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郑伯克段于鄢图解

2024-05-22来源:本站编辑

  •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梗概
  • 答:《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

  • 总结《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
  • 答:《郑伯克段于鄢》通假字:1、庄公寤生。寤,通“牾”,倒着。2、佗邑唯命。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7、不义不暱,厚...

  • 写出《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 答:写出《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来这看看 2018-01-18 · TA获得超过4.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郑伯克段于鄢 先秦: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

  •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的郑伯克段与鄢的区别
  • 答:《左传》是从事实方面加以叙述,《谷梁传》,《公羊传》从字的解释和所谓义理方面加以说明。这三本书都是解释《春秋》的书,不过《左传》成书早得多。且《谷梁传》,《公羊传》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两者区别不大,主要是区别左传。

  • 郑庄公克段于鄢 郑庄公:史上最不受母亲待见的国君
  • 答:他是家里的长子,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他的家族是正经姬姓诸侯国,他的父亲是周平王的卿士。中国历史浩浩荡荡数千年,多少人默默无闻,连个浪花都没翻起来,而他用兄弟相残、母子反目的桥段,成为了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人物。他叫寤生,世人都称呼他为郑庄公。初生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句经典的...

  • “春秋笔法”是怎样做到一字见褒贬的?
  • 答:所以古人用字精炼,希望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含义。“春秋笔法”起源于孔子作《春秋》时所使用的手法,微言大义,一字可见褒贬,下面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春秋笔法”是怎样做到一字见褒贬的。列举《郑伯克段于鄢》:题目即现褒贬《郑伯克段于鄢》出自《春秋左氏传》...

  •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笔法的体现
  • 答:这就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讲究遣词造句、微言大义,以一字定褒贬。“郑伯克段于鄢”一句出自《春秋·隐公元年》,全句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在九个字中精炼准确地叙述出来。看似一句简单的陈述句,内里却蕴含着作者对这件历史事件的态度,无形中透露出作者的思想...

  • 郑伯 克段 于鄢 2 - 春秋笔法 2020-08-18
  • 答:在继续深入了解这《古文观止》第一文“郑伯克段于鄢”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春秋笔法。这是一种行文的风格,就是用极尽简练的文字,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春秋》是一本记录鲁国长达二百四十二年的编年体史书。孔大圣人在编写《春秋》时,一般都是三言两语,简明扼要的交代了在特定时间下,人物...

  • 郑伯克段于鄢分四个层次
  • 答:郑伯克段于鄢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第二层次(第2—3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欲擒故纵,暗藏杀机。(矛盾的激化)第三层次(第4段)写...

  • 《左传全译》隐公元年原文、注释和翻译?
  • 答: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⑲。五月辛丑⑳,大叔出奔共㉑。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㉒。 遂寘姜氏于城颍㉓,而誓之曰㉔:“不及黄泉,无相见也。㉕”既而悔之㉖。 【注释】 ①西鄙、北鄙:西边和北边的边...


    网友点评:

    颜甘贷18653053097:   郑伯克段于鄢标题断句 -
    抚松县542回复: 断句为 :郑伯 克段 于鄢 意思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 是状语后置句

    颜甘贷18653053097:   《郑伯克段于鄢》中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
    抚松县542回复: 起到了序幕和铺垫的作用,交代了庄公和共叔段矛盾的根源,为下文写二人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颜甘贷18653053097: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说什么故事? -
    抚松县542回复: 《郑伯克段于鄢》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共叔段的历史事件.郑庄公与共叔段原本兄弟,只因共叔段在其母武姜的怂恿下,以“请制”屡行不义之事,终被郑庄公名正言顺地以“仁义之师”克之与鄢.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人生在世,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毁灭自己的也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此,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去贪欲,避邪恶,戒骄横,存正气,办可为之事,做有德之人.否则,必将为人民所唾骂,为历史所抛弃.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