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渴见水喻文言文

2024-06-02m.verywind.com
~

1. 渴见水 的翻译

应该是渴见水喻吧

Getting thirsty on seeing water.

出处

《百喻经》

本段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 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翻译

从前有个笨人,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找寻多时,终于找到了恒河水,可是,面对河水,他却站着不动,没有下去喝水,旁边的人很奇怪,就问他:“你如此的干渴,追寻了多时,现在到了河边,却为什么不下去痛饮一番?”那个笨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干我就喝,可是这河水滔滔不绝,我是不可能喝干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围的人听了这话,不禁都大声哄笑,十分可乐,惊叹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笨的人。寓意这个故事,本人起初“口渴找水”,后来却担心“能不能把河水喝干”所以旁边的人笑他“愚不可及”。可是,世人尽管不像这个笨人蠢到了这种程度,但往往也是相差无几。一个人贫穷就难免想有财富,有了财富有要有名声、地位、长寿,永无休止,也用不安宁。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还要非喝完不可。总是在“有我”之中兜圈子,欲往永远也无法满足。人们也能够意识到欲往的不满足和贪图,给人生和社会带来的苦果,但是往往在现实中难以节制自己,从而在泥滩中越陷越深。想要彻底解脱,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不能患得患失。仅从一般的做人的道理来看,人生还是潇洒一点好,人到无求品自高啊!

2. 《水喻》文言文

【原文】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一.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写本文意图的一句话,并解释。

1.原句: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2.译文: 所以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水理 论的人,他的结果和北方潜水的人是一样的。

二.细读全文,按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最恰当的短语。

本文说明理论必须———, 结合实践

脱离现实的理论,只是空洞的———; 纸上谈兵

也说明本文要想———,就必须———。

【译文】

南方能潜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七岁能趟着水走,十岁能在水面浮游,十五岁就能 潜水了。那些能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做到这样的吗?必定是懂得水性的。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岁就能掌握水性了。生来就不认识水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见船也害怕。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潜水的人请教,打听他们能够潜水的道理,按照他们的话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想不通过下水刻苦实践而只掌握潜水理 论的人,他的结果和北方潜水的人是一样的。

3. 读《渴见水》后感700字作文

阳光斜射在她的脸庞,烘托着她那天真无邪的笑颜……恰似一抹淡淡的阳光。

在寒假中,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专注,一位名叫依萌女孩,年仅十岁的她挑起了家庭这个重担,每天要照顾自己左半身不协调的哥哥,小小的肩膀上是挑起的是沉重责任……但并未压倒她不屈的意志,她脸上的微笑总像那冬季里的一缕阳光。

不幸降临在这个家庭中妈妈在依萌一岁时便逝世了,从那以后便是爸爸照顾俩个年龄尚小的孩子,但不幸总是爱捉弄人,爸爸因胃出血,在几月前离开了他们,依萌可能还未从离开爸爸的悲伤中解脱便独自承担起照顾哥哥的重担,而一切都是那么不公,爸爸走后,还留下了一笔对这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负担的六万元欠款,依萌可能还小,她的童年不是在爸妈温暖的怀抱中度过的,而是小小年纪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记忆中没有属于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欢乐,而是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哥哥……这缕阳光依旧耀眼。

当这则新闻播出后,唤起了人们的爱心,从全国各地的汇款单紧紧地握在依萌二叔的手中,而存折上有汇款人对依萌的祝福,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话语,给他们带来了动力,当记者问到想用这十五万善款来偿还依萌的爸爸留下来的外债吗?依萌的四叔毫不犹豫地说不用,我们三个兄弟早就平摊了那些外债,这些钱是给依萌和她的哥哥的。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感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老天对他们不公,但社会不会抛弃他们。

现在的她,脸上的笑容更甜了,在那泛着懵懂的小脸蛋上清楚地写着“坚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她和哥哥只得面面相觑,抱怨着这些不公,我真的难以想象她面对困难的坚强,可能她也哭泣过,抱怨过,但她渐渐地告诉自己,告诉世人,我会坚强的活下去……

“滴答,滴答”它不听话地悄悄淌下,是意志感动了我,打动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波动了每个人心中的善良。我只想对小依萌说“命运无情,人有情。”社会的好心人们肯定能还给她本应得到的欢乐,此时也只有最好的四个字来概括“大爱无疆”。

4. 《短歌行》(曹操)全文翻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

5. 昔有雌雄二鸽文言文

昔有雌雄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雄嗔雌曰:“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雄鸽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嘴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之。”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译文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

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雄鸽训责雌鸽道:“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

雌鸽答道:“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雄鸽不信,怒道:“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就啄杀了雌鸽。

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

“便悲鸣着叫唤雌鸽:”你哪儿去了?“寓意做事冲动盲目,不明事理就妄下结论,往往会铸成大错,日后即使悔悟,却也无法弥补。出处《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本书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书末有作者的后记六颂。

颂后记云:“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竟。”《痴花鬘》当是本书的原名。

宋元明藏本第一喻前有序品三百余字,说佛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为异学梵志五百人说此经,与僧伽斯那跋颂不符,显然是后人所加。本书的写成正是印度寓言文学的盛时,也是有名的《五卷书》(婆罗门学者所撰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一部梵文寓言集)流行的时代,可谓应时之作,但在印度,直到现在没有发现它的梵本。

