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文言文西向是什么意思

2024-05-31m.verywind.com
~

1. 古代文言文的向是什么意思

〈名〉 1. (象形.从宀( 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2. 同本义 [the window facing north]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3. 泛指窗户 [window]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刮楹达乡(向).——《礼记·明堂位》.注:“谓夹户窗也.” 启牖乡(向)如初.——《仪礼·士虞礼记》 4. 方向;方位 [direction]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东向驰去.——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 5. 又如:风向;反向;去向;山向;向前(犹将来) 6. 过去,往昔[past;before]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吰.——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向道(原以为);向年(往年) 8. 从来,向来 [always;all along]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 9. 又如:向料(一直认为);向蒙(一贯承蒙) 10. 刚才 [just now] 向见年 *** 人自水边小径去矣.——《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史记·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西厢记》 11. 又如:向年(往年);向事(往事);向来(表示时间上过去不久) 12. 姓.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动〉 1. 面朝、面对.跟“背”相对 [face] 见剑向己.——《左传·定公十年》注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向灯向火(喻看法各一);向暖(晒太阳);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3. 趋向,亲近 [revere]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 向于时夏.——《书·多士》 4. 又如:向化(归顺教化);向服(仰慕佩服) 5. 爱;偏爱;偏袒 [be partiql to;side with] 不妨事,你你向着俺哩!——《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剧三》 6. 又如:向顺(偏向;偏袒) 7. 往,去 [go] 闲向溪边磨巨斧.——《水浒全传》 8. 又如:向寓(以往借宿) 〈介〉 1. 朝着 [to;toward].如:向日(明日;第二天);向前(未来);向开(以外;以上);向着(朝着,对着) 2. 从;在 [from]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水浒传》 〈连〉 1. 假设;如果 [if].如:向令(假如);向若(假如);向非(假若不是) 〈助〉 1. 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法曲第二》 〈动〉 1. [在乡专称行政区域后,便造“向”字表示]对着,面向 [face to]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易·随》 戒六神讣浑向服.——《楚辞·惜诵》.注:“对也.” 请席何响.——《礼记·曲礼》.注:“面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2. 奔向;趋向 [go straight towards;head for] 向方略.——《荀子·仲尼》 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 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资治通鉴》 3. 又如:向清虚(奔向高天.喻得到幸福) 4. 接近;临近 [be close to]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5. 又如:向中(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向早(凌晨) 1. 旧时,以往 [before;formerly;in the past] 曏,不久也.从日,乡声.——《说文》 曏役之三月.——《春秋传》 曏谓往时也.——《桂苑珠丛》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仪礼·士相见礼》 2. 又如:向日;向之豪气何在? 3. [副]∶明,表明 [clearly;indicate]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庄子·秋水》。

