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文言文知识归纳

2024-05-13m.verywind.com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二十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和儿女       男子的配偶
                  与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要说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5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通“邀”。
15绝境:无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21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作的标记。 23遂:终于 24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25刘子骥:名嶙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26规:计划 27未果:没有实现 28寻:随即,不久 29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二十二短文两篇
陋室铭

注解:1选自《全唐文》卷六〇八。陋室,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3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能行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 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6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金经:指佛经。 7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8案牍:官府的公文。 9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 11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12《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的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15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6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7染:沾染(污秽) 18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19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0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21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22焉:助词。
23隐逸:这里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2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25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6噫(yi):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7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8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9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陋室铭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
重要词解析:名:出名 斯:这 惟:只有 馨:品德高尚 鸿儒:大学问家 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素:不加装饰 金经:佛经 蕃:多
独:只,惟独 盛:深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妖艳 蔓:生长蔓 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端庄 焉:助词
二十三核舟记
注释:1选自张潮编的《虞初新志》,略有删节。魏学洢(yi)(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2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3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4为:做。这里指雕刻 5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6木:树木 7罔(wang)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8贻(yi):赠 9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盖:表示推测 大苏,就是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苏洵称老苏)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苏轼游的赤壁在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而东汉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现在湖北嘉鱼东北。云,句尾语助词。 10八分有奇(ji):八分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11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里那么高。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可,大约。许,上下。 12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3箬蓬: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4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1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徐,缓缓地。兴,起。 17石青糁(san)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18峨冠:高高的帽子。 19髯(ra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20佛印: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1鲁直:宋朝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2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3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24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25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26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27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 28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29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满面。 30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1不属:不相类似。 32诎(qu):同“屈”,弯曲。 33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可以用于计数的工具。 34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35历历可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36楫:船桨 37舟子:撑船的人 38椎髻:椎形发髻。 39衡:同“横”。 40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1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42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夷,平。 43天启壬(ren)戌(xu):天启壬戌年,就是公元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44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在现在江苏常熟西北,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同“父”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45了了:清楚明白。 46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47篆章:篆字图章。 48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49简:挑选。 50修狭:长而窄 51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大道之行也
行:实行,施行 与:通“举”选拔 修:培养 亲:以……亲 亲:双亲
子:以……为子 子:子女 归:及时婚配   作:兴起,发生

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 通假字:

通假 读音 字义 例句 出处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jù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有——又 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核舟记》
诎——屈 qū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横 héng 横着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甫——父 fǔ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简——拣 jiǎ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与——举 jǔ 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

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远的香气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 《爱莲说》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因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模仿 指一种动物 《核舟记》
词义转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 修理、修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男有分 职业、职守 过分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盗窃乱贼而不作 造反 没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造化钟神秀 聚集 指一种计时的器具 《望岳》
词义转移 良多趣味 确实,实在 好 《三峡》
词义扩大 四时俱备 季节 时间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夕日欲颓 坠落 变坏 《答谢中书书》
词义消失 相与步于中庭 院里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耳朵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观潮》
词义转移 海涌银为郭 外城 指一种姓氏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马 骑马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举枪 指一种体育器材 《观潮》
词义缩小 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 《观潮》
词义转移 江干上下十余里 岸,边 干燥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余拿一小船 撑,划 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用毳衣炉火 火炉 炉子和火/炉子中的火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仍怜故乡水 爱 可怜 《渡荆门送别》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五)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倒装句:
(1)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定语后置)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语后置)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
(7) 吴儿善泅者数百。(定语后置)
(8)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9)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0)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1)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2)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的类型: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祝学习顺利开心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记承天寺夜游: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__^*) 嘻嘻……有些借鉴我们老师的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王顾左右而言他》

1、《庄子钓于濮水》节选自(《庄子•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是(战国)时(宋)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文章特点是(想象奇特,比喻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文中虽无一句直接说理,却能让读者顿悟所喻之意蕴。)
2、庄子拿神龟打比方,说明他鄙弃什么?追求什么?
答: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公输》
1、课文选自(《墨子》)。墨子,名(翟),墨 家的创始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2、课文记载了(墨子劝公输盘不要为楚国建造攻打宋国的云梯)的事,反映了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表现了他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长勺之战”)。
2、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曹刿帮助鲁国做作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二段):战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三段):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3、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西汉)末年史学家(刘向)编订而成。
2、文章在语言的运用和文字的叙述上最大的特色是(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夹记叙)。
其作用是 :
(1)既富于变化,又表现出各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2)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练的节奏美。
3、纵观全文,齐威王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1) 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
(2) 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4、从全文看,邹忌和齐威王分别是怎样的人?
答: 邹忌有自知之明,尽管妻、妾和客人夸大其美,他最终仍有清晰的认识。邹忌又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能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运用到治国家的大事上。齐威王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采纳群言,从善如流。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写景;然后看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利于抓住关键,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考点意识。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要在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4、互参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参,化新为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未知。
B、语段试题互参。“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
C、试题之间互参。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
D、阅读之间互参。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进行文言文综合阅读时,除强化四种意识外,还应掌握临场应试技巧。
1、高考文言文语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实难度恐怕也很大。一般文言文语段理解上有障碍的字、词、句,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问题,以考查迁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字、词、句未知的用法、含义,以考查语境意识;另一种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响答题。对于这两种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对前一种,要善于激活积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善于瞻前(上文)顾后(下文),“连蒙带猜”。对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大胆一些,一跳而过。
2、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说来,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3、努力克服解题方面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只停留在就题解题的层面,思维仅仅限定在一个语段、五个题目、二十个选项中;二是机械地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解,忽视了语段和试题、试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做法是:解题时,要有意识地打开思路,充分调动一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语段与试题、试题间的互参因素,利用选项中的正确选项或思维导向来解决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给加点字注音
土砾( ) 鹤唳( ) 阙处( ) 飞漱( )
【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
2、课文填空
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
③《<论语>八则》中指 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参考答案:C
4、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
D、土人/谓之/“傍不肯”
【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一般停顿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盖”、“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词语之后,“而”字之前。B项中的停顿应在“而”之前。
参考答案:B

