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 谁对苏轼有了解?

2024-04-17m.verywind.com
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扩展资料:
苏轼最后的红颜知己王朝云
苏轼年谱上说,朝云是到了黄州才由侍女转为侍妾的。是她甘守清苦与贫贱,陪伴苏轼度过了那段漫长的艰难岁月,那一碗碗香糯软烂的“东坡肉”里应该满蕴着朝云燃炉打扇的身影和无尽绵长的爱意吧。元丰六年,朝云为苏轼生下一子,取名遯儿。
“遯”即“遁”也,表达了其时苏轼已无意官场的决心。遯儿满月之时,苏轼曾作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但他的美好愿望却迅速破灭——遯儿于次年即不幸夭亡,朝云和苏轼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苏轼被贬惠阳(今广东惠州)时已年近花甲,虽然他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放达,但人们都明白他在政治上已很难东山再起。随着家势的每况愈下,曾经簇拥在他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陪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共赴荒蛮的只有朝云。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这首诗的小序说:“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白居易晚年面对的是樊素、小蛮诸姬的风流云散,而东坡的身后却始终侍立着爱他、敬他的朝云。
苏轼到惠阳的第三年,朝云染瘟疫不幸亡故,年仅34岁。在此之后,苏轼的人生履历中就再没有留下过任何女子的痕迹,侍妾朝云竟成了东坡居士爱情的绝响。
朝云是天上的云霞,抬眼可望却触手难及。“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这是在朝云死后,苏轼无奈而深情的低语。
“宁为英雄妾,不作庸人妻”,在朝云的时代,女子们所受的应该还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即使在当下,在我这个甚至略微有点“女权”思想的人看来,这命题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前提是要有真爱且不可以伤人,只可惜几乎没人做得到。
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婚姻制度之下,朝云们不是婚姻的擅闯者,她们也有享受爱和被爱的权利,有时她们甚至可以强大到占领一个男人情感的全部。我们不知道朝云是否有此能力,却知道她是苏轼红颜中的知己,是苏轼陷于人世寒凉之时与之心灵和肉身都能温暖相偎的女人。
无论是从相处的时间段落和时间长度上看,还是从心灵的相互吸引和契合程度上看,朝云似乎都应该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朝云的墓碑上所刻的是“姬人”二字,她从来都不是苏轼的妻,但她知之、爱之、怜之、伴之,是他心灵的伴侣和最后的爱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王朝云:苏轼最后的红颜知己

  苏洵字明允,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3年(1066),终年五十八岁。
  苏涣进士及第时,苏洵已经十六岁。正是在苏涣进士及第的影响下,苏洵也参加了下一届即天圣5年(1027)的进士考试,但未及第。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说:“(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二十七岁之后“岁余”,表明是在二十九岁时;“再不中”,说明苏洵在二十九岁之前还曾举进士;可惜欧阳修未明确交待苏洵初举进士的时间。但是,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见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程、石、苏是当时眉山的三大家族,其后皆有人在外作官,并有姻亲关系,苏序幼女适石扬言,石扬言与石昌言为兄弟,故苏洵有“亲戚”之语。司马光《石昌言哀辞》说:眉山石昌言,年十八举进士,伦辈数百人,昌言为之首,声震西蜀。四十三乃及第。及第十八年知制诰,又三年以疾终。光为儿时,始执卷则知昌言名,已而同登进士第,与昌言游凡二十年。

  考《司马文正公年谱》,司马光与石昌言“同登进士第”在宝元元年(1038),逆数43年则石昌言当生于至道2年(996);年十八举进士则当在大中祥符6年(1013)。于此可见:(一)“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昌言举进士在大中祥符6年,时苏洵五岁。(二)“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可见苏洵少年时代也曾为应试而学习。(三)旧时学“成”与否,一般当指是否科举及第。所谓“未成而废”,即指进士未及第而废学。石昌言于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时苏洵年三十。设苏洵十八岁初举进士不中,到石昌言进士及第为十二年,与“后十余年,昌言进士及第”正合。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其泯没。”这说明苏洵从十九岁结婚到二十七岁发愤苦读这段时间,皆游荡不学,再未参加进士考试。否则其妻就不会“耿耿不乐”,“忧其泯没”了。据《宋史·仁宗纪》载:“天圣四年(1026)五月己卯,诏礼部贡举”;“五年(1027)三月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七十六人。”苏洵初举进士不中,当属这次贡举。

