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郑伯克段于鄢概括大意

2024-05-27来源:本站编辑

  •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 答: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用这个题目的原因是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鄢是指打败公叔段地点鄢地。《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出自于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的《左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

  • 四阿哥当上皇帝后,用“郑氏克段于鄢”的故事试探甄嬛,他想表达什么呢...
  • 答:甄嬛传的结局,甄嬛做了太后,与四阿哥的对话,充满了套路。毕竟不是亲儿子,哪怕四阿哥做了皇帝,也会有所顾忌。甄嬛与弘历相辅相成,互相成全。所以,四阿哥刚做了皇帝,便去请教甄嬛“郑氏克段于焉”的问题。“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我在这概述一下《郑伯克段于鄢》,这是春秋时期的一篇文章,...

  •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及翻译
  • 答: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如下: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

  • 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思想
  • 答: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思想: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

  • 古文《郑伯克段于鄢》到底表示的是什么中心意思呢?
  • 答:郑庄公为了除掉对自己政治地位威胁最大的弟弟,在明知弟弟不怀好意的情况下,故意纵容他,就是希望弟弟越走越远,错越犯越大:开始只是僭越祖宗的规定,这是活罪;最后却是谋反,这就是死罪了。郑庄公不愿意在小事小罪上小小地惩罚弟弟,他要借用一个重罪死罪,一次性让弟弟共叔段陷于死地,而且是...

  • 《郑伯克段于焉》
  • 答: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颖考叔:聪明机敏 4,《左传》详于记叙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政治上的矛盾冲突,而对战争的描写一般比较简略。本文也如此。作者详写庄公及母亲、弟弟的矛盾发展的始末,而对克段于鄢的经过略写。又如略写姜氏憎恶庄公的原因,详写...

  • 《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其翻译
  • 答: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3-12-15 《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48 20...

  •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 答: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

  • 古文《郑伯克段于鄢》到底表示的是什么中心意思呢?
  • 答:书上的观点是说庄公故意放纵共书段,明知道他的错误会继续发展(中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说明他早就算准了)并没有及时阻止他,让他自己的错误发展到最大,好借此除掉他,要不还不能判定他的死罪,毕竟他跟自己还是有血亲的;而且这样做还树立了自己作为"仁君"的形象,这大概就是所谓庄公的阴险毒辣...

  • 如何理解《郑伯克段于鄢》?
  • 答: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这出母子悲剧的原因,或许也只能怪当初的“寤生”吧。这段故事也成为了古代宗室相残的教科书,在许多权利斗争中都能见到它的影子,比如汉文帝与淮南王刘长等等,庄公之谋,怎么能说不厉害呢。《左传》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你可以从中看到皇室...


    网友点评:

    干须聪17621576953:   甄嬛传中弘历最后的话“郑伯克........”是什么意思 -
    鹤山市756回复: 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太后宠爱小儿子,以至于当政的大儿子要设计引诱弟弟骄纵,来借口讨伐的故事.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孔子对兄弟两个的评价都不高,春秋笔法将郑庄公称为“伯”,而小儿子就直接称为“段”. 弘历的话是怕甄嬛因宠爱小儿子而在自己的基础不稳时,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后来甄嬛才将小儿子过继.

    干须聪17621576953:   郑伯克段于鄢的那些部分是历史,哪些部分是传闻 -
    鹤山市756回复: “郑伯克段于鄢”一般指左传中的版本,实际上,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一开始都是口传,所谓“瞽史讲诵”的版本.除了春秋原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其他部分可能都是传闻,因为从隐公元年到左丘明的时代,起码有200多年了.在“瞽史讲诵”的过程中,可能有加工,可能有不靠谱的,但已经无从考证.“郑伯克段于鄢”在左传中的内容也比其他两传丰富.但大体的情节和大意类似,都认为郑伯这家伙有问题.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左传可以作为比较可信的历史,就是说内容即使是传闻,也是有较高可信度的.

    干须聪17621576953:   翻译,段不弟,故不言弟 -
    鹤山市756回复: 翻译: 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一、原文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二、译文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

    干须聪17621576953:   《郑伯克段于鄢》是家庭悲剧还是政治悲剧,或社会悲剧、人性悲剧、道德悲剧? -
    鹤山市756回复: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是政治悲剧和家庭悲剧,最后的赢家当然是庄公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