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故谚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个典故

2024-05-08m.verywind.com
表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俗语谚语~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个典故是:
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
舜在历山耕田时,为人谦让,不与人争田界。因品德高尚,在民间颇有威望。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
部落联盟首领尧年岁已高,想选继承人,众人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侍从侍奉于舜的左右,来观察舜的品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来考察舜的才能。
经过考察,尧对舜非常满意,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舜接位后,勤劳而俭朴,照样跟民众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
舜继位部落联盟首领后,选贤任能,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事业;他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他巡视四方,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舜治理下,政行而民乐,八方宾服,天下颂舜的大功。
2、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
傅说出身于奴隶,但天资聪慧,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抱负远大。由于傅说掌握了不少生产技术,特别是他在治理水患中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远近,又懂得许多人间哲理,有很强组织能力。所以傅说成为奴隶中的领导者。
傅说对国家大事颇有见解,但作版筑护路的奴隶,傅说虽有才干,无从施展。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傅说分析当朝是非,直言不讳抨击商王室时,被以布衣平民身份游历至此的商王武丁听到了。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底层民众中,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继承王位后,对王室奢糜、贵族互相倾轧、国势日渐衰败现象不满。武丁非常欣赏傅说,和他一起干活,在谈话中,从傅说那里悟出了不少治国之策。
武丁很想马上把傅说召到朝中,但傅说出身奴隶,如果贸然让傅说为相,必然引起奴隶主贵族的极大不满。为了排除干扰,回到朝廷后不久,武丁便假托“天命”,说自己夜梦得圣人,圣人说哪儿有贤人。于是武丁派人去傅岩山找来了傅说,并假装就是梦里圣人说的那个贤人,似乎傅说是天赐圣人辅佐政治,迷信天命的众臣不敢反对。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傅说大力推行新政,武丁言听计从,从整顿朝纲开始,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于是政治上有所改善,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国内恢复生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国家富强起来,商的国势再度复兴,一时间成为世界东方的第一强国。
3、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
胶鬲原为商朝最后一个王——残暴昏庸的商纣王的大夫,遭遇商纣王的乱政,于是隐姓埋名,成为贩卖鱼和盐的小贩。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周文王入周。受周文王嘱托,留在商朝为内应,主要做策反工作。
后来,胶鬲官居商朝的少师,并作为朝廷使团成员出使周朝,使团以商纣王的哥哥微子为首。当时周文王已去世,由其子周武王执政。周武王动员微子等人反商助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
不久,周武王以五万人的兵力讨伐纣王。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马上命胶鬲去联络周武王,纣王拼凑了七十万人在牧野迎战周武王。由于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战斗一开始,许多支商朝军队纷纷反戈,杀向纣王,纣王七十多万军队迅速士崩瓦解。纣王大败,逃回都城自焚而死,商灭亡。周武王建周之后,胶鬲被委任为重臣。
4、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
管夷吾即管仲,管仲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齐国王室的两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齐襄王时,重臣公孙无知杀死襄王,屠戮王室,自立为君,齐国大乱,纠和小白分别亡命鲁国和莒国。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逃亡的公子纠和小白,都想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为使公子纠当上国君,中途截击公子小白,突操弓射杀小白,小白装死倒下。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赶紧率领人马撤回。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到了齐国,登上君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出兵鲁国,逼鲁国杀死公子纠,同时也想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管仲。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齐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素有大志的齐桓公接受了建议,决定接管仲回国。为怕鲁国杀掉管仲,齐桓公扬言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死管仲解恨,要鲁国将管仲生擒送齐桓公发落,齐国才退兵。
鲁国虽明白管仲的才华,但齐国大兵压境,吓坏了的鲁国国君一时也顾不得多想,下令将管仲擒住,装入囚车,交给齐国监狱官带回。管仲被装入囚车,随使臣一行人回齐国。在回齐国的路上,管仲生怕鲁国改变主意,为了让押送的人加快步伐,就即兴编制了一首激昂的歌曲,教他们唱歌。
回到齐国,齐桓公即拜管仲为国相,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管仲以其卓越的谋略,使齐国民足、国富、兵强。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因为帮助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桓公尊为“仲父”。

