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2024-06-02m.verywind.com
~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纷争也大相径庭。 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与大义之争,是的,他们曾经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国家民族的社稷为重,而从不涉及个人恩怨。 是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斗,是世人所景仰的君子之斗。 司马光 司马光比王安石长两岁,都曾在包拯手下为官。两人才华横溢,且相互仰慕,一度时期是互相倾慕的好友。然而后来,由于不少人对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让人沉默的「 ”保守派”,把王安石当成改革的先锋,大加赞叹。 就象我,一直以来,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老顽固而从不对他的历史加以研究甚至光顾,以至于他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空白。可是后来,我终于对这位天才的大文人肃然起敬,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进行了重新审视。 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个人同升翰林学士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这一对好朋友却开始因政见不同而渐渐开始争吵疏远甚至决裂。由于当时官吏过多,俸禄颇高,整个大宋的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出于对国家财政的考虑,宋神宗大胆起用一直以来在地方上享有声誉、干脆果断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主管变革事宜。 王安石一上任,立即显出了他非凡的行政才能和魄力,对旧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青苗法,规定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由 *** 贷款给农民,让他们购买棉粮种子,待秋后丰收再行偿还。现在看来,王安石当时的青苗法的确有他超前并相当现实的作用。一千年后,如今的农民享受的「 ”贴息贷款”制度的出台,是否受到了王的启发,我当然不清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王的改革内容相当程度上是符合「 ” *** ”的。 可是这些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的强烈反对。其实历史的模糊就模糊在,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马光认为所有这些,都必须循序渐进,稳妥进行,而不可能立杆见影,不然会发生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青苗法,他认为这样一来必然会给地方官吏带来更大的腐败空间,他们会借机不断提高贷款利息,从而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后来的好多事实证明,由于王用人上的不当,导致的结果也被司马光不幸言重,这不得不说是王安石变法中让人不得不遗憾的一面。 君子的伟大就伟大在,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便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 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然而我们的司马大文人却一口回绝了他们: 王安石没有任何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回家开始了那场令世人惊叹的浩瀚之举,历经十几二十年之光阴,终于写出了惶惶巨制《资治通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政治上的得势无疑给了司马光一个传世著说的机会。历史总是让人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处,中国历史上两部最伟大的史实巨制,既然都出之司马家之手,尽管本人从未考察过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不是本家,但光是两部巨著和两个同姓文人,在表面上看来就足以使人荡气回肠。 多年后,王安石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继续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后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后垂帘,时年66岁的司马光被召回开封,出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 尽管司马光在政治上全盘否定了王,可在生活上,在王安石死后,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善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足见其作为君子的坦荡之处。而且他在所著的《资治通鉴》中对社会对王安石的偏颇之言给予了斧正,他说世人都说安石奸诈,其实这对安石来讲实在太过分了。 君子的优点就在于,不管对方能不能成为朋友,他总是能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并且从不避乎自己对对方人格魅力和才华的欣赏和仰慕。 王安石死后不久,司马光也因积劳成疾,长眠于黄土之下。这一对伟大的君子,从好友到政敌,不管有多么大的纷争和不平,最终双双成为世人的楷模,将伟人的形象和光辉流传于世。 王安石 司马光死后,长街陋巷被自发赶来的民众堵得水泻不通,其盛况甚至超过了千年后发生在首都北京的「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个宰相,一个总理,身份相当的两位伟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人们留下了难忘的瞬间,他们的光辉典范和人格,将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而王安石呢?当年追随他实行变法的那些「 ”改革者”经过历史的筛选,终于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纷纷被划归为「 ”奸佞”的行列,而他,也只有他,千年来扛着「 ”改革”的大旗一路走来,无人能够将他「 ”改革先锋”的冠冕摘下,这一切,非是君子,非是极其正直无私之人,谁又能够成为历史的护冕者呢? 北宋的历史颇为短暂,疆地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可能都无法相提并论吧。加上连绵不绝的战乱,宋代的历史,似乎很不愿意让人光顾。然而就是这个寿命不长,疆域狭小的朝代,却出了那么多令世人震惊的伟大的人物。 是的,他们当中,甚至比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还要辉煌的文人,当要数留下无数绝篇的苏东坡了吧。 作为后起之秀,苏轼一开始便成为颇受赏识的人物,顽固派赞赏,改革派也羡慕。当时,年轻的苏轼受司马光等的影响,也一度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神宗赏识苏轼,想提拨他,不想王宰相一句话便断送了他升迁的机会。实在应付不了朝廷里复杂的政治斗争,苏轼终于请求到地方做官,神宗说好了让他去杭州,可到王宰相那儿却成了安徽。 苏轼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间还流传着好多笑话。按理说,这样势不两立的人,一定会斗得你死我活吧?然而错了,当苏轼因「 ”乌台诗案”招来灭门之祸时,确因王安石一句话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王安石赏识他,爱护他,喜欢他,所以关键时候就会保护他,尽管他们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可是他们「 ”敌”的是政见,而不是人格和才华,最主要的,他们都是君子! 苏轼 王安石退下来后,苏轼曾经去拜访了他,这一拜不要紧,两个人才发现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东西要交流。他们 重新认识了对方,相互对对方的才华和人品有了真正的了解。 王安石曾慨叹说,不知道从此几百年后才会再出苏这样的人才。当然苏轼也从此认为世上真正有才华的人是王。因为他的一首藏有两个典故的小诗从来无人能够识透,而王安石,这位曾经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却经常让他嘲笑的前辈,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奥妙,从此苏轼,再无异议。 君子相斗几十年,转头还是真君子,他们之间的纷争和大义,将是我们在君子和小人学术研究上难得的史料。 君子坦荡荡,争吵又何如?争的时候是君子,争完了还是一个大写的「 ”人”字,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将引导我们在看问题时不再那么简单地对立和对等,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之上,而是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挖掘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是的,君子,他们总是让人无法不去长时间地感动和缅怀甚至效仿!



