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归纳总结文言实词 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相见”的意义和用法。急!谢谢

2024-06-03m.verywind.com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归纳总结~

2021届新高三语文预热高考之120个文言实词精编(pdf打包)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b_LHtoqGlr4HUwJVq-iKA
提取码: v9h5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1)彼此见面。如“高渐离闻荆轲入秦,亦持豚肩斗酒而至,荆轲使与太子丹相见,丹命入席同坐。”
(2)看见我。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意:“相”读一声时,一般有两种意思:一是“互相、交互”;二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译为你、我、他(她)”。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怎么) 《木兰诗》
3 多歧路,今安在? (哪里) 《行路难》
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 《陈涉世家》
5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地名) 《唐雎不辱使命》
6 君谓计将安出? (怎么) 《隆中对》
7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怎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9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哪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0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曹刿论战》

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原来) 《出师表》
2 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
3 庄子曰:“请循其本” (根本,本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4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来) 《愚公移山》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见识短浅) 《出师表》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

1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全、都) 《口技》
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

1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士兵) 《陈涉世家》
2 行收兵 (士兵,兵员) 《陈涉世家》
3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武器,军备) 《出师表》
4 沙场秋点兵 (士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 病树前头万木春 (生病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愚公移山》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愚公移山》
3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孟子二章》

1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确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果真) 《陈涉世家》
3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的确,确实) 《出师表》
4 帝感其诚 (诚心) 《愚公移山》

1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孟子二章》

1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树木) 《陈涉世家》
2 从民欲也 (依从) 《陈涉世家》
3 吾从北方间子为梯 (在) 《公输》
4 鲦鱼出游从容 (从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5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跟从) 《曹刿论战》
6 客从外来 (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
7 问所从来 (自) 《桃花源记》
8 从今若许闲乘月 (自) 《游山西村》
9 从流飘荡 (顺、随) 《与朱元思书》
10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跟随、跟从) 《送东阳马生序》
11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跟随)《送东阳马生序》
12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 《小石潭记》
13 隶而从者 (跟从) 《小石潭记》
14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跟从) 《醉翁亭记》
尝: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曾) (《伤仲永》)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曾) (魏学洢《核舟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曾)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曾)(范仲淹<<岳阳楼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曾) (诸葛亮《出师表》)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曾) (《陈涉世家》)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曾)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曾)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曾) (《唐雎不辱使命》)
旦: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早晨) (《木兰诗》)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早晨) (《木兰诗》)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早晨) (郦道元《三峡》)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 (《陈涉世家》)
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
(第二天)(《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得: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得意)(沈复《童趣》)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得到) (《山海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 (得到) (《狼》蒲松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发现) (陶潜《桃花源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找到) (陶潜《桃花源记》)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找到) (陶潜《桃花源记》)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得到) (张岱《湖心亭看雪》)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得到)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得到)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得到)(韩愈《马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得到)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得到) (诸葛亮《出师表》)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发现)《陈涉世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得到) 《隆中对》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实现) 《公输》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得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到) 《鱼我所欲也》
生欲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 《鱼我所欲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到) 《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即死。 (得到) 《鱼我所欲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鱼我所欲也》
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道路) (《论语》十则)
未至,道渴而死 (在路上) (《山海经》)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陶潜《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最高理想) (《礼记.大道之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方法) (韩愈《马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学说)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道路)(柳宗元《小石潭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道路) (诸葛亮《出师表》)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方法)(诸葛亮《出师表》)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道路) (《陈涉世家》)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陈涉世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道路) (《鱼我所欲也》)
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对着) (《木兰诗》)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对着) (《木兰诗》)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 (《木兰诗》)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 (当……时候)(魏学洢《核舟记》)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时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当时) (诸葛亮《出师表》)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应当)(诸葛亮《出师表》)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当……时候) (诸葛亮《出师表》)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正在) (《陈涉世家》)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当) (《陈涉世家》)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应当)(《陈涉世家》)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当……时候) (《陈涉世家》)
度: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过) (《木兰诗》)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估计) (《陈涉世家》)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估计)(《隆中对》)
绝: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极)(魏学洢《核舟记》)
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消失) (魏学洢《核舟记》)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陶潜《桃花源记》)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极) (魏学洢《核舟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隔绝,断绝) (郦道元《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极) (郦道元《三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郦道元《三峡》)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张岱《湖心亭看雪》)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没有) (《与朱元思书》)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断) (《与朱元思书》)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断) (《醉翁亭记》)
虽杀臣,不能绝也。 (尽) (《公输》)
类: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像) (魏学洢《核舟记》)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道理) (《公输》)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类别) (《公输》)
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面对)(韩愈《马说》)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对着)(范仲淹《岳阳楼记》)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靠近)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 (欧阳修《醉翁亭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靠近) (诸葛亮《出师表》)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面对) (诸葛亮《出师表》)
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美好的) (陶潜《桃花源记》)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很) (郦道元《三峡》)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忠良) (诸葛亮《出师表》)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忠良) (诸葛亮《出师表》)

