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2024-06-02m.verywind.com
~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存在。孟子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思想。 民本思想的内容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意是奴隶。后世社会与经济得到了发展,生活内容丰富起来,孟子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4]劳力者就是前面所说的民,但是这里的民指的是劳力者,也被孟子称为黎民、百姓和丘民。对于这样的劳力者,孟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一)首先是“与民同之”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孟子都强调百姓的意愿,君主可以从民众角度出发与民同之,这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君民关系。孟子虽然不否认君主的政治主体的地位,但是他要求君主所行符合民众的意志,国家不是君主的私有财产,不能只贪图个人享受,国家应是与百姓共同拥有,与劳苦大众共同享有。 (二)既然国家并不是君主的私有财产,那么君主在制定与实施国家政策之时就要征求百姓的想法,民意在决策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6]选用贤才和罢免不才之人,君主需要谨慎处理,在左右侍臣、诸大夫、国人的意见中,不可听他们的一面之词,而国人曰可,然后考察确实如此,然后任用之。民本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加深。 (三)不管是君主“与民同之”还是在决策当中,民众意见的重要性,这二者都是君主为了巩固政权需要做到的,这是政权兴起的必要条件,同时民心也可以决定政权的合法性。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7]王天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霸道,一种是仁道。霸道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成功,可开疆扩土、征服万民,“以力假仁者”可以称霸一方,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大国,但是以力服人者未必是心服,并没有获得民心的支持,那么就会像桀纣一样失去天下,所以要“以德服人”,使天下心悦诚服,政权才可兴起而不衰。孟子的“民贵”思想也体现无疑。 (四)孟子把民众的地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君主的地位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8]如果一位国君无法治理好国家,就应该易位。君主如果有大过而不知悔改,在极端情况下则可改立君主。在孟子看来,汤武革命是合法的,夏桀、商纣纵私欲过度,罔顾天下百姓,是独夫、民贼。孟子对于国君可以“易位”的看法,一方面肯定了国家非国君一人的私有财产,并非刻意为所欲为,另一方面也从可以给当时的国君一个警醒,从反面可以起到督促国君的作用。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近现代提出的民主思想是有渊源的。孙中山先生说:孔子和孟子都是民主的倡导者孔子总是引用尧和舜的话,因为他们不把帝国据为世袭所有。虽然他们的政府名义上是君主制的,但事实上却是民主制的,而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赞誉他们的原因所在。”[9]中国的“民本”思想从孟子就开始重视“民意”。民本与民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传承关系,民主是不能脱离民本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是由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带来的。首先,孟子在“民贵君轻”里指涉的“民”是劳力者,他_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想要参与政事的愿望,只需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当然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权力,百姓从来没有可以治理国家的权力。孟子提倡的民贵君轻,民意等等重视百姓的思想都是相对的,这些思想的背后真正的主体还是国君,所谓的重视民本是有它的积极性,但是一切都是从君主出发的,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百姓的生活也就可以安定,但是不能因为有利于百姓的安定,就认为国君这样的“仁政”举措从根本上是为了民众的意愿。这样的思想也许只是出于政治的需要而这样去做,并不是真正地为了百姓的利益。其次,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是以君主的特殊合法地位,即“天予之”为前提的。同时人民并没有罢免君主的权力,只有“贵戚之卿”才有这样的权力,因此,与今天的民主制相比,孟子的思想还是受其特定时代的影响有其局限性的。 来源:锦绣·下旬刊

  • 如何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的民主思想???
  • 答: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主旨内容——重民思想。“得天下者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不仅强调得民心的重要作用,而且还从失民心的危害来进行论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由此可见,...

  •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 答: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

  •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反应在哪些方面?
  • 答: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在国 家政 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决定因素,为民着想,为民谋利,去民之恶...

  •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 答: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

  • 谈谈你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看法
  • 答: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基于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战乱连年提出的,是对仁政的延伸,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先进性、进步性。同时必须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在战国时期提出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封建时代的民本思想和新...

  • 以孟子的民本思想
  • 答:以民为本: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观点,认为统治者应遵守礼制、爱惜百姓。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这一观点是“为什么”,也没有从操作层面明确“怎样”及“如果不又怎样”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仁政”学说。什么...

  • 怎么看待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一文读懂孟子的政治观
  • 答:为什么在民本思想受到空前褒扬的同时,现实的政治却不断走向专制?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失败的(实际的政治家是不会采用孟子的主张的),但孟子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安抚民心,保持稳定,维护社会秩序。这是任何政治(思想)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

  • 如何正确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 答: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

  • 为什么说孟子的“忧民”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
  • 答:孟子的“忧民”“乐民”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同之处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但是孟子的“忧民”“乐民”是对最高统治者提的建议,他认为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才能使行王道,达到“王天下”的目的.至于如何“忧民”“乐民”呢——孟子的要求不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如何正确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 答: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的历史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民众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君主都在感叹百姓数量的不足。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民为贵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孟子经过了充分的审时度势从而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时之...

    相关主题

      相关链接: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