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赤壁赋情感起伏变化脉络

2024-06-04来源:本站编辑

  • 简析《前赤壁赋》的思想主题。
  • 答:思想主题: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全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

  • 前赤壁赋情感脉络三个字
  • 答:读《前赤壁赋》,我感到苏轼写的景美.你看,一叶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与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动还是船移,御风还是乘云,是实景还是虚象,说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写得却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说,“所见无绝殊者(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写的是常景,是山水,...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是什么意思
  • 答: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原文节选如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如下...

  • 前赤壁赋赏析
  • 答:作者在这篇赋中以自我排遣来解脱苦闷,全文五节按感情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突出地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和御风“登仙”的超然之乐。接着,客人悲凉幽怨的洞箫声,引出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和现实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原来欢快舒畅的情绪骤然低落。最后,作者阐发了事物的“变”与“不变”的观点,由此丢开...

  • 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基调的主体是什么感情基调的主
  • 答: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基调的主体是悲伤。虽然诗歌的风格是豪放,但是并非感情基调。一般人认为是作者抒发自己面对厄运的一种旷达胸怀和悠远情志。其情感是“乐—悲—乐”。但从整个历史背景及作者写作心理上看,苏轼在赋中并没有真正地快乐过。

  • 赤壁赋的结构和内容
  • 答:而且以“月出”起,以“东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一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全文也...

  • 前赤壁赋的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

  • <前赤壁赋》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 答: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

  • 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 答: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

  • 《赤壁赋》第二段中“客”所说的“悲”(托遗响于悲风)是由哪三个方面...
  • 答: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网友点评:

    丰彼超13149797501:   前赤壁赋文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从那些句子可以体会这种情感变化? -
    朝天区203回复: 情感变化是乐——悲——乐 乐:第一节:江山风月(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幽雅宁静、苍茫朦胧,美不胜收) 歌咏、纵、凌、凭虚御风、飘飘乎、羽化登仙 第二节:饮酒乐甚 悲:第二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箫声呜呜然(凄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之前可能是或躺或卧的愉悦放松的姿势) 三个反问:追述英雄功绩、感叹英雄不在空留山川遗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 乐:第四节: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清风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五节:喜而笑、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丰彼超13149797501:   赤壁赋前两段乐与悲的情感变化 -
    朝天区203回复: 前面表达了作者夜游赤壁之下的舒畅之情,接着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感慨,但是作者并没有悲观,二是在后面抒发了珍惜现在拥有的便是一种享受一种永恒的感受

    丰彼超13149797501:   《前赤壁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朝天区203回复: [答案]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

    丰彼超13149797501:   阅读《后赤壁赋》,回答下列问题. (1)《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情感的脉络是怎样的? - ______ - (2)文中的... -
    朝天区203回复: [答案] (1)乐-悲-惆怅迷茫.游前(第1节)写乐,语调舒缓轻快、优游自在.游中(第2~3节)写悲,景非昔比,山景阴森险峻,...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人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丰彼超13149797501:   苏轼《前赤壁赋》贯穿全文是怎样的感情线索 -
    朝天区203回复: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 一是赤壁一带...

    丰彼超13149797501:   《前赤壁赋》采用的表达方式 -
    朝天区203回复: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