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谏逐客书翻译全文翻译

2024-05-30来源:本站编辑

  • 《谏逐客书》翻译
  • 答: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

  • 谏逐客书逐字逐句翻译及注释
  • 答: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臣听说官吏在议论赶走客卿,私下认为错了。从前穆公求取士子,西面在西戎那里得到由余,东面在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求得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不生在秦国,穆公任用他们,并吞了二十个部落,得以在西戎称霸。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富裕兴盛,国家...

  •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求翻译!
  • 答:翻译: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出自:《谏逐客书》先秦·李斯 节选: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翻译:因此,...

  • 谏逐客书的全文翻译
  • 答: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

  • 谏逐客书翻译简短
  • 答:谏逐客书翻译简短如下: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

  • 逐客谏书原文及翻译
  • 答:《逐客谏书》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

  • 逐客谏书原文及翻译
  • 答:逐客谏书原文及翻译如下: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译文: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

  •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 答: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 在现实意义上来说,重视人才在事业成败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好人才及他们各自的才能....

  • 谏逐客书翻译及原文
  • 答:《谏逐客书》是李斯的奏议,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

  • 谏逐客书注音原文及翻译
  • 答:谏逐客书注音原文及翻译如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网友点评:

    包狠郝13467198545:   《谏逐客书》中的《臣闻地广者栗多》的翻译 -
    江津市3027回复: 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多;兵器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

    包狠郝13467198545:   有谁知道第九版的大学语文《谏逐客书》的课后答案从哪找到?急需!谢谢! -
    江津市3027回复: 1、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段的分论点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段的分论点“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

    包狠郝13467198545:   <<谏逐客书>>文章意在论逐客之过 -
    江津市3027回复: 目的不在谴责秦王的错误,而是为了秦王采纳他的建议.不直斥秦王逐客之非,秦王容易接受建议;用很大篇幅详述秦国历史君王的纳客之功,说明用人不应该计较亲疏远近和是否客卿,历代秦王纳客使秦国得以振兴发展.

    包狠郝134671985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
    江津市3027回复: [答案] 1.AC;2.C;3.C;4.B;(1) A、C两项为“凭借”;B项为“因为”;D项为“来”. (2) C项,六国之从:六国的合纵政策. (3) A.攻占/举荐;B.“上郡”,地名/奔赴;C.都是“国家”;D.实际/实在. (4) B...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