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端正其心文言文翻译

2024-06-01m.verywind.com
~

1. 不以厉害动其心文言文翻译器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 “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籴米八万,董其事者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户部欲就支稽见数,大理附会之,浩争曰:“非但惠奸,且亏军食。”上是其言。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少力学为文辞,及壮益沈潜理义。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注释】

①秦熺:秦桧之子

②大理:官署名,掌管刑狱,又名大理寺、棘寺

【翻译】

李浩,字德远,他的祖先居住在建昌(今四川西昌),迁居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李浩早年就因为文采著称。绍兴(宋高宗年号)十二年,考中进士。

当时秦熺凭借宰相秦桧儿子的身份考中状元,招揽读书人,同年考中的进士都去拜见他,有人拉李浩同去,李浩毅然没有去。被任命为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因为父母相继去世守孝,守孝后担任金州教授,又改任太常寺主簿,不久兼任光禄寺丞。

李浩请求到地方任职,被任命到台州。台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禁军的官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满的人图谋作乱,忽然在厅堂土掏出兵刃,李浩对他们说:“你们要作乱吗?就先把我杀了吧。”众人害怕的说:“我们不敢。”李浩于是从容的查出为首的四个人,处以脸上刺字并流放的刑罚,于是事情就平定了。升任直秘阁。并海地区有多年的贼寇,很长时间都没有捕获到,李浩收买他们的喽罗,让他们自己绑着自己赎罪,很快就抓获了贼寇头领。

第二年,升任为司农少卿。当时朝廷买籴米八万石,主持买米的官员偷偷克扣国家的钱,户部不敢过问。李浩揭发了他的罪行,皇帝让有关部门追究到底。户部打算凑一个数目蒙混过去,大理寺(刑法部门)跟着附和,李浩争论说:“这不但给作奸犯科的人得到了好处,而且损害了军粮。”皇上认为他说的对。正好赶上大理寺上奏判决另一起案子,皇上对大臣们说:“监狱官一定要让像李浩这样的人担任。”不久大理卿空缺,皇上又说:“除了李浩没人能担当。”于是李浩升任大理卿。

李浩到任后,从前用来漕运和灌溉的灵渠,年久失修,他命人去疏通,百姓得以享受它的好处。邕管(地名,在岗西境内)所管辖的安平州,这里的酋长依赖地势险要,打算聚兵在边境作乱,李浩派了一个使者对他们说清了厉害关系,并答应赦免他让他改过自新,酋长当天叩头谢罪,焚烧并撤销了水上的栅栏,听从上级地方的约束。

李浩天生正直,涵养深厚,不因祸福改变自己的意志。从小勤奋学习文辞,长大后更加沉迷研究义理。在朝廷做官慨然的把时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忠愤激烈,议论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从来不给人好脸色看,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孤傲,有人在皇上面前诬陷他,皇上说:“他没有什么,在我的面前也是这样,不是孤傲的那种人。”小人都害怕他,用金钱诱惑他,他板起脸不予理睬,图谋害他的人什么方法都用了,只是幸亏皇上明白他的忠心,始终保全庇护他。在地方做官尤其洁身清廉,从海右地区回朝做官后,没有带来南海的一件东西。他平时生活所用都和做平民时一样,风格很高,人们都不敢因私事求他。

2. 正人正心文言文翻译 选自《傅子·正心篇》翻译

傅子·正心篇建立道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正。左右的人正而后才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所以天下不正,修订的国家;国家不正,修的朝廷;朝廷不正,修的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心。所修更近,而所渡越远。

禹汤责备自己的兴旺呢,正心的意思。心的人,神圣的主,万物的统一的。

动而不失去公正,可以感动天地,何况对人呢?何况在万物吗?如果有正心里一定有正德,以正德统治百姓,就像树上望影,不令而行。《大雅》说:“效法文王,万邦信任。”

就是这个意思。有邪恶之心,一定有违法行为,以违法行为管理百姓,就像树曲表,而望其影的直接原因。

如果是自己坐在朝廷之内,意驰云梦之野;当朝宰相事务,情系曲房的错误。心与身体分离,情与志违背,身体和精神都不相保,谁左右的能正确吗?忠正仁理存于心中,那么万物不失次了。

礼节仪法存在体,那么远近内外,大家都知道的迹象。古代的大人,修身治人,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自从得到就行了。

能得到,就没有什么不得了。如果失去自己,就没有什么不能失去了。

没有不可能的,治理天下有多,所以否则保身张居正,终年不失和谐,达则兼善天下,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得到他们所;没有失去的,营妻子不足,所以是否就是自己不是人,而灾祸到了他的身,达就放纵自己用的东西,而殃及吗天下。从前有虞氏弹奏五弦琴,而天下乐那和谐的,从得到的。

秦始皇修筑的长城是坚固的要塞,灾难几乎发生在身边的人,自从失去了。丈夫推心置腹因为当人,而中国受其保护,那么文王就是这样的人。

不诚心来虐待天下,就左右不能保,秦朝是正确的。秦国的国君,目视倾城之色,天下男女,怨恨而不肯恤呀;耳朵放荡亡国的音乐,天下大小,哀怨而不知道拍的。

意到四海之外,吃尽天下的美味,宫殿造天而起,各国为之而憔悴,还没有眼珠来满足他的欲望,只有不诚心来推断人,所以看用人如用小草一样,让用人如用自己,有什么不合适性的吗?古代的治疗,知道心是万事主,动而没有节制就会发生,所以先端正自己的思想。他的心正在里面,然后动静不随便。

以领先天下,而后天下走正道,但都保持其特性。这远吗?求的心就行了。

3. 古文翻译

王守仁的著作《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

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

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

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

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

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

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

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

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

4. 文言文 翻译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没有正确开发思维。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5. 文言文 《许衡》翻译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译文: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言文翻译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什么意思
  • 答:意思: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 端正其心文言文翻译
  • 答:1. 不以厉害动其心文言文翻译器 李浩,字德远,其先居建昌,迁临川。浩早有文称。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调饶州司户参军、襄阳府观察推官,继调金州教授,改太常寺主簿,寻兼光禄寺丞。 乞外,得台州。州有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什么意思?
  • 答:白话译文: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

  • 修身在正其心文言文
  • 答:翻译为: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心智,如果心中有怨恨,就得不到中正。有所恐惧,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喜好,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忧患,就得不到中正。这句话出自于文献古籍曾子的《大学》,它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

  •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是什么意思?
  • 答:意思是:君子要修身养性,首先要修养内在的品德,同时要注意外在的仪表。出处:宋代欧阳修《左氏辨》:“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白话译文:君子修身,对内要端正自己的心性,对外要端正自己的仪容。注释:1.君子:品德高尚的人。2.修身:使自身品德修洁。3.正:端正,此处用作动词。4.容...

  • 孟子节选告子上心之四端翻译成现代文
  • 答:原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

  • 董晋文言文
  • 答:1. 求一段文言文翻译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很刻苦的学习儒家经典,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 韩愈很快就成了进士。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

  • 文言文经一章全部内容的翻译,我急用啊,谢谢
  • 答:【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

  • 孔子在大学篇中曰: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 答:“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1】格物 ...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 答: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自《 论语 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出自《礼记·大学》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