2. 古代文言文的向是什么意思

1. (象形.从宀( mián),从口.“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本义:朝北开的窗户) 2. 同本义 [the window facing north] 向,北出牖也.——《说文》.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命之曰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3. 泛指窗户 [window] 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齐民要术》 刮楹达乡(向).——《礼记·明堂位》.注:“谓夹户窗也.” 启牖乡(向)如初.——《仪礼·士虞礼记》 4. 方向;方位 [direction]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 东向驰去.——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 5. 又如:风向;反向;去向;山向;向前(犹将来) 6. 过去,往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361326233昔[past;before]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假使过去我不当这个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向察众人之议.——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向之噌吰.——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向道(原以为);向年(往年) 8. 从来,向来 [always;all along] 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 9. 又如:向料(一直认为);向蒙(一贯承蒙) 10. 刚才 [just now] 向见年 *** 人自水边小径去矣.——《金史》 向来道边有卖饼家.——《史记·华佗传》 比向日不同.——《西厢记》 11. 又如:向年(往年);向事(往事);向来(表示时间上过去不久) 12. 姓.如: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婚嫁既毕,遂漫游不知所终.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动〉 1. 面朝、面对.跟“背”相对 [face] 见剑向己.——《左传·定公十年》注 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向灯向火(喻看法各一);向暖(晒太阳);向炎乞儿(近火取暖的乞丐.比喻趋炎附势之徒) 3. 趋向,亲近 [revere]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 向于时夏.——《书·多士》 4. 又如:向化(归顺教化);向服(仰慕佩服) 5. 爱;偏爱;偏袒 [be partiql to;side with] 不妨事,你你向着俺哩!——《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剧三》 6. 又如:向顺(偏向;偏袒) 7. 往,去 [go] 闲向溪边磨巨斧.——《水浒全传》 8. 又如:向寓(以往借宿) 〈介〉 1. 朝着 [to;toward].如:向日(明日;第二天);向前(未来);向开(以外;以上);向着(朝着,对着) 2. 从;在 [from] 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水浒传》 〈连〉 1. 假设;如果 [if].如:向令(假如);向若(假如);向非(假若不是) 〈助〉 1. 用于“争”、“怎”、“争奈”、“如何”一类词语后,起加强语气作用 怎生向,人间好事到头少.——《法曲第二》 〈动〉 1. [在乡专称行政区域后,便造“向”字表示]对着,面向 [face to]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易·随》 戒六神讣浑向服.——《楚辞·惜诵》.注:“对也.” 请席何响.——《礼记·曲礼》.注:“面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2. 奔向;趋向 [go straight towards;head for] 向方略.——《荀子·仲尼》 军以向宛洛.——《三国志·诸葛亮传》 直下襄阳向 洛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已向荆州.——《资治通鉴》 3. 又如:向清虚(奔向高天.喻得到幸福) 4. 接近;临近 [be close to]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东坡种花二首》 5. 又如:向中(谓近午.比喻鼎盛时期);向早(凌晨) 1. 旧时,以往 [before;formerly;in the past] 曏,不久也.从日,乡声.——《说文》 曏役之三月.——《春秋传》 曏谓往时也.——《桂苑珠丛》 曏者,吾子辱使某见.——《仪礼·士相见礼》 2. 又如:向日;向之豪气何在? 3. [副]∶明,表明 [clearly;indicate]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庄子·秋水》。

3. 文言文中趋是什么意思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

4. 向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1.假使,假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2.从前,过去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寻向所志。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3.方向;方位 明利害之向。——《国语·周语上》东向驰去。

——明· 魏禧《魏叔子文钞·大铁椎传》4.从来,向来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三国演义》5.刚才 向见年 *** 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金史》6.面朝、面对。跟“背”相对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聊斋志异·狼》7.趋向,亲近 何故欲向汉?——《史记·班超传》8.从;在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

——《水浒传》。

5. 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一起,平排。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2.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3. 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4. 具备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5. 通“屏”,“摒”。排除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6. 相同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6.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这句话出自曹操,

曹操北归后,不再返回酸枣,而是渡过黄河,赶到河内,同驻扎在那里的联军盟主袁绍接触,企图对袁绍施加影响,使局面改观。但结果仍令人失望,他在许多问题上常常不能同袁绍取得一致,甚至完全针锋相对。

袁绍为了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势力,以献帝年幼,又被董卓所困,关山阻塞,不知是否还活着为由,同冀州牧韩馥一起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并私刻了皇帝的金印,派毕瑜去见刘虞,劝他称帝,称说这是上天的意旨。同时前来征求曹操的意见,企图获得曹操的支持。曹操问明来意,明确表示反对,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董卓的罪行,国人尽知。我们会合大众,兴举义兵,远近无不响应,这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现在皇帝年纪幼小,被奸臣董卓控制着,还没有象昌邑王那样的破坏汉家制度的过错,如果一旦加以废除,天下有谁能够心安呢?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僚面北朝见皇帝。刘虞是幽州牧,幽州又刚好在北方,因此这里的“北面”语含双关。“西向”,指向西讨伐董卓,迎回献帝。诸君自去向刘虞称臣,我自去西讨董卓,表现了曹操同袁绍等人分道扬镳的决心。董卓暴行令人发指,国人共愤,讨伐董卓确实是人心所向,确实是当时国内矛盾的焦点,应当全力以赴。献帝虽然毫无建树,但他毕竟是国家的象征,又被董卓挟待着,实际上也是个受害者,同正义力量是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语言的,如果一旦废掉,另行易人,必然造成更大的混乱,局面将更加难于收拾。所以曹操的意见,不仅表现了他的胆识,也是从大局着眼的。曹操后来虽然也成了一个割据者,但他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意识远比袁绍等人来得强烈,这也是他后来所以能够采取一些顺乎民心的政治经济措施,从而取得节节胜利,最终统一北部中国的一个原因。

