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思想有哪些

2024-05-15m.verywind.com
长善救失是《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吗~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徏,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第三章)。根据这一章,我们也可以说长善救失是孔子教育观点。

选ABD


A: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B: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初中教材中《论语十则》就是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

D: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

另外还有教学相长、联系实际、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一、教育实践:创私学与编“六经”
1. 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奠定了儒家教学内容的基础。
2.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时期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
二、教育作用
1.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三大要素分别是劳动力、经济、教育)。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
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是“富”,要发展经济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最后是“教”,发展教育,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只有把教育搞好了,国家才算真正治理好了。
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他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2.教育的个体发展的作用
孔子首次论述教育与人性的问题。对于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孔子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之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千差万别,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理论,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性论问题,孔子还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对于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孔子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但是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 有教无类:
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只要有意求学,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这一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播学于平民,即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
②播学于四夷,即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
2. 收取“束脩”:
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不是无条件的。他在招收学生时要收取一定的学费。束脩:即十条干牛肉。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有教无类”。
意义: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教无类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子夏说的,但是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
含义: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准备条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依然有实际意义。
学而优则仕
主张把做官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让受过教育并具有优良素质的人担任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西周贵族世袭的传统观念,然而,这一思想也被后世演变成了“读书做官论”,将求学当作获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形成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
五、教育内容:“六艺”
孔子认为德育居首要地位,其次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应该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来灌输道德教育。其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六种教材是孔子编订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西周留传下来的儒家经典。最主要的是《诗》《礼》《乐》。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学内容的特点:
1. 偏重社会人事:孔子的教材,都属于历史、政治、文化、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科目。
2偏重文事:虽然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位置。
3.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孔子要求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因此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和小人之事,“君子谋道而不谋食”。 因此,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
六、教学方法(原则)论
1. 启发诱导: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若学生已经思考相当长的时间但还想不通,则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有两个特点:①他更多地强调启发的时机;②启发的方法仍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原型启发”,主要运用类比与比喻。
孔子提出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
“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即孔子说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 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与思考结合起来。在学与思两者关系中,学习居先,它是基础,是主要方面;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对所学习的事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耍弄清事实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4.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谦虚诚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七、道德教育
1. 道德教育内容
“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是人必须接受的外在社会行为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是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即“仁者,爱人也”。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和仁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仁”被孔丘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仁”的实行最重要的两项是“孝”与“忠”。
2. 方法:
(1)立志:“立志”就是不应当以当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在精神上应有对未来的更高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不为外界干扰所动。
(2)克己:“克己”即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3)力行:将道德修养付诸实践,“言必信,行必果”,且要言行一致。
(4)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偏向,一切都要中道而行。
(5)内省:不论道德认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需要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为“内省”。内省即对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检查,看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6)改过:孔子认为,“人非圣人,熟能无过?”即使是君子,也难免犯错。一贯正确是不可能的,加强道德修养可减少错误的发生,而改正错误需要得到别人的指点。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不足的过程。
八、教师论
1. 学而不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 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精神。这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和责任。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故”指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指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要求学生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创新。
4.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
5. 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提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并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这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九、历史地位
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源。
2. 他首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学术的下移。
3.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确立了古代教育在政治中的崇高地位。
4. 他提出“学而优则仕”,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从政人才,奠定了后世封建官僚体系的基础。
5. 他重视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继承和整理,编订了《六经》,进行教材建设,为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和学校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
6.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的重要教学原则,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7. 他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是历代教师学习的榜样。
总之,孔子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学说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4《论语》中的教育



  •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总结
  • 答:《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

  • 论语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 答: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 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

  •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总结
  • 答:《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

  • 孔子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观点有哪些
  • 答:1、因材施教: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出处:战国 孔子《论语·先进篇》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 在《论语》十二章中,有哪句话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
  • 答:在《论语》中能够读到的是《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指,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但我们找遍《论语》,是找不到孔子说过“因材施教”这句话的。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论语》中...

  • 孔子的教育主张有哪些?
  • 答: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 《论语》孔子的思想、理念
  • 答: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中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中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首创了平民教育,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观点就是对于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的最好阐释,所谓的“有教无类”指的就是,教育是不分贵贱贤愚,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也都应当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虽然在孔子...

  • 论语中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 答: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的结构,以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应该说是初步完整化了。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 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改编的“六书”,是中国第...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