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六尺巷典故完整版

2024-05-31来源:本站编辑

  • 有哪位高人知道三尺巷的典故
  • 答:谁知张英却回诗一首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让。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吴氏闻之,受到感动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3、典故三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

  • 那,那。安徽桐城6尺巷典故。
  • 答: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

  • “七尺巷”的故事内容
  • 答:桐城张英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老家的邻居和他家之间有一条一尺宽的小巷,邻居要扩建占用这条小巷,张家不同意,于是争吵起来,张家写信给张英,张英以诗回信“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家里人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很惭愧也让出三尺,于是就成了“七尺巷...

  • 桐城六尺巷的典故
  • 答: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如下:桐城六尺巷的典故来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 中国六尺巷的典故
  • 答:6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全长100米,宽两米见于清朝的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有碑坊,上面“礼让”两个字,相传明朝郭朴任宰相时,邻居家盖房占得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不服,两家便争吵起来,官司打到了衙门,衙门惧怕两家都是高官。所以一直不敢审理,郭家遂写信给郭朴。郭回诗一首:“千里家书...

  •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完整故事
  • 答: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4、版本四 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泰宁尚书第,距今已有37...

  • 让一尺房屋典故?
  • 答: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一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一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一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二尺巷,...

  • 七尺巷???求解??
  • 答: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 让邻三尺的意思和典故
  • 答:“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版本之七 编辑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

  •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什么...
  • 答: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网友点评:

    陈柱追18980176225:   关于六的典故 -
    华容县836回复: 六尺巷的典故: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解决.张英接信后给家人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后撤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如今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景点.六出祁山的典故:传说三国·蜀·诸葛亮 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 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 ,战于街亭 ; 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 ,在祁山附近,出散关 、守城固 、出斜谷 ,皆经汉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陈柱追18980176225:   六尺巷的来历 -
    华容县836回复: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 它告诉我们:让步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