从字面来看,这八字做如上解释。往深里琢磨琢磨,则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一个信仰,个人理解此信仰为:决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自己认定是真理的,就坚持下去,不言放弃。



  • 西向是什么意思
  • 答:西向的解释见“ 西乡 ”。 词语分解 西的解释 西 ī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 相对 :西面。西晒。西域。西方。西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西宫(借指妃嫔)。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 向的解释 向 (①⑤⑥向...

  • 西向是什么意思?
  • 答:西向是一个朝向的方向词,表示面朝西方或朝向西方。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用这个词来指向一些与西方有关的事物,比如说“西方文化”、“西方社会制度”、“西方国家”等等。在很多中西方文化中,西方都代表着风流、自由、进步和开放。商家也会将“西向”设计成自己店铺的品牌或口号,通过传递自由、时尚...

  • 文言文西向是什么意思
  • 答:过去,往昔[past;before] 向也不恕而今也恕,向也虚而今也实.——《庄子·山水》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导,引导,渡水.)——《吕氏春秋·察今》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扶向路. 向吾不为斯役.(...

  • 文言文中西,乐,尤,近,布,西南,乃,以,去分别是什么意思
  • 答:去,离开,距离,抛弃,到什么地方。

  •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这句话什么意思?它的典故什么?求大神详解。在网上...
  • 答:这是曹操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诸位诸侯大人们,请向北边迎立刘虞,我自己去尊奉西边的皇帝。原文:春,正月,辛丑,赦天下。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

  • 文言文中西东方向是指东西方向吗
  • 答:文言文中的“西东方向”可以指西方和东方。如:“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古塔认西东”——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可以用为偏义复词,指西方。如:“只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可以泛指四方,无定向。如:“十步九举辔,回环失西东”——唐 孟郊 《过分水...

  • 西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 答:西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日落的方向,西方 西拼音:xī,注音:ㄒ一,简体部首:覀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6画 繁体部首:襾部,五笔:SGHG仓颉:MCW郑码:FJ 四角:10604,结构:单一,电码:6007,区位:4687 统一码:897F,笔顺:一丨フノフ一 释义: 1、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西面。西晒。西域。西方。西席...

  • 西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 答:西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日落的方向,西方 西拼音:xī,注音:ㄒ一,简体部首:覀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6画 繁体部首:襾部,五笔:SGHG仓颉:MCW郑码:FJ 四角:10604,结构:单一,电码:6007,区位:4687 统一码:897F,笔顺:一丨フノフ一 释义: 1、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西面。西晒。西域。西方。西席...

  • 后三国时代的“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是什么意思?
  • 答:先来说说这句话里的“北面”是什么意思,皇帝上朝的时候会坐在面向南面的位子上,而忠臣望向皇帝的方向就是北面。恰巧的是,当时袁绍想要拥立的刘虞也在北面。结合这两个意思,大家就会明白这个“北面”说的就是刘虞。而“向西”是什么意思呢?董卓挟持着汉献帝在西面,曹操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们...

  • 文言文方位字
  • 答:1. 文言中表示方向的字有哪些 现在人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中等方位名词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则复杂得多,除了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还有以下10种方法。 1.以阴阳表示 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