去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两小儿辩日》)
2、少时,一狼径去 (走开、离开 (《狼》)
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离开 (《陈太丘与友期》)
4、待君久不至,已去 (离开) (《陈太丘与友期》)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陈太丘与友期》)
6、停数日,辞去 (离开) (《桃花源记》)
7、曾不吝情去留 (去留,意为)(《五柳先生传》)
8、乃记之而去 (离开 (《小石潭记》)
9、则有去国怀乡 (离开) (《岳阳楼记》)
1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醉翁亭记》)
11、委而去之 (离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善 1、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口技》)
2、以大易小,甚善 (好) (《唐雎不辱使命》)
3、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好,友好) (《隆中对》)
4、先生曰:“善!” (好) (《隆中对》)
5、以咨诹善道 (好的) (《出师表》)
6、王曰:“善哉。” (好) (《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
7、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好) (《公输》)
稍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渐渐地) (《口技》)
2、其船背稍夷 (稍微) (《核舟记》)
3、未尝稍降辞色 (稍微) (《送东阳马生序》)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地) (《伤仲永》)
意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书的内容) (《五柳先生传》)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思) (《马说》)
3、略无慕艳意 (意思) (《送东阳马生序》)
4、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醉翁亭记》)
5、故不错意也 (主意) (《唐雎不辱使命》)
6、将军岂有意乎 (心意、意图) (《隆中对》)
7、公输之意不过欲杀臣 (心意、意图) (《公输》)
胜 1、予观夫巴陵胜状 (好的、优美的) (《岳阳楼记》)
2、臣不胜受恩感激 (尽) (《出师表》)
3、环而攻之而不胜 (取胜 ,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然而不胜者 (取胜,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名 1、并自为名 (名字) (《伤仲永》)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陋室铭》)
4、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名字) (《核舟记》)
5、故虽有名马 (有名声的,出名的) (《马说》)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有名声的,出名的) (《送东阳马生序》)
7、名之者谁 (命名,取名) (《醉翁亭记》)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名号、名分) (《陈涉世家》)
求 1、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求) (《马说》)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岳阳楼记》)
3、不求闻达于诸侯 (要求) (《出师表》)
4、又夹百千求救声 (乞求,请求) (《口技》)
穷 1、欲穷其林 (寻求尽头) (《桃花源记》)
2、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隆冬) (《送东阳马生序》)
3、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完结,尽) (《醉翁亭记》)
期 1、造饮辄尽,其在必醉 (期望) (《五柳先生传》)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周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度已失期 (时限、期限) (《陈涉世家》)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
奇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认为……奇特) (《伤仲永》)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核舟记》)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境,胜境)(《答谢中书书》)
4、山色空蒙(蒙加三点水,我电脑词库里无此字)雨亦奇 (美好) (《饮湖上初晴雨后》)
1、是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鱼我所欲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这) 《鱼我所欲也》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样)《唐雎不辱使命》
(4)由是先生遂诣亮(这)《隆中对》
(5)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这样)《隆中对》
(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这)《隆中对》
(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也。(这)《出师表》
(8)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这)《出师表》
(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出师表》
(10)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马说》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这)《送东阳马生序》
(12)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岳阳楼记》
(13)斯是陋室(这)《陋室铭》
(14)是故谋闭而不兴(这)《大道之行也》
(15)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大道之行也》
(16)实是欲界之仙都。(判断动词)《答谢中书书》
(17)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这样的景象)《观潮》
(18)是日更定(这)《湖心亭看雪》
(1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湖心亭看雪》
(20)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这)《伤仲永》
(2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这)《口技》
(2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这时候)《口技》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这)《论语十则》
(2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判断动词)《陈太丘与友期》
2、 食
(1)一箪食(食物) 《鱼我所欲也》
(2)非练实不食(吃)《〈庄子故事〉两则》
(3)肉食者谋之(吃)《曹刿论战》
(4)肉食者鄙(吃)《曹刿论战》
(5)衣食所安(食物)《曹刿论战》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马说》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饲养)《马说》
(8)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
(9)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养)《马说》
(10)主人日再食(吃)《送东阳马生序》
(11)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吃)《观潮》
3、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认识)《鱼我所欲也》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认识)《鱼我所欲也》
(3)未尝识书具(书写)《伤仲永》
(4)即书诗四句(写)《伤仲永》
4、视
(1)下视其辙(看)《曹刿论战》
(2)吾视其辙乱(看见)《曹刿论战》
(3)孰视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4)窥镜而自视(看)《邹忌讽齐王纳谏》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见)《与朱元思书》
(6)撤屏视之,一桌--- (看)《口技》
(7)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看见)《狼》
(8)定神细视(看)《童趣》
5、师
(1)齐师伐我(军队)《曹刿论战》
(2)齐师败绩(军队)《曹刿论战》
(3)遂逐齐师(军队)《曹刿论战》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老师)《送东阳马生序》
(5)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老师)《送东阳马生序》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论语十则》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论语十则》
6、孰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吾孰与徐公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吾与徐公孰美(谁)《邹忌讽齐王纳谏》
(4)孰视之(仔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5)卿言多务,孰若孤?(谁)《孙权劝学》
(6)孰为汝多知乎(谁)《两小耳辩日》
7、书
(1)上书谏寡人者(书函)《邹忌讽齐王纳谏》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陈涉世家》
(3)得鱼腹中书(字条)《陈涉世家》
8、 使
(1)上使外将兵(派)《陈涉世家》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唐雎不辱使命》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出使)《唐雎不辱使命》
(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出师表》
(5)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让)《出师表》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让)《伤仲永》
(7)使之冲烟飞鸣(让)《童趣》
9、 适
(1)而此地适与余近(正好)《满井游记》
10、始
(1)余之游将自此始(开始)《满井游记》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开始)《两小儿辩日》
数:
1、鞭数十(几)《童趣》 2、然数年恒不同见(几)《山市》
3、见宫殿数十所(几)《山市》 4、层层指数(数数)《山市》
5、数至入层(数数)《山市》 6、居数日(几)《塞翁失马》
7、又数刀毙之(几)《狼》 8、夹岸数百步(几)《桃花源记》
9、复行数十步(几)《桃花源记》 10、停数日(几)《桃花源记》
11、珠可历历数也(数数)《核舟记》 12、艨艟数百(几)《观潮》
13、吴儿泅者数百(几)《观潮》 14、大雪深数尺(几)《送东阳马生序》
15、偕数支出东直(几)《满井游记》 16、数月之后(几)《邹忌讽齐王纳谏《
17、扶苏以数谏故(屡次,多次)《陈涉世家》 18、数有功(屡次,多次)《陈涉世家》
19、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隆中对》 20、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多次)《陈涉世家》
21、卒数万人(几)《陈涉世家》 22、数日(几)《陈涉世家》
说:
1、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公输》2、请说之(解说)《公输》
3、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论语》 4、说如此(讲)《桃花源记》
5、爱莲说(天体一种)《爱莲说》 6、马说(天体一种)《马说》
7、莫说相公痴(谈、讲)《湖心亭看雪》
属:
1、属引凄异(连续)《三峡》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3、忠之属也(类)《曹刿论战》 4、号令徒属日(部属)《陈涉世家》
遂:
1、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2、 遂迷不复得路(竟,终于)
3、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4、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5、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6、 遂用猖蹶(于是,就)
7、 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就)
8、 遂逐齐师(于是,就)
9、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
10、然操遂能克绍(竟,终于)
素:
1、 则素端绿谭(白色的)
2、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
戊:
1、 三男邺城戊(守卫)
2、发闾左适戊九百人(防守边疆)
3、而戊死者固十六七(防守边疆)4、尚思为国戊轮台(守卫)
闻:
1、又闻有早行者(听说)《人山市》
2、 不能标前时文闻(名声)《伤仲永》
3、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听到,听见)《木兰诗》
4、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见)《木兰诗》
5、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到)《口技》
6、 遥闻深巷中犬吠(听到)《口技》
7、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听到)《口技》
8、 村中闻有此人(听说)《桃花源记》
9、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听说,知道)《桃花源记》
10、鸡犬相闻(听到,听见)《桃花源记》
11、陶后鲜有闻,(听说,知道)《爱莲说》
12、吾闻二世少子也(听说)《陈涉世家》
13、今或闻无罪(听说)《陈涉世家》
14、百姓多闻其贤(听说)《陈涉世家》
1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听说)《陈涉世家》
16、子墨子闻之(听说)《公输》
17、闻寡人文耳者(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
18、燕、赵、韩、魏闻之(听说)《邹忌讽齐王纳谏》
亡:
1、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智子疑邻》
2、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塞翁失马》
3、今亡亦死(逃走)《陈涉世家》
4、广故数言欲亡(逃走)《陈涉世家》
5、且秦灭韩亡魏(消灭,灭亡)《唐睢不辱使命》
6、夫韩魏灭亡(灭亡)《唐睢不辱使命》
7、出则无放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孟子二章》
8、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愚公移山》
徒:
1、召令徒属日(徒众,属众名词)《陈涉世家》
2、徒属皆日(徒众,属众名词)《陈涉世家》
3、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唐睢不辱使命》
4、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唐睢不辱使命》
5、然徙步则汗出浃背(步行,动词)《满井游记》

