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用什么微观经济学原理来解析大学生就业失调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经济学原理

2024-05-21m.verywind.com
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如何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6月不仅是高校毕业生离校的时节,同时也是其就业的最后冲刺阶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显得十分重要。但就业观念的转变,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作保障。

  近几年来,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事例,不时被媒体热炒。远的如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街头卖肉一事,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如果用百度搜索,可搜索到相关网页6.3万余条,其热度可见一斑。近的更是层出不穷,如大学生争当搓澡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包括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内,都在想尽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引导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每当诸如“北大才子卖肉”、“名校毕业生争当搓澡工”等消息见诸报端的时候,各种舆论也是纷至沓来,赞成者认为,此乃是“天之骄子”降低身份、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的体现;批判者则认为,让名校高材生从事一个有小学文化水平就能从事的工作,这是对人才的浪费。一时间,赞扬与批判声不绝于耳,让人应接不暇、莫衷一是。

  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引导,媒体舆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而言,北大才子卖肉、大学生争当搓澡工、大学生争当球童等新闻,都是当前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生动体现。至于由这些新闻所引发的争论,则可以看作是当代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之后公众认知碰撞的体现。这种碰撞,其实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长期以来,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大学生的身份在很多人的眼里,也直接和体面的职业、较高的收入以及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等相等同。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高等教育已经从昔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还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已经背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

  转变思想观念,其实也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要解放思想,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碰撞。俗话说,灯不拨不亮,账不算不明。思想观念的碰撞,只会让道理越来越明。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体对诸如“北大才子卖肉”等报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是因为少了,所以直到今日一旦有类似的事例出现,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以至于口诛笔伐之声再次接踵而至。

  要真正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舆论引导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就业大学生个案的宣传上,对进世界知名大公司、对刚毕业就成功创业等方面个案的宣传,其频率要远远高于对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宣传,这点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都市类媒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样做,虽然也无可厚非,但在就业多样化的今天,并非每一位毕业生都有进入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机会,也并非每一位毕业生都有创业的机遇。高调地、高频率地宣扬那些成功就业与创业的“明星式的人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激励其他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目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与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舆论背道而行。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是要求媒体就不报道大学毕业生中“明星式的就业人物”,而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这个度即为在报道成功就业、创业等优秀大学生典型的同时,也要能兼顾那些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到其他大学生不愿意去的行业就业的优秀学生典型。

  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本质上而言并非是高校毕业生人数过多所造成的。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高,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诸如“北大才子卖肉”等报道在社会上所引发的热议,也充分说明在我国的很多行业里,对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素质、作用、地位的认知,很多人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诚然,让一个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当屠夫卖肉,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但是,如果他通过做屠夫,从肉食加工的最基层岗位做起,有朝一日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肉食加工集团,没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实,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当前中国很多传统的、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行业,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就业困难是劳动市场供求平衡点的价格(即就业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低于不少大学生待业的机会成本(即对这群人来说上班还不如待业,原因可能是上班的交通成本过高,或者是闲暇价值对于这部分人来讲很大,也有可能是对于劳动工资支付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实际工资缩水,也有可能是工作本身过于枯燥所导致的实际支付成本过高,据我观察更加普遍的一种情况是父母的补助隐性地给了这些大学生们订了一种最低工资标准——如果上班每月能挣得的工资低于父母每月的补助的话,这群人就没有上班的激励了,因为上班的话,实际到手的钱发而少了——因为父母不会补助已经上班的人)。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创业需要的融资成本过于高昂,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金融政策所决定的,由于银行业不可以随意进入,所以在吸收和发放存贷款的时候,竞争不充分,再加上国有企业的担保超出了一定的经济范畴,所以对于中小贷款者来讲,就出现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毕业生人数与签约率成反比例走势。毕业生人数节节攀高,从2001年的90万人到2006年的413万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幅度增长;而毕业生签约率,却从2001年的90%,到2005年还不到70%。如果从经济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有下列问题:

  1、供需均衡问题
  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各级政府所需求的大学生显得过多了,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相对过剩了。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就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类企业和政府各级部门。作为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所需要雇佣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作为政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也要按照各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结构和开展工作的需要,考虑不同职位的具体需要来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用人的数量与质量。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就会实现供求均衡。这是从经济学理论上讲,那么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是否在降低自身的工资期望时,企业或政府就会依照需求定理来扩大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呢?显然,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对要素市场中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供给与需求分析,存在着相对的不均衡状态。

