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

2024-06-04来源:本站编辑

  • 国语晋语四原文及翻译
  • 答:《国语 晋语四》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桓公卒,孝公即位,诸侯叛齐。子犯知齐之不可以动,而知文公之安齐而有终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与从者谋于桑下。蚕妾在焉,莫...

  • 高二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 答:高二语文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第一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2、译文:“道”本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尽。它是那么深厚博大,好像是万物的祖先。它不露锋芒,它以简驭繁,在光明的地方...

  • 高二《老子》四章原文翻译
  • 答:高二《老子》四章原文翻译如下: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

  • 论语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
  • 答:论语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如下:(一)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 答: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

  • 论语《子罕》的原文是什么?
  • 答: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 答:‘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⑶攻:建造。 ⑷不日:不几天。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 老子四章原文和翻译
  • 答:《老子》四章原文翻译 [原文]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

  • 论语12章翻译及原文高二上册
  • 答:高中论语12章翻译及原文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到知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操练和复习,这样的学习不也让我感到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投到我孔门之下),我不也感到...

  •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 答: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3...


    网友点评:

    武璧和17126803897: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语出自《老子》第四章,是什么意思啊 -
    费县477回复: 【象帝】,万物有象,所以象帝为万物之总称,从神话角度讲就是盘古了.先有父后有子.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产生的,盘古开天辟地前就有了.抽象点理解就是,道本为无形无相的东西,也就是无,万事万物都从无中产生,当然是先有道后有万物了,道为万物之母.你应该知道道德经中最关键的思想是:道=无=玄=无名=玄牝=玄德=婴儿=赤子=无为=大象=万物母=万物之奥=天地根=天下母=天地始=天下之牝最接近'道'的东西有:一、天、水、圣人、上士、善为士者、象帝、天地

    武璧和17126803897:   老子原文语解 -
    费县477回复: 更正:“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而乱之首也”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没有什么作为,而且不想为着什么去作为.品德低下的人没有什么作为,却想着为着什么去作为.最仁爱的人有所作为,但是不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正义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是想着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有礼节的人有所作为,可是人家都不理睬他,他就扬起胳膊,指引人们遵守礼节.所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才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所谓礼节这个东西,标志着忠信的不足,意味着祸乱的开始.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德经第一章,主要把德分为两类:上德和下德.

    武璧和17126803897:   《老子》翻译 -
    费县477回复: 十九章: 弃绝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众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这三者作为学说是不够的,还应该让民众知晓最根本的.展现朴素保持纯真,减少私心限制欲望,弃绝机巧就可无忧. 七十八...

    武璧和17126803897: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是什么意思 -
    费县477回复: 在我们逐步了解认识道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互同道的尘象.望采纳

    武璧和17126803897:   老子道德经 -
    费县477回复: 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道经】阐释天道-自然规律,【德经】揭示人德-人生行为准则.九九八十一章,每一章节内容不尽相同.纵观《道德经》全篇,其中“道”贯穿始终.究竟何谓“道”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语言及人类的想象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客观存在但大道无形,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道”诸多表象即“德”,“德”是形式“道”是内容.非要以世间有形事物为“道”立意那应该是水,《道德经》第八章不争无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武璧和17126803897:   老子的“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什么意思? -
    费县477回复: 出自《老子》十五章,意思为“形容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老子》原文与译文 第十五章 1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2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