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三纲领八条目指的是什么?

2024-06-02m.verywind.com
~

三纲领八条目是指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

此后,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围绕“格物致知”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

详解

三纲领

《大戴礼记·保傅》中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白虎通·辟雍》说: “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

由此可以推知,古代大学的起止年龄可能是15岁或“束发”即20岁左右,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礼义文化。《大学》主要讲的就是15岁以上 即古代大学阶段,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的问题。

《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 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纲领” 。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 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 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南宋朱熹在给《大学》做集注的时候,把“亲民”写作“新民” ,释义为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为了安人的, 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

“止于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大学》的“三纲领”是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 政礼教目的的施教主张。

八条目

为达到“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提出了八个具体的步骤。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一般认为它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 的过程,在此,主要重点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研究。

诚意、正心,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偏不倚。

修身是指从知识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说:“其 家 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 》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的一贯特点。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合乎逻辑的扩大和延伸。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 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因为“孝 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它着眼于个人道 德和社会 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另外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 辑性及可行性,它们对汉以后的官学和私学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定 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治学的指南。



  • 三纲领八条目指的是什么?
  • 答:三纲领八条目是指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

  • 三纲八目是什么意思?
  • 答:三纲八目是《大学》中“三纲领,八条目”的简称。其中,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条目...

  • 请谈谈对“大学”一文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内容的理解
  • 答:《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

  • 三纲八目的含义
  • 答:语出《大学》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也有人根据“三纲”和“八目”之间的联系而总结出“六...

  • 三纲领八条目指的是什么
  • 答:三纲领八条目是指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其中三纲是明德,亲民,至善。明德意为任何人都...

  • 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指的是什么?
  • 答:大学,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加以条理化和规范化,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大学》的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三纲领”。它以极其简洁的语句点明儒家的宗旨,这就是提高道德自我意识,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造就至善的理想人格。换言之,儒学就是学习怎样...

  • "三纲八目"如何体现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 答:《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注重自我和亲民的统一。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将修身作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外王的实现。这八个条目也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具体...

  • ...条目”的含义。“八条目”种最关键最重要的条目是什么?
  • 答:相传为曾子作,“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三条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重要的条目是格物、致知 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细分为:则格物致知属“...

  • 三纲领八条目的介绍
  • 答: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 ...正心,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这八个条目,是什么意思?
  • 答: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