(1)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举起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举大计亦死 举:发动 《陈涉世家》
(3)死即举大名耳 举:发动 《陈涉世家》
(4)众议举宠为督 举:推举 《出师表》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举杯邀明月 举:举起 《月下独酌》
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孙权劝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看见 《列子 两小儿辩日》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见 《童趣》
见贤思齐焉 看见 《论语》
然数年恒不一见 看见 《聊斋志异 山市》
见宫殿数十所 看见 《聊斋志异 山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看见 《桃花源记》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马说》
下见小潭 看见 《小石潭记》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见 《小石潭记》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会见 《墨子》
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墨子》
子墨子见王曰 拜见 《墨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看见 《庄子》
曹刿请见 拜见 《曹刿论战》
于是入朝见威王 参见 《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庶见先主 拜见 《隆中对》
此人可就见 拜访 《隆中对》
乃见 见到 《隆中对》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愚公移山》
间:
1.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中间)《童趣》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口技》
3.遂与外人间隔 (间断)《桃花源记》 4.其间千二百里 (一定的空间)《三峡》
5.飞漱其间 (中间)《三峡》 6.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一定的空间)《马说》
7.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一定的空间)《观潮》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中间)《送东阳马生序》
9.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中间)《醉翁亭记》
10.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定的空间)《醉翁亭记》11.山间之朝暮也 (一定的空间)《醉翁亭记》
12.山间之四时也 (一定的空间)《醉翁亭记》13.颓然乎其间也 (中间)《醉翁亭记》
14.毛羽鳞髭之间皆有喜气 (中间)《满井游记》15.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中间)《满井游记》
简:
1.盖简桃核之修狭者为之 (挑选) 《核舟记》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选拔) 《出师表》
3.衣冠简朴古风存 (简易) 《游山西村》

