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孟子见梁惠王里的排比句

2024-06-01来源:本站编辑

  • 孟子见梁惠王中的排比句作用
  • 答:修辞功能。孟子见梁惠王中的排比句有其修辞功能,可以形成语境,便于认知,排比问便于表达者和接受者互动,从而有助于促成双方的认同。

  • 孟子见梁惠王中排比句的作用
  • 答:《孟子》中的排比问形成语境(这里尤指上下文语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排比往往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所组成的句子序列,这种句子序列必然不是孤立的“光杆”句子,其自身即可形成一定的语境;第二,排比问既然是问句的排列,则势必存在或蕴涵了一定的答句,这样,排比问就一定会引出或自身蕴涵其他的句子,从而形...

  • 寡人之于国也排比句的运用
  • 答: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两处排比,从妇孺皆知的道理说起,讲述怎样治国,由浅入深,使人无法反驳,增强说服的力量。《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作者是孟子。

  •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 答:1、排比句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结构,使得句子具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和视觉效果,能够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大量使用排比句,例如在《孟子·梁惠王上》中。2、他通过排比句来强调“王道”的重要性:“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立贤无方...

  • 高中语文如何讲解《寡人之于国也》第5到7段的结构特点,比喻论证,划分...
  • 答: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 用孟子名言写一个排比句
  • 答: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

  •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证的?
  • 答:孟子在这说的王道的开始,对梁惠王来说非常容易。你只要不去违背规律,就做到王道了。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问题。那么文章下一段是说怎么继续努力才能做到王道之成的呢?依旧运用了排比句。这两个排比句所说的都是物质生产方面的东西,但是第二个物质生产,在做法上比第一个却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个...

  • 寡人之于国也 排比句的运用
  • 答: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

  • 书房对联选萃:快意(一)
  • 答:这里梁惠王只讲了一句,孟子就立刻用三段排比句给“怼”了回去。所谓“孟文如潮”,于此可见一斑焉。 不过话又说回来,孟子这一张快意的嘴,也不知让他碰了多少次壁呀。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 《孟子》的论辩艺术技巧
  • 答:再如《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章”中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晋天下莫强焉章”中梁惠王欲向齐、楚报仇雪耻,问“如之何则可”?孟子却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诸如此类,都是成功运用回避、转换之术的范例。 孟子不只在论辩的开端运...


    网友点评:

    闾怪凤18176816580: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名句 -
    延庆县2627回复: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

    闾怪凤18176816580:   《孟子·梁惠王上》注解 -
    延庆县2627回复: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

    闾怪凤18176816580: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一个问题 -
    延庆县2627回复: 中心论点:“仁政”论证手法: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孟子论证自己的观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

    闾怪凤18176816580: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故事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故事! -
    延庆县2627回复: [答案]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