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荀子解蔽篇读后感

2024-06-01来源:本站编辑

  • 诸子百家读后感。差不多1000字
  • 答:荀子的解蔽篇说孔孟弊于天而不知人,说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自知者不怨人,自命者不怨天,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荀子的辨证真的令人佩服,所以他在最后当了压轴戏了.呵呵,时也,世也,命也.此一时,彼一时也!天上看人,是多么的渺小,你敢说比蚂蚁大?地球这个尘埃.有点风吹草动就风气云涌了!苍茫宇宙...

  • 论语十二张章第4则,第5则读后感
  • 答:第四章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从...

  • 《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
  • 答: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贤。申子蔽於埶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辞而不知实。庄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埶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於...

  • 《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3孔得周道体常尽变
  • 答:从前游士中有被蒙蔽的,搞乱学派的学者就是。墨子蒙蔽于只重实用而不知文饰,宋子蒙蔽于只见人有寡欲的一面而不知人有贪得的一面,慎子蒙蔽于只求法治而不知任用贤人,申子蒙蔽于只知权势的作用而不知才智的作用,惠子蒙蔽于只务名辩而不知实际,庄子蒙蔽于只知自然的作用而不知人的力量。所以,从实用的角度来谈...

  • 志感文言文
  • 答:3. 文言文学弈读后感 给你两篇,自己选。 一、今天,我们学了《学弈》这一篇文言文,读了它以后我深有感触。 《学弈》这篇文言文是一篇篇幅较短,含义深刻的古文。里面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迈的棋圣弈秋教两个学生下围棋,其中一个学生紧记弈秋的教诲,专心致志的听讲,认真的思考。而另一个学生则以为有天...

  • 《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6真心不贰君子正治
  • 答:《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6真心不贰君子正治 题文诗:心者形君,神明之主,出其令而,无所受令.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故口可劫,而使默云;形可劫而,使之屈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无禁,意必自现,其物杂博,其情之至,专一不贰.诗经有云:采采卷耳...

  • 《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2蔽塞之祸不蔽至盛
  • 答:《荀子》卷 2 1解蔽 篇诗解 2 蔽塞之祸不蔽至盛 题文诗:昔蔽之君,夏桀殷纣.桀之蔽于,末喜斯观,非关龙逢,惑心乱行;纣蔽妲己,非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其群臣,去忠事私,百姓怨诽,不为所用,贤良退处,隐匿逃避,此所以丧,九牧之地,墟宗庙国.桀死鬲山,纣悬赤旆,身不先...

  • 《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8思仁好德至人精微
  • 答:《荀子》卷21解蔽篇诗解8思仁好德至人精微 题文诗:空石之邑,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好思.耳目欲接,则败其思;蚊虻声闻,则挫其精.辟耳目欲,远蚊虻声,闲静思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孟子恶败,而出其妻,谓能自强,未及思也;有子恶卧,而焠其掌,谓能自忍,未及好也.辟耳目欲,...

  • 《院士思维》的读后感
  • 答:自在自然的人化是自在自然的“解蔽”甚至“促逼”,而“解蔽”尤其是“促逼”的前提是人类对于自在自然为“我”的绝对占用。人类在自然中漫长的主体的确立过程及主观目的性的形成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的绝对占用的能力,从而使得“解蔽”甚至“促逼”的发生理所当然。但是人类这种对于自在自然的绝对占用却在...

  • 通读《说文解字》好吗
  • 答:《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游览。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三书皆无善注,《...


    网友点评:

    鄂楠标19668595557:   为什么荀子认为墨家立场是蔽于用而不知父 -
    临猗县1312回复: 《荀子·解蔽》中加以批评说:“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节用”、“节葬”则更明显地代表了上层平民的思想.贵族统治者苛征暴敛,其生活奢侈浪费,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使得民不聊生.《节用上》曰:“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

    鄂楠标19668595557:   我国最早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
    临猗县1312回复: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的文字

    鄂楠标19668595557:   “辟耳目之欲”出自哪里?
    临猗县1312回复: 荀子《解蔽篇》. 解蔽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如射覆之射,见俞曲园先生诸子平义.)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辟耳目之欲,远蚊?之声,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原文有衍误,今订).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