5、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
孙叔敖父亲蒍贾做过楚国的司马,后得罪了楚国的宰相子越椒,被杀害。为逃避子越椒的迫害,孙叔敖就跟母亲一起避难逃到了期思潘乡这一荒远之地。孙叔敖少以聪明仁厚著称,长大后隐居在梦泽湖边,靠耕作为生。
楚国的宰相虞丘知道他贤能,就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的职位。楚庄王答应了虞丘的请求,待孙叔敖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任命他为楚国的宰相。
孙叔敖为国为民,励精图治,教育民众,严明法度,以道施政,悉心治理,体恤民情,实施许多利民生的政策。他治楚三年,楚国就出现了全盛时期,开始与当时的霸主晋国争雄。他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大败晋军,帮助楚庄王实现了称霸的伟业,楚庄王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6、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颠沛流离于齐、周、虞、虢等国,历尽坎坷而不得仕。后来,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而后晋灭虢国后,返回时顺路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不久,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家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途中逃往故乡宛,在楚国边境被抓获,楚王让他在偏远的地方放马。
秦穆公见陪嫁家臣中有百里奚之名,而不见其人,很奇怪。一问秦穆公才知百里奚贤智,是不可多得的人材。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于无贤才辅佐。一听喜出望外,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
秦穆公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知道百里奚的才华,而留作自用而不肯给,就派人对楚人说:“我的陪嫁家臣百里奚逃跑,我要治他的罪,以五张黑公羊皮(五羖)赎回他。”楚国人没有意识到百里奚贤智,就同意了。
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以百里奚为国相。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五羖大夫”。这时百里奚已是70多岁的高龄。
在百里奚等的辅佐下,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僻处一隅的秦国强大起来,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因为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帮助秦穆公取得霸主地位,为秦最后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所以秦人对百里奚口碑载道,一直传颂不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目录
作者简介
原文
注释
参考翻译
篇章结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编辑本段]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作者加编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田地、田间。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版,打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使命,担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饿,使……饥饿。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使……贫穷。乏:绝。此指让一个人受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拂,拂逆,不顺,违背。所为,所行。 乱,使……错乱。
(15)所以:用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动,使……惊动。忍,使……坚韧。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有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征,验证,表现。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知晓。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则,如果。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死:使……死亡。
[编辑本段]参考翻译
舜从田间小沟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举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被举用。因此,上天将要把巨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受到震撼,性情更加坚韧,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干。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扰,思绪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将吟咏叹息)吐发在语言之中,然后才能知道。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国家来给以压力,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才会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另一版本}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 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 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编辑本段]篇章结构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而处于安逸之中则使人丧失斗志。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读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生那样去总结罢了。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三)教读第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让全班男生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渐渐明确:①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的磨练才显露出不同的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四)教读第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感。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解释:所有加点的字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8.师: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上、在人生道路上碰到了困难,都要怎么样去做?(引导学生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
(五)教读第3段
�教法同第2段,抓住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以点到面的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悟、去说,最后熟读成诵。(具体过程略)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悟到了读古文的美感,明白了:以后面对困难一定不能泄气,而要勇于面对,并设法克服;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国家,若要生存发展,都必须有忧患意识,适度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渐渐懂得: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通假字
1 曾,通“增”,增加。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忍,通“韧”,坚韧。
4 拂,通“弻”,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eg: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eg;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eg:饿其体肤, 空乏:使......贫困 eg:空乏其身
名词用作动词:入:在国内 eg: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eg: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词多义
1.拂(fu)拂逆 eg:行拂乱其所为。
2.拂(bi)同“弼”,辅佐 eg: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发 (fa) 被任用 eg:舜发于畎亩之中。
4 发 (fa) 表现 eg:征于色,发于声。
中心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名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典故
  (1)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商朝人,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
  (3)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商朝贤臣,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4)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5)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6)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于《孟子》

【原文】
没有典故。

原文在此: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名句(谚语)】
里面比较有名的语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 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添加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 答:让我们永远地记住磨难吧,不仅因为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也是因为它可以在我们面临诱惑时给我们以警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它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永远不要重蹈覆辙!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

  •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及其事迹
  • 答: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 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据
  •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宗旨是忧患意识还是人要通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呢?请大家给我一些事实论据。大家可以先回答我最上面那个问题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宗旨是忧患意识还是人要通过千锤百炼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呢?请...

  • 为什么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答:你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非空穴来风,有哪些典型的案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是出自《孟子·告子下》里面的,其是一篇论证说理散文,通过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案例对比得出道理。生于忧患是指人出身在贫家庭,经过挫折...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故
  • 答: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这样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急需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 答:让我们永远地记住磨难吧,不仅因为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也是因为它可以在我们面临诱惑时给我们以警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它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永远不要重蹈覆辙!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

  •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
  • 答: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历史上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
  • 答:夏桀荒淫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史书上说他修建倾宫、瑶台。倾宫就是一种高大的建筑,因为高,人立于楼上有倾危之感。夏桀还有许多尽人皆知的暴政,如“酒池肉林”,如放饿虎于市中,欣赏...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文言文
  • 答: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 侧重"死于安乐"的名人名言及事例(古今中外)
  • 答:安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挫折困难的适应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杀。针对这种情况,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