本书译者求那毗地,中印度人,是僧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

僧伽斯那所集百喻,他悉皆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他于南齐建元初(479)来建业,住毗离耶寺,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译出此书,同时并译出《须达长者经》及《十二因缘经》各一卷,后于建业止观寺摄受徒众,甚为有名,中兴二年(502)寂于止观寺。

本书于十二部经中,属于譬喻一类,每篇都有喻和法两部分合成。喻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法是本篇寓言所显示的教诫。

这些寓言主要描写幽默可笑的事情,有很犀利的讽刺性,也可以作笑话看。僧伽斯那在跋颂中说:本书以戏笑的方法来阐明佛法,如以苦药和石蜜,虽损蜜味,但主要是为了治病。

先讲笑话,后讲佛法,如先服吐下药,后以酥滋润身体。笑话里包含佛法,如树叶裹阿伽陀药,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但本经各篇所述的寓言,可能都是从前民间所流传,后为佛教学者采取应用。在汉文大藏经中现存的譬喻经,除本书外,还有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道略集《众经撰杂譬喻》二卷等。

本书的治鞭疮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蹋长者口喻、劫盗分财喻,就和《杂譬喻经》的第二十三、二十五、十四、十六四喻相当。又愚人集牛乳喻、见水底金影喻,又和《众经撰杂譬喻》的第六、四十两喻相当。

它们在源流上可能有些关系。但从结构上看,其余的譬喻经,都不如本书所述的齐整。

本书的内容,四卷本中,第一卷二十一喻,第二卷二十喻,第三卷二十四喻,第四卷三十三喻,共九十八喻。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

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对治慢的,有第二十八为妇贸鼻喻、第四十三磨大石喻等四喻,(五)对治疑的,有第二十六人效王眼瞤喻、第七十尝庵婆罗果喻两喻,(六)对治身见的,有第三十牧羊人喻、第三十五宝箧镜喻等四喻,(七)对治边见的,有第六十一梵天弟子造物因喻、第六十二病人食雉肉喻两喻,(八)对治邪见的,有第五十八两子分财喻、第九十四摩尼水窦喻两喻,(九)对治见取的,有第四妇诈称死喻、第五渴见水喻等三喻,(十)对治戒禁取的,有第一愚人食盐喻、第十二煮黑石蜜浆喻等八喻。二、其中对治恶行的,有四种:(一)对治悭吝的,有第二愚人集牛乳喻、第六十五五百欢喜丸喻等四喻,(二)对治犯戒的,有第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第十四杀商主祀天喻等十八喻,(三)对治邪命的,有第三以梨打头破喻、第七认人为兄喻等七喻,(四)对治懈怠的,有第十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第四十七贫人作鸳鸯鸣喻等五喻。

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

6. 《食喻》《水喻》《日喻》译文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来源: /c?word=%CB%D5%3B%E9%F8%3B%B5%C4%3B%A1%B6%3B%C8%D5%3B%D3%F7%3B%A1%B7%3B%B5%C4%3B%D2%EB%CE%C4&url=/members/tianxiawudidi0/&b=0&a=2&user=baidu。



  • 渴见水喻文言文
  • 答:以百喻为名,当系举其大数而言。 再归纳各喻的意趣,可为三类:一、其中对治烦恼的,有十种:(一)对治贪的,有第十六灌甘蔗喻、第十七债半钱喻等七喻,(二)对治嗔的,有第十三说人喜嗔喻、第四十八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四喻,(三)对治痴的,有第八山羌偷官库喻、第九叹父德行喻等十九喻,(四)对治慢的,...

  • 口渴文言文怎么说
  • 答:1. 语文翻译文言文:渴甚则咀水果,竟数日不死 (他)很渴的时候就吃水果解渴,竟然好几天没有死。原文如下: 去余家十余里,有瞽者姓卫,戊午除夕,遍诣常呼弹唱家辞岁,各与以食物,自负以归。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干,无应者。幸井底气温,又...

  • 慧能受法文言文翻译
  • 答:应该是渴见水喻吧 Getting thirsty on seeing water. 出处 《百喻经》 本段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

  • 昔有雌雄二鸽文言文答案
  • 答:三、其中开示法义的,有二种:(一)开示空义的,有第四十九小儿争分别毛喻、第五十二伎儿作乐喻等。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雄哥)不做防备,过了不久,终于被狸吃掉。(2)这就是兵法上说的诱惑他,是他骄傲。(3)狸的做法完全符合兵法,雄哥却陷进他的...

  • 雌雄报复文言文
  • 答:8. 形容人心坏,报复心强,看不得别人好的文言文 嫉贤妒能,睚眦必报,心如蛇蝎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贬义 出处 宋·苏辙《论吕惠卿》:“盖其凶悍猜忍如蝮蝎;万一复用;睚...

  • 请问哪有百喻经的译文~~谢谢了
  • 答:鲁迅为作题记,云:“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大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按:《喻林》分五百八十门,采《百喻经》五十喻,收入二十七门中)。佛藏中经,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 昔有雌雄二鸽文言文
  • 答:鲁迅为作题记,云:“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大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按:《喻林》分五百八十门,采《百喻经》五十喻,收入二十七门中)。佛藏中经,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