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图表

2024-05-31来源:本站编辑

  • 《鱼我所欲也》教案
  • 答:教学重点: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1)不为...

  • ...适用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议论文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 鱼我所欲也的朗读节奏如何划分?
  • 答:鱼我所欲也的朗读节奏划分如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 答:内容预览:19《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设计人:范书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

  •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作品原文
  • 答:孟子曾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若两者不可兼得,我将舍鱼而取熊掌。生命与道义,同样是我所珍视的,当二者不能并存,我选择舍弃生命而坚守道义。生命诚然珍贵,但比生命更渴望的,我不会轻易获取;死亡虽可怕,但我所厌恶的恶行更为严重,因此有些危险我宁可不避。若人们仅看重生存...

  • 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答:“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意思是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出自春秋孟子《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散文《鱼我所欲也》。全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 答:带了几届学生,教了几遍《鱼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涂,糊涂中明白。 一年一个感受,今年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大家又讨论,结合我在讲课时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来,以备以后上课参考。 首先是字词关。 我们九年级语文组在一起讨论了这么几个词:“有甚于”、“由是”、“则”“羞恶之心”。 “有甚于”的...

  • 鱼我所欲也的所有通假字
  • 答: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的“辩”通“辨”,辨别。翻译:(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翻译: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4、“鱼,我所欲也”中的“与”...

  • 语文阅读技巧
  • 答:(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首先这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主要靠平时阅读积累的语感。


    网友点评:

    许筠变13517556343:   鱼我所欲也框架结构 -
    汇川区888回复: 《鱼我所欲也》的层次结构第一段(从开头至“乞人不屑也”)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取义者也”)从比喻入手引出中心论点.如所欲之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较之二者,于是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以鱼与...

    许筠变13517556343:   《鱼我所欲也》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的 -
    汇川区888回复: 《鱼我所欲也》提出论点后. 第一步:论证分析(正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方):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辟患者何不为也? 第三步:因果分析:由是则生……有不为也. 总结提出分论点: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第五步:对比论证 1.正方:不是嗟来之食(行人,乞人)舍生取义; 2.反方:贪图荣华富贵(万钟,有些人)舍义取利. 二、文中“所欲”指想要的东西;“所恶”指厌恶的东西. 三、文中第三段排比句式.此处利用三个排比,语言极富气势,暗含嘲讽之意.再次强调了这些人舍义取利的不当做法.他们失去的是本性,羞恶之心.

    返回顶部
    联系邮箱
    户户网菜鸟学习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