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得道多助类比论证

2024-06-02来源:本站编辑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思路。
  •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即提出论点,再以攻城、守城之战分成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此基础上,对“人和”进一步论述,将论题深化,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举例与说理相结合,开篇先举了六个逆境成才的事例,接着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

  • 孟子两章中类比论证的思路
  • 答:体现在:孟子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

  • 阅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中“人和”的实质是 得...
  • 答:1.文章中“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所向来谈。

  • 孟子二章观点写作文
  • 答:(2)多种论证手法的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多种论证方法,多角度烘托观点,更全面更透彻的论证观点,增强真实性、说理. 【词语积累】 4. 学习了孟子二章,你懂得了那些道理 1.本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而天时地利则是次要...

  • 阅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回答下列问题 文章中“人和”的实质是 得...
  • 答:1.文章中“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我...

  • 孟子两则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 答: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什么???
  • 答: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

  • 得道多助文言文的节奏
  • 答: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散文有什么特点
  • 答: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其中以《揠苗助长》、《奕秋诲棋》、《以五十步笑百步》、《挟泰山...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固国是什么意思?
  • 答: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有利的天时不如地理的优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网友点评:

    左琳侦1302964727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
    陆良县1408回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失利而言);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失利而言).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从战...

    左琳侦1302964727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举战争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 -
    陆良县1408回复: 作者开篇以天时地利人和三类取胜原因归结出人和是战争获胜的根本原因;其次作者从国家治理方面开始阐述,要想得到拥戴即人和,则要施仁政.最后总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左琳侦13029647273: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怎样进行类比论证? -
    陆良县1408回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意义.我来说说我的看法.一,这句话的出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在初中的课本里有这篇文章,阐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这句话的意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就是指站在正义,仁义的立场上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反而做的事违背道义,仁义,那么就会被孤立.“德不孤,必有邻”也是这个道理.三,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我觉得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公平正义真正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反之做有损人民的事或者不道德的事,人民就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左琳侦1302964727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论证方法上面有什么特色? -
    陆良县1408回复: [答案] 正反对比论证,

    左琳侦1302964727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
    陆良县1408回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