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梅岭三章》全诗赏析是什么? 梅岭三章赏析

2024-05-17m.verywind.com
《梅岭三章》全诗赏析是什么?~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全诗赏析如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
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梅岭三章》全诗如下: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史事]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 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 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 赏洋三万元。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 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 诗。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鉴赏]

人生之两大端在于生和死。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尽道取义,流芳百世。后一种选择,是我国自古以来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又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就死,赴汤蹈火,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息的历史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 断头 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 意 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 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 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 示众 以儆效尤。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 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 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 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 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 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击元兵入侵,被捕就义前书藏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 取义成仁 的说法,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过,陈毅的取义成仁又是注入了陈毅的革命理想的。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当然与封建时代志士仁人的取义成仁有着时代性的本质区别。上述这一些都表明,陈毅善于运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给古典注入新的意蕴,使之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参考资料:http://www.sznx.gd.cn/city/xcgs/html/2005-11-08/1391.html

《梅岭三章》的全诗赏析如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作品原文:

《梅岭三章》陈毅 〔近现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词句注释:

  • 旋:不久。

  •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 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 涯:边际,止境。

  •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求取。义,正义。成,成全,达到。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作品翻译: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见《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第5页注释1)


表达主题: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关于诗碑:

陈毅《梅岭三章》诗碑位于大余县城西南12公里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始建于1997年。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坚持极端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斋坑一处山凹,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可达。敌人近在咫尺,终未发现。陈毅自知难免,写下著名《梅岭三章》,以示绝笔。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筑建《梅岭三章》诗碑,高约1.50米,宽2米,厚0.35米。座基高约0.50米,宽约2.50米,以白色花岗石砌筑。碑身为汉白玉结构,其字体镌刻处,采用镏金熨贴。陈毅诗碑与梅关碑林连为一体,构成梅关古驿道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在闻名遐迩的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立着一块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手迹诗碑。2003年8月底,陈毅的次子、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的陈丹淮少将视察梅岭时,看到了父亲的《梅岭三章》手迹,倍感亲切,与随同人员一起当场吟咏了这首诗。



《梅岭三章》赏析:

这组诗是陈毅同志所写的七言绝笔,流传甚广,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连章成篇,主题上前后呼应,内容上相对统一,成为一组精美的绝句。

这组诗写于1936年的冬天,陈毅等同志被敌军围困长达20多天,加之他有腿伤,难以突围,于是写就三首遗诗,藏于衣中。陈毅同志被困一事,应追溯到1935年。当时,蒋介石派兵十几万对赣粤边苏区的游击区大举进攻。后来,蒋介石又于1936年9月利诱分化了广东军阀陈济棠、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发动的“两广事变”,腾出手来对赣粤边苏区进行“清剿”。敌人的手段非常地残酷:封山、砍树、烧山、移民、围堵,游击队员只得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昼伏夜行。陈毅同志带伤藏在草木丛中,吃野菜、啃竹笋、喝清水度日,指挥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争斗。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第一章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与敌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诗人起句的反问:“断头今日意如何?”显得起笔突然。险恶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当时梅山被敌人团团围住,加之诗人腿有重伤,难以突围,“断头今日”就在眼前,“意如何”指诗人无畏死亡,笑对黄泉:死去,又能怎么样呢?!次句是对上句的回应“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个“业”,是伟业、是共产主义的大业。要创伟业,肯定艰难,必须要流血、必定有牺牲啊!“百战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百场战斗,而是寓指革命的漫长过程。诗人接着写道:“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显示出一个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豪情风范。死,算得了什么?只当是去阎王殿里会见牺牲的战友罢了。一个“招”字,深藏着诗人情贯长虹、气冲霄汉的壮志,一个“斩”字,是诗人不屈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去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泉台”和“旧部”被诗人赋予新的含义,不仅惟妙惟肖,而且气韵生动。

第二章写诗人的遗愿。诗人激励活着的战友前赴后继、勇敢战斗、死后无憾;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要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诗人首先回顾了走过的岁月,“南国烽烟正十年。”系指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后,李大钊派陈毅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改造工作,并参加沪顺起义的具体组织和准备工作;第二年,陈毅被分配到武汉军校做党的工作,至当时已有十年之久。这十年里,陈毅同志历经艰辛,从1926年做兵运工作,到1928年与朱德率领八一起义残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从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自己留下来打游击,也有三个年头了。回顾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无不烽烟四起。次句“此头须向国门悬”,是对上句的回应。要奋斗就有牺牲,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此句中借用了春秋时期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诗人表示即使牺牲,在死后仍要看到敌人的灭亡,可见诗人是多么无私,它是诗人舍生取义的最好注脚,道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勇气。下联是对战友的勉励和鼓励。前句用“后死”寓指生还的战友,“多努力”是鞭策、是激励,意指生还的战友应顽强地消灭敌人,去争取革命的胜利。后句是对“此头须向国门悬”的回应,“纸钱”喻为“捷报”,形象、贴切;捷报化为纸钱,逝者就能收到,他们在地下也会为之高兴的!

