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风声鹤唳的历史典故

2024-05-28来源:本站编辑

  • 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于我国古代的那次战争
  • 答: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 风声鹤唳是怎么来的?
  • 答:出处:《晋书·谢玄传》。意思: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吆喝声,怀疑是追兵来了。形容惶恐不安,神经极度缓和。唳:鸟叫。 内容来自 这个故事产生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里。公元383年,前秦天子苻坚组织90万雄师,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 风声鹤唳的主要内容30字
  • 答:典源 《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淝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释义 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

  • 风声鹤唳的典故,谢谢.
  • 答:在狼狈逃窜的途中,听到呼呼的风声与鹤群的惊叫(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逼近了,于是慌不择路,日夜奔命。秦军死伤十分之七八,符融丧命,符坚带伤逃归。肥水之战,8万晋军击溃90万秦兵,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且这一战还诞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

  • 风声鹤唳的典故有哪些出处?
  • 答:前秦军溃逃时,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自相践踏而死者无数。苻坚身中流矢,单骑北逃。风声鹤唳的典故便出于此,《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 急!!! 请高手大虾翻译关于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
  • 答: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跟哪个战役有关
  • 答: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

  • 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 答:淝水之战中“风声鹤唳”的典故是怎么来的?西晋末年,中国历史进入了割据局面,淝水之战就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战争。战争后我国南北朝开始了长期的割据分裂。西晋末年,统治者腐败无能,社会动荡不安,我国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东晋...

  • 风声鹤唳出自哪个典故
  • 答:风声鹤唳出自哪个典故。风声鹤唳出自《晋书·谢玄传》。成语意思 “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补语。成语寓意 乐观的人们在面对挫折时,其冷静达观的心态值得赞赏和学习;而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其惊慌失措...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说的是谁,有什么典故?
  • 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兵败以后,苻坚率领的80万大军拼命逃跑,根本不管队友的死活。在逃跑过程中,他们总是把野外的风声和鹤的叫声当做是东晋军队发出的声音,看野外那些草里面都像是埋伏了士兵一样。他们根本不敢停歇,一路闷头跑,这也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


    网友点评:

    贾舒衬19476769599:   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 -
    秦城区3035回复: 四面楚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腹背受敌 出处: 《魏书·崔浩传》草木皆兵 出处 风声鹤唳 出处《晋书·谢玄传》

    贾舒衬19476769599:   风声鹤唳的故事 -
    秦城区3035回复: 前秦,苻坚,攻打东晋惨败,形容逃跑. 觉得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