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高二语文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译文

2024-06-01m.verywind.com
~ 【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 考 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译文》,助你金榜题名!

1.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3.注释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维扬:今江苏扬州,现维扬区。维扬之名最早载于公元前约五世纪由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贡》。隋、唐时期,维扬历史空前辉煌,有之美誉,历最早的扬州城即诞生在今维扬区的土地上,是古城扬州的发祥地。

  荠麦:荠菜和麦子。

  弥望:满眼。

  戍角:军中号角。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处,扬州城东禅智寺旁有竹西亭,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

  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⒃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XX”。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可纪之名胜。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XX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传说有二十四美人XX于此。

  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在扬州瘦西湖里。红药:芍药。二十四桥边生长红芍药又名红药桥。

4.作者简介


  姜夔(生卒年约在1155—1221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述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情绪,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曾著《大乐议》,宁宗时献于朝。姜夔往来鄂、赣、皖、苏间,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其中《白石道人歌曲》是其自度曲附有旁谱。

5.字词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着名的都会。

  ⑼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 扬州慢原文及翻译
  • 答:《扬州慢·淮左名都》。【作者】姜夔 【朝代】宋。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 扬州慢原文及翻译
  • 答:南宋词人郑觉齐所写的《扬州慢》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沈水香球。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新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

  • 扬州慢的翻译
  • 答:1、全文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

  • 《扬州慢》原文 急!谢谢!
  • 答: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

  • 高二语文文言文扬州慢原文及译文
  • 答:2.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扬州是淮左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

  • 高二语文扬州慢课文原文及译文
  • 答:【 #高二# 导语】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语言、情境、策略的三步走,以下是 无 整理的《高二语文扬州慢课文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原文 篇一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翻译赏析
  • 答: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

  • 扬州慢全文翻译
  • 答:扬州慢⑴ 姜夔 中吕宫   淳熙丙 申至日⑵,予过维扬⑶。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⑷。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⑸。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⑹。 淮左名都⑺,竹西佳处⑻,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⑻,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 扬州慢赵以夫翻译
  • 答:扬州慢赵以夫翻译如下: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

  • 赵以夫《扬州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 答:扬州慢原文: 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友人折赠数枝,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赋而感之,其调曰扬州慢。十里春风,二分明月,...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