第三章写未来的展望。诗人用比兴的手法,抒发自己为革命事业敢于无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诗人在上联用“血雨腥风”寓指反动派的残酷统治,用“有涯”二字讥讽反动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告诫战友,既然来当兵,“革命即为家”,这个家是国家。不要怕流血,也不要怕牺牲。下联首句“取义成仁”是诗人借典,本意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它出自春秋时期孔丘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诗人用“今日事”为其赋予新的含义,即指为革命事业断头在今日。次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全诗总的照应。诗人先后写了“断头”、“此头”、“取义成仁”,都是写牺牲的,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目的就是希望祖国“遍种自由花”。“自由花”象征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诗人坚信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一定会到来。

这首七言绝句说它是遗言不为过,但诗人身处绝境,而意志如此坚定,没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做不到的。诗人不仅视死如归,而且还用诗句去勉励活着的战友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其精神真是可歌可泣。诗人用笔自然,用词精湛,比兴手法十分到位,此诗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又一力作。


作品原文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梅岭——五岭之一,又名东峤、大庾岭。在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为岭南、岭北交通要道。


三章——古人常以章为诗歌的段落。这里指三首七言绝句。


旋——诗中指随后、不久的意思。


旌旗十万——是“十万旌旗”的倒置,形容队伍很大。旌旗:旗帜的总称。


泉台——九泉、黄泉之下,是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阎罗——佛教中称鬼子为阎罗,诗中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


译文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突破了敌人的包围。

〔一〕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写作背景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作者简介

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



综述: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

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

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对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

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梅岭三章

[ 现代 ] 陈毅

原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赏析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作品原文:

《梅岭三章》陈毅 〔近现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词句注释:


  • 旋:不久。

  •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 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 涯:边际,止境。

  •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求取。义,正义。成,成全,达到。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 作品翻译: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见《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第5页注释1)

    表达主题: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关于诗碑:

    陈毅《梅岭三章》诗碑位于大余县城西南12公里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始建于1997年。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坚持极端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斋坑一处山凹,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可达。敌人近在咫尺,终未发现。陈毅自知难免,写下著名《梅岭三章》,以示绝笔。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筑建《梅岭三章》诗碑,高约1.50米,宽2米,厚0.35米。座基高约0.50米,宽约2.50米,以白色花岗石砌筑。碑身为汉白玉结构,其字体镌刻处,采用镏金熨贴。陈毅诗碑与梅关碑林连为一体,构成梅关古驿道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闻名遐迩的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立着一块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手迹诗碑。2003年8月底,陈毅的次子、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的陈丹淮少将视察梅岭时,看到了父亲的《梅岭三章》手迹,倍感亲切,与随同人员一起当场吟咏了这首诗。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全诗赏析如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

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梅岭三章》全诗如下: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 《梅岭三章》全诗赏析是什么?
  • 答:这组诗是陈毅同志所写的七言绝笔,流传甚广,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连章成篇,主题上前后呼应,内容上相对统一,成为一组精美的绝句。 这组诗写于1936年的冬天,陈毅等同志被敌军围困长达20多天,加之他有腿伤,难以突围,于是写就三首遗诗,藏于衣中。陈毅同志被困一事,应追溯到1935年。当时,蒋介石派兵十几万对赣粤...

  • 梅岭三章赏析
  • 答:《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

  • 梅岭三章的句子赏析 梅岭三章的句子的赏析
  • 答:《梅岭三章》的赏析:全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危难的境地时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及其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及其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全诗激情豪迈,传达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梅岭三章》的原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

  • 梅岭三章全诗赏析 梅岭三章全诗译文
  • 答:1、《梅岭三章》全诗如下:〔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梅岭三章》是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

  • 梅岭三章的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 答:现代·陈毅《梅岭三章》原文: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

  • 梅岭三章全诗赏析
  • 答:这组诗是陈毅同志所写的七言绝笔,流传甚广,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连章成篇,主题上前后呼应,内容上相对统一,成为一组精美的绝句。这组诗写于1936年的冬天,陈毅等同志被敌军围困长达20多天,加之他有腿伤,难以突围,于是写就三首遗诗,藏于衣中。原文 第一章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与敌...

  • 《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答:《梅岭三章》是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岭被围困时写下的三首诗。三首诗的诗意如下:(一):如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二):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

  • 梅岭三章第二章中表现诗人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的诗句是什...
  • 答:《梅岭三章》第二章 南国风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 《梅岭三章》表达了什么感情?
  • 答:内容概括: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3、第三章 内容概括: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

  • 《梅岭三章》和《示儿》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 答: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梅岭三章》: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