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成语典故

2024-06-03m.verywind.com
~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以下是我整理的成语典故(精选5篇),欢迎阅读。

  成语典故 篇1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成语典故 篇2

  旧病复发

  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手下员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旧病复发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成语典故 篇3

  安然无恙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妇女。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威后和使者的对话的原文是: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这也就是后来演化出的“安然无恙”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篇4

  在中国成语大词典中,“不三不四”的解释是“形容不正派,不像样子”可是,中国的数字不只三和四,十个数字中为啥偏偏说“不三不四”而不说“不一不二”或“不五不六”、 “不七不八”呢

  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还有夏禹、商汤、周文王;人中有三曹和三苏等。曹操、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此外,古代还有奏曲之法叫“三叠”, 即古曲咏唱时将某句反复再三,著名的《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在古今文学作品中亦有许多“三部曲”;汉字组合则有三水成淼、三木成森、三口成品、三金成鑫、三日成晶、三石成磊等。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

  关于“四”这个数字,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故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此外,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元曲有四大名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文房有“四宝”:纸、墨、笔、砚;文人有“四艺”:琴、棋、书、画。总之,古人多视“四”为吉祥和称心如意之义。

  于是,人们将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言行斥为“不三不四”。明代施耐庵在其《水浒全传》第七回中就曾用到过这个成语:“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成语典故 篇5

  谈言微中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滑稽列传》。

  优旃是秦国一个善于歌舞的人。他身材矮小,很会说笑话,但所说的笑话中往往包含着大道理,所以秦始皇常要他在身旁侍奉。

  一天,秦始皇让百官到宫中来喝酒。正好天下大雨,执着盾牌站立在殿前的侍从全身被雨打湿,冷得瑟瑟发抖,却不敢擅离岗位。优旃见他们这副模样,非常同情,便走到他们跟前轻声问道:“你们想休息一下吗?”

  侍从们马上回答说很想休息。于是优旃对他们说:“等一会我呼唤你们,你们马上说‘有’。”

  优旃说罢,上殿人席。不一会儿,群臣齐声高呼万岁,向秦始皇敬酒。优旗迅速走到殿前的宫廊边,高声喊道:“侍从人员!”

  侍从们听到优旗呼唤,马上答应“有”。接着他与侍从们开玩笑地说:“看你们个个长得高高大大,可又有什么好处呢?还不是站在那挨雨淋。我人虽然长得矮小,福气却比你们大,可以在屋里休息。”

  优旃说的话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他发现侍从们在雨中又湿又冷,便命他们一半侍立,一半休息,轮换更替。

  有一次,优旃陪同秦始皇游览皇家花园。游着游着,秦始皇突然对优麻说··“这花园太小了,我想扩大。它的范围是东起函谷关,西至陈仓。”

  优旃听了马上说:“对了,这样可以多养些禽兽在里面,如果有敌人来犯,命令鹿用它的角去顶撞敌人,那就足够了。”

  秦始皇一听,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大实际,便放弃这个设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优旃的话是“谈言微中”的,这些隐微而切中要害的话有助于治理天下。



  • 成语典故
  • 答:成语典故 篇1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

  •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名,主人公,具体典故)
  • 答:2、围魏救赵(孙膑)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

  • 成语典故50字50个
  • 答:2016-04-06 给几个50字左右的成语故事 谢谢了! 5 更多类似问题 > 成语典故的相关知识2011-06-09 成语典故大全 118 2010-09-16 成语典故故事 100 2009-08-08 邯郸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铁事、成语典故、名胜古迹任... 180 2007-04-08 与勤学有关的成语典故和人物 369 2007-06-03 ████...

  • 成语的典故
  • 答:成语的典故 篇1 管中窥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释义】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

  • 成语典故
  • 答:成语典故 篇1 感恩图报 解释: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图:谋求。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

  • 成语典故
  • 答:成语典故 篇1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

  • 成语有哪些典故
  • 答:1、姜太公钓鱼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时人,曾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据民间传说,太公在出仕之前,隐居於渭水(在今陕西省境内)之滨。他常拿一根不带鱼饵的直钩钓竿,在水面上凭空钓鱼。一些樵夫看到他这样钓鱼都发笑。太公说:”我不是想钓真的鱼,而是想钓一位贤明的君主。”太公就这样期待了几十...

  • 成语典故都有哪些
  • 答:【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雕栏玉砌 【成语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 成语典故40个50到100字
  • 答: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辛弃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镇江府知府。不久,这位爱国英雄在忧愤中病逝。 后来,人们以“大材小用”作成语,比喻才能高,职位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5、划粥割齑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

  • 成语典故的故事有哪些?
  • 答:1、夸父追日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一直赶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渴极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饮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丢弃掉的手杖,为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生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名叫邓...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