  苏洵初举进士不第返川之后,同程文应之女结了婚。在眉山,程、石、苏三族中,程家最富。程氏之祖程仁霸,曾摄录事参军;父程文应,官大理寺丞;兄程?与苏洵之兄苏涣同科进士及第。与程家比较起来,由于苏序好施舍,家财时而耗尽,生活并不宽裕。程氏由巨富之家来到相对比较贫寒的苏家,毫无傲慢或不满之状。苏洵的祖母“老而性严”,家里人走路脚步重了,都要受到呵斥。但年仅十八岁的程氏却能顺适祖母之意,得其欢心。有人对程氏说,你娘家不乏于财,以父母之爱,求其帮助,不会不答应,“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程氏认为,她求助于娘家父母,自然会得到资助;但为了不使人笑话苏洵,说他靠人资助才能养活其妻,她宁愿过“蔬粝”生活,也不向娘家求助。她所唯一担忧的,是丈夫苏洵的“游荡不学”,将会一事无成。但程氏是一位沉静贤惠的女子,虽有这种忧虑,却从未向苏洵表露过。

  当时不仅程氏为苏洵的前途忧虑,亲戚邻里也为此忧虑,只有其父苏序很放心。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说:“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苏序)纵而不问,乡党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曾巩《苏序墓志铭》说:“君之季子洵,壮犹不知书,君亦不强之。谓人曰:‘是非忧其不学者。’”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说:“先生(苏洵),其(苏序)季也,已冠犹不知书,职方不教,乡人问其故,笑曰:‘非尔所知也。’”苏序对苏洵“游汤不学”的态度是“纵而不问”;人问其故,他或“笑而不答”,或说“非忧其不学”,甚至说“非尔所知”。苏序对苏澹、苏涣是“教训甚至”,为什么对苏洵却“不教”,“纵而不问”,并对其未来充满信心呢?这是因为苏序对苏洵很了解,他颇有大志,不愿为声律句读之学所束缚;所谓“游荡不学”,对书本知识来说,固然是“不学”,但对社会知识来说,“游荡”也是一种学习,可增加同社会的接触,了解时弊;加之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曾巩《苏明允哀词》),只要他下决心静下来苦读,是不难“大究六经百家之说”的。苏洵后来曾说:“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苏序确实很了解苏洵的特点,善于因材施教。

  苏洵青少年时代特别喜欢游山玩水,他的《忆山送人》诗,生动而又详尽地描述了他历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情况,诗的开头六句总写他爱好游览祖国河山: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落拓者,不拘小节,豪迈放浪是也。落拓鞍马,纵目天下,浩然忘还等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少年苏洵的豪情。接着描写他的岷峨之游:

  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蛇羏。
  乘春乃敢去,匍匐攀孱颜。
  有路不容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岷指岷山,位于四川北部川甘两省边境,沿岷江而下直至灌县青城山均属岷山山系。这里的岷山指青城山,诗末有“岷山青城县”一句可证。峨指峨眉山。

  这都是山势雄伟,峰峦挺秀的名山,蜀人有“峨眉天下雄,青城天下秀”之称。这些山离苏洵的故乡眉山很近,晴朗的日子清晰可见。前四句写在家远望岷峨的景色,座座山峦如发髻一般。再八句写登山,这里冬天雪深,夏天蛇多,只有春天才敢爬山。由于山势险要,路不容足,只好小心谨慎地匍匐前进,一路上只听见鹿鸣猿啼。背阴一面白雪皑皑,终年积雪,雪冻得坚硬如石;当阳一面,积雪融化,树木葱茏,有如大海波澜。最后十句写登上绝顶后的感受,一面觉得两目昏眩,手足发抖,生怕无路可下;一面又感到云霞可嗫,百山可抚,风吹襟袖,飘飘欲仙,似非人世。这样既描写了岷峨的高耸入云,又抒发了自己的舒畅心情。因青城山、峨眉山离眉山很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的苏洵,一定在二十七岁发愤苦读以前就曾去岷峨游山玩水,而且可能不止一次。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 对于豪词诗人苏轼,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 答:在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中,朝云是最好的知己。有一次,苏东坡问家里几个女人,他便便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其他人都回答了诗、书法、学墨等问题。但只有那句“你满是不像话”给朝云赢得了东坡一个舒心的微笑。他们相隔...

  • 你怎样评价苏轼?
  • 答:事实证明,后因政见不合,为铲除异己,章惇对苏轼大下毒手,他将苏轼贬到贫困偏远的惠州。苏轼到了惠州之后以苦为乐,写诗曰:“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却睡不着觉了:将你贬得这么远,你...

  • 北宋第一美食博主非苏轼莫属,关于这个历史人物你了解多少?
  • 答:苏轼我还是了解很多的,最先认识苏轼是通过语文课本上面的词,《水调歌头》《定风波》《赤壁赋》这些都是课本上学过的,而且老师也都是要求背诵,这个直到现在上面的词句还能说出几句。可以说苏轼的词在宋代是一绝,他在诗词...

  • 对苏轼的认识?
  • 答: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 写出你所了解的苏轼(时代,名号,评价,学过的作品)
  • 答: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学过的作品:《石钟山记》《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 答: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我眼中的苏轼
  • 答: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

  •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 答: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

  • 关于苏轼的资料
  • 答: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

  • 人们对苏轼的评价如何 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 答:1、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2、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