强化训练
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项为之强jiāng 庞然大物páng
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
C、自度其足duó 而忘持度dù
D、梵天导木塔fén 其喙有钳hu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①《三峡》中写出三峡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峡》中写出三峡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 至之市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则以钳搏之 ( )
其虫旧曾有之 ( )
为 方为秋田之害( )
二虫尽为所吞( )
项为之强( )
以 岁以大穰( )
何不试之以足( )
以丛草为林(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
D、吾用多(用处)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 )
此非楚之路也( )
③翻译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
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6、阅读《地震》,完成下列各题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①.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③.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
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
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⑤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⑥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
⑦文多角度描绘出地震时的情景。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现自然界的变化的?又是这样表现人们的反应的?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
1.D 2. A 3.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之:到……去;助词,的; 代词,它,指子方虫;助词,无意义。为:成为; 被; 因为。 以:因为;用;当作。
5.①. D ②.之:到……去;的。 ③.马即使是好马,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④.南辕北辙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 6.①.B ②.“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 C ④.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⑤.时间顺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 ⑥.骇异—失色—稍定 ⑦.主要从声音和情态两个方面来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如“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等。
写人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惊恐心理,侧面表现大地震的情形。“众骇异,不解其故。“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1.熟背默写,一字不差
2.背诵课下注释,一定要一字不差,包括标点(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教的,他很有经验,将我们送最后一名带到第一哦)
3.作者简介
4.浅层次了解中心思想(一般考试不会考中心,可能会考一句话中所包含的情感)
做到4点,包你课内古文不失分
课外古文要多积累,做些练习,去买一本《初中生古文习题》,很有帮助

  • 八上语文文言文的重点
  • 答:2009-01-14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171 2011-11-06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那篇文言文最重要?求习题! 12 2011-09-09 八上语文重点文言文有哪些,4,5篇或段落句子都可以 4 2014-03-18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7 2009-01-14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那篇最重要 24 2011-06-01 人教版八年级...

  •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 答: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展开 10个回答 #热议# OPPO超级会员日会上线哪些专属权益?

  • 八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是哪些
  • 答: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一些必背的文言文和课内古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一些必背的文言文和课内古诗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 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知识点内容
  • 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部分语文文学常识梳理与学习方法 ★ 八年级下册语文22课五柳先生传原文 ★ 八年级上语文思维导图与期末试题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与记忆方法 ★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 初二语文八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有哪些
  • 答: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 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

  •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 答: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2个回答 #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邵丽666 2014-03-03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434 采纳率:84% 帮助的人:70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二十一桃花源记陶渊明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

  • 8上人教语文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
  • 答:观潮重点句子:1.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就看见湖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 3.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米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

  • 初二上学期古诗文言文
  • 答:那么初二上学期有小石潭记——柳宗元白洋潮——张岱天目——袁宏道孔孟论学——《论语》《孟子》勉学——颜之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黄生借书说——袁枚问说——刘开卖柑者言——刘基以上是古文,接下来是古诗诗二首——鲁迅(自题小像、自嘲)洛桥晚望——孟郊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书愤——陆游...

  • 八年语文文言文重要内容 急需 中考用的
  • 答:暑假在复习初一、初二的文言... 2020-04-04 八年级上文言文分类复习 (中考规定的八个虚词) 2010-08-28 八年级下册中考篇目的文言文及诗词 1 2008-06-30 求八年级下文言文中考题~~~ 1 2009-06-20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段 69 2012-04-0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最重要的文言文是哪篇 9 更...

  •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文言文 重点
  • 答:桃花源记:理想社会的看法 目的以及一些成语等等 陋室铭与爱莲说大多是考些背诵 大道之行也考得是翻译或是儒家理想 三峡的最后一句,有时候也会考些默写之类的 文言文指定要背的都是必须要记住的,考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什么是重要内容了。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