好,心质良好. “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

    国奇蚂19838605175:   英语翻译 how so是什么意思 -
    新兴县2532回复: 是的.可以翻译为“何以见得” 或者“为何如此?”“为什么?”都可以.

    国奇蚂19838605175:   李白《山中》古诗的意思? -
    新兴县2532回复: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