一、本1,名词a、草木的根。
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转》
b、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c、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d、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e、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f、奏本
别具本章
2、量词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3、动词
推究本原、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际,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
原来的
刘榅本姓是存。《汉书》
5、副词
本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6、复合词
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 本性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二、朝chao
1、动词 a、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引申为朝见。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左传》
b、拜访
日往朝相如《廉颇蔺相如传》
c、归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
2、名词
a、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b、朝代,指整个王朝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c、政事
期年不听朝《吕氏春秋》
3、介词,对,向
坐南朝北
zhao
1、名词早晨
朝发白帝,幕到江陵
2、量词,天,日
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之。《孟子‘告天下》

  • 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
  • 答:18个文言虚词 2. 总结文言虚词和常用实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答: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

  • 归纳总结文言实词
  • 答:一、本1,名词a、草木的根。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转》b、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c、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d、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e、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f、奏本 别具本章 2、量词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

  • 初中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 答:5.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总结,整理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种地位 ③居住 ④坐2.亡 ①失去 ②通无 ③死亡 ④逃3.绝 ①极点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绝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5.诚 ①诚心 ②果真 ③确实6.易 ①容易 ②交换 ③改变7.顾 ①看 ②拜访 ③反而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全 ④...

  •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 答: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如下: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

  •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是什么?
  • 答:考纲规定的120常见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

  • 总结的文言文用词
  • 答:1. 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

  •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有哪些?
  • 答: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实词归纳整理 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4、工:擅长。工擅文。5、厉:磨炼,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6、劝:勉励,奖励;劝告。

  • 什么是文言文实词虚词
  • 答:【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 归纳总结文言实词
  • 答:2013-01-27 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相见”的意义和用法。急!谢谢 1 2014-04-02 高考文言文常见实词归纳总结。有答必采纳 2011-02-12 一些文言文实词总结归纳。急!!求助!! 1 2011-01-26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总结,整理 72 2009-10-31 高中几个文言实词的整理 8 2011-08-09 按照音序整理归纳常见...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