  2、"就业悖论"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一种"就业悖论"现象。一是表现在就业的地域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和沿海地区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工作区域,工作环境好,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和企业成为他们首选的理想职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加大,存在人才供给过剩、过度竞争和过度集中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表现冷淡,不愿意选择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的职业。尽管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工作大量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选择这些地区和岗位就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面临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缺乏竞争和过度稀缺的态势。
  二是表现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很多高校一味地强调培养人才与市场接轨,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但今年缺的专业人才,并不代表3年、4年以后也同样缺,等到毕业时,就业市场已经人满为患。从这个层面上说,这几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的波动,与热门专业的转移是有直接关系的。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这个问题。"就业悖论"问题显然还是一个结构性矛盾问题。

  3、微观组织问题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种经营,那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经济个体。作为经济组织的个体,人生经营也同样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问题,即经营什么、何处经营、怎样经营。也就是在大学期间,甚至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寻找、探索职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人生。通过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明确该经营什么;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知道去何处经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通过不断修正与提升职业目标以形成怎样经营人生的基本模式。高校有义务使每个学生个体的目标与企业、社会目标相吻合,使每个个体的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配置与利用,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取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成功机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模式,这个理念和思路是缺乏的。即便是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也大都停留在"季节性快餐"式的就业指导。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价值观、职业兴趣和能力,以及个性特征,也不了解市场、企业等职业环境,在选择职业时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是迷茫的、困惑的,有时是无奈和无助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微观组织的问题。

  4、成本收益问题
  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用人单位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对于同一岗位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职工,他们就没有理由去招聘一个学历较低,又没有工作经验的职工。企业的目标很明确,招来的职工马上能为企业所用,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学的人更高的成本。这就使得他们在择业时需要获得较高收入、较好待遇的工作岗位。但是事实上,根据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抽样调查结果,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趋同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中的"无差异特征"比较突出。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岗位只需要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力。大学毕业生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个人意愿和现实差距较大,出现了找不到较理想的工作的现象。

  5、宏观调控问题
  在市场还没有能力进行自动调节和配置的条件下,政府应适当地进行宏观调控。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但力度还不够。如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能否实现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如果政府能够有效地进行引导与调控,通过制度设计或制度变更,让市场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从上述不同角度看就业难,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思考一:作为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否可以尽快地建立和完善,并促使要素市场健康良好地发展。目前,我国的要素市场相对于商品市场来说还是不够完善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毕业生求职全国"大串联"、招聘会规模过大、网络联盟不健全、"招聘陷阱"等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引导与调控,相应的制度设计,让市场来发挥作用,由市场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

  思考二:大学是否可以不再扩招。目前,我国的大学专业设置过于追随市场,在理工大学办酒店管理专业,在师范大学办房地产专业。历史老师教国际金融,外语老师教经济学现象频频可见。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下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底不厚,很容易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其实,大学也应该讲生态平衡。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中国主要劳动力的需求将是两大走势:一是能形成原创性发现的科学研究人才和高级管理型人才,二是能实现科技向生产力顺利转化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结构调整应逐步实现研究性教育和操作性教育的分离均衡,应该把重点放在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建设上,而不是在扩招上,以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三:大学毕业生是否可以给自己定个位。第一个定位是职业定位,这个定位应该说越早越好,从大一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个性特征,找出职业倾向;通过了解职业、企业和市场,确定职业目标;通过反馈和评估,修正、调整和提升职业目标;设计好职业通道,制定行动计划。早定位,早准备,从而取得更多就业机会,并实现人职匹配。第二个定位是心态定位,要认识到高校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给自己定位为"普通就业者"。要调整好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个定位是给上大学的目标定位,"上大学"不完全等同于"找工作"。上大学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没有错,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能使你的生活更有质量,能使你的心智更成熟,能使你的人生更有方向感。实际上,上大学是一种投资,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种投资中获得无穷的力量。从这一意义上说,上大学就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的机会,逐步向自己的职业目标靠拢。

