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孔子为什么说鲁昭公知礼

2024-06-01来源:本站编辑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
  • 答:意思是: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出自...

  • 《述而篇》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 答:孔子二十岁,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公元前517年,鲁昭公攻打季孙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联合反抗,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晋国。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晋国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 孔子巧妙坦然认错
  • 答:孔子对鲁昭公娶同姓之女这一失礼的行为故作不知,表明了他是“为尊者讳”,这在表面上与他追求的礼制有悖。不过,在有人提出来的时候,孔子却又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说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其实,孔子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表明了鲁昭公行为是有失礼节的,而且他的做法也没有失礼,他...

  • 有哪些与鲁昭公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 答:他说,鲁昭公擅长的只是仪式,而不是周礼,女叔齐解释说,礼是用来守卫国家、执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东西。鲁国国君的大权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鲁国公室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于大权旁落,老百姓都不怎么关注国君的处境。身为国君,祸难就快降临到自己身上了,还不赶...

  •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提出了什么理论?
  • 答:说“知”。而当时所有人对鲁昭公的评价是“鲁昭公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后来也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他又为什么这样做呢?也是为了“礼”,为人臣者不言君之恶,为人子者不言父子恶,也就是“亲亲相隐”。关于“亲亲相隐”到现在法律方面依然是争论的一个焦点。(不过我私下认为孔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他...

  •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的意思是
  • 答: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问巫马施:“我听说君子无偏私,君子也会偏私吗?鲁君娶了吴国的同姓之女,人们叫她吴孟子,如果鲁君这样做都算知礼,那谁不知礼呀?”巫马施就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孔子,孔子对巫马施说:“我孔子越位幸运,只要有了错,别人就会知道。”...

  •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出自哪一篇
  • 答: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问答】问:孔子明知鲁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行为,为什么还说昭公“知礼”?答:陈国的司败问孔子本国国君是否知礼,在涉及国与国关系的场合下,在当时“为尊者讳”的礼制下,他只能笼统地回答说“知礼”,而不能就昭公娶同姓女一事指出昭公违...

  •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 答:【原文】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①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②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

  • 论语里有没有吴这个字
  • 答: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偏私,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

  • 我欲仁,斯仁至矣 解释
  • 答:所以当然要说鲁昭公知礼,绝不能说不知礼。你们外国人讲他不对是你们的自由。而且既然你们外国人懂了,何必再问我?你问我,我当然这样答的。所以这也是孔子的高明,同时也是外交上的礼貌。 跟着又说到孔子生活的情趣,也就是“游于艺”涵义的发挥: 生活的艺术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是很喜欢...


    网友点评:

    张度克17884941567:   知过必改闻过则喜.让你想起了《论语》中一句话 -
    开原市1140回复: [答案] 《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

    张度克17884941567: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不超过200字) -
    开原市1140回复: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那时,卫国有个...

    张度克17884941567:   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
    开原市1140回复: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

    张度克17884941567:   孔子尊师重教的故事 -
    开原市1140回复: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

    张度克17884941567:   "学在四夷"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
    开原市1140回复: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前来访问鲁国,鲁昭公摆宴招待.席间鲁国大夫叔孙昭子向郯子询问有关少昊氏以鸟命名官员职位的事,郯子做了回答.郯子在介绍时如数家珍,很是熟练.孔子听说后,便来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的事.回来之后,孔子感叹到:"我以前听说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说法,看来的确是这样啊." 孔子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的.在西周时期,周王室不仅掌管政治权力,而且统一掌管教育学术,因此那时的学术一直有"王官学"之谓.但到东周以后,王权衰落,文化学术随之出现下移.后世学者一般认为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

    张度克17884941567:   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干了什么或者发了什么事情 -
    开原市1140回复: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