1、供需均衡问题
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各级政府所需求的大学生显得过多了,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相对过剩了。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就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类企业和政府各级部门。作为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所需要雇佣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作为政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也要按照各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结构和开展工作的需要,考虑不同职位的具体需要来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用人的数量与质量。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就会实现供求均衡。这是从经济学理论上讲,那么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是否在降低自身的工资期望时,企业或政府就会依照需求定理来扩大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呢?显然,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对要素市场中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供给与需求分析,存在着相对的不均衡状态。
2、"就业悖论"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一种"就业悖论"现象。一是表现在就业的地域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和沿海地区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工作区域,工作环境好,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和企业成为他们首选的理想职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加大,存在人才供给过剩、过度竞争和过度集中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表现冷淡,不愿意选择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的职业。尽管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工作大量需要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选择这些地区和岗位就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面临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缺乏竞争和过度稀缺的态势。
二是表现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矛盾。很多高校一味地强调培养人才与市场接轨,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但今年缺的专业人才,并不代表3年、4年以后也同样缺,等到毕业时,就业市场已经人满为患。从这个层面上说,这几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的波动,与热门专业的转移是有直接关系的。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这个问题。"就业悖论"问题显然还是一个结构性矛盾问题。
3、微观组织问题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种经营,那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经济个体。作为经济组织的个体,人生经营也同样必须考虑三个基本问题,即经营什么、何处经营、怎样经营。也就是在大学期间,甚至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寻找、探索职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人生。通过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明确该经营什么;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知道去何处经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通过不断修正与提升职业目标以形成怎样经营人生的基本模式。高校有义务使每个学生个体的目标与企业、社会目标相吻合,使每个个体的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合理、有效地配置与利用,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取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成功机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模式,这个理念和思路是缺乏的。即便是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也大都停留在"季节性快餐"式的就业指导。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价值观、职业兴趣和能力,以及个性特征,也不了解市场、企业等职业环境,在选择职业时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是迷茫的、困惑的,有时是无奈和无助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微观组织的问题。
4、成本收益问题
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毕业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用人单位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对于同一岗位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职工,他们就没有理由去招聘一个学历较低,又没有工作经验的职工。企业的目标很明确,招来的职工马上能为企业所用,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学的人更高的成本。这就使得他们在择业时需要获得较高收入、较好待遇的工作岗位。但是事实上,根据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抽样调查结果,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趋同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中的"无差异特征"比较突出。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岗位只需要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力。大学毕业生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个人意愿和现实差距较大,出现了找不到较理想的工作的现象。

  • 用什么微观经济学原理来解析大学生就业失调的现象
  • 答: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就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类企业和政府各级部门。作为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所需要雇佣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作为政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

  • 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解释,大学生火车半价的定价行为?
  • 答: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说,商品的价格影响需求,一般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越高,大学生火车半价,是利用价格调节需求的体现。

  • 微观经济学的五大基本原理
  • 答: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 用微观经济学中有关供求和厂商的理论分析上大学值吗
  • 答:首先从市场的供求上来看,本来市场上的大学生供给是不平衡的,是市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而现在,从市场供给上来看,随着大学的扩招,市场上的供给大量增加,那么他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点位置向左下方移动,那么商品(也就是大学生劳动力)价格下降。但是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你毕竟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和...

  • 用微观经济学观点分析,大学生创业投入10w总收入12w,是赚是赔?_百度知...
  • 答:赚 资源的丰匮可以用相对价格来度量 设水的价格为X,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为Y,两个国家分别为1和2 如果X1/X2>Y1/Y2或者X1/Y>X2/Y2表明相对于国家2而言国家1的水资源更匮乏,因为相对价格更高。反之则相反。基本原理就是需求不变时,供给越少价格越高。只是要用相对价格。

  • 急用!!用微观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最好能多用到供求...
  • 答:美女同学正外部效应,丑女,男生臭脚相反。校规增加了逃课成本减少逃课的“利润”。选课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扩招是大学生供给增加但需求没跟上所以你们毕业后难找工作。

  • 大一的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有哪些?
  • 答: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3、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

  • 微观经济学
  • 答: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 ——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

  • 微观经济学包含哪些内容?
  • 答: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像是苹果这-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 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I.超过了 平均成本,(Pr- AC)*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