  • 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 答: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继续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后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后垂帘,时年66岁的司马光被召回开封,出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 尽管司马光在政治上全盘否定了王,可在生活上,在王安石死后,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善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足见其作为君子的坦荡之处。而且他在所著...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什么相互掐呢...
  • 答:不然,孔夫子的“君子与小人”是在个人修为以及道德素养层面上而言的,王、司马和苏三者属于政治关系,他们受到学优而仕、忠君等同爱国等思想的浸染,以致众多行为及言论已然脱离本身,其目的只有使国家富强、局势安稳,便都不再是道德层面上了。所以不能因“小人同而不和”而断定三人非君子。司马和王一直...

  • 苏轼与王安石互怼这么多年,他们最后是如何和解的?
  • 答: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兼政治家,但他们在变法问题上却逐渐变得针锋相对。王安石与北宋熙宁二年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意在解决北宋长期以来冗兵冗官过度的积弊,司马光在变法初期大致持观望态度的,对于变法中的问题,他屡次写信规劝王安石不可过于自信,但发现王安石的改革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且难...

  • 王安石与苏轼,司马光之间有什么恩怨?
  • 答:因此在朝廷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似地井然有序。时光似流水,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是,曹参既没有设计出“胡服骑射”的变法蓝图,也没有提出和匈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外交新思路,这使本来对他寄予厚望的汉惠帝迷惑不解,惠帝心想,就连一...

  • 你如何看待司马光与王安石及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关系?
  • 答: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总体上来讲都是文学大家,他们的文学成就远高于政治成就。他们彼此惺惺相惜,敬佩对方的文学才华,更敬重对方的为人。但他们又各自持着不同的政治观点,矛盾斗争相当尖锐,此消彼长,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一、司马光与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北宋神宗时期伟大的的思想家、政治家、...

  •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 答:1、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发生变法之前为朋友,后来因为一件不合便反目,苏轼和王安石为政敌。2、三人生于同一时代(北宋),曾经互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马光反目。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

  • 谈谈宋朝 苏轼 王安石 以及 司马光
  • 答:下面说王安石和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年龄比苏轼都大,两人貌似是同年出的进士(不记得了,反正俩人年轻的交情好像不错),俩人政治生涯都有过辉煌,至少比苏轼好得多,尤其是王安石也搞过变法,换句话说,他是当过宰执一辈儿的高官,司马君实比他差点儿,好像文坛上也比他差,貌似历史地位比王安石不...

  • 王安石与苏轼是政敌,为什么乌台诗案还要为苏轼求情?
  • 答:王安石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政治斗争手法。苏轼虽然恃才自傲,但操守严明,光明磊落,是个君子。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据史料和宋人笔记记载,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于是,宋神宗按照政治形势和惯例,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相逢一笑泯恩仇 黄州四年后,苏东坡来到江宁。王安石穿一身与...

  •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 答:在两人之间的苏轼,显得更加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变法者已经有王安石,保守者已经有司马光,而苏轼的天才不再王安石之下,更是远远超乎司马光之上。于是苏轼的行动就有些可笑而可惜,王安石时代他守旧,到了司马光时代,应该是司马光的朋友了吧?可是苏大学士又皱着眉头说话了:我觉得新法也挺好的!于是...

  • 王安石与苏轼、司马光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
  • 答:距离另一位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去世,相隔了二十六年。 这三人,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同样伟大的名声,并且一度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因为这场变法,三人渐行渐远,终于彻底葬送了友情,并且成为政治上的死敌。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殊死搏斗中,于公元1086年同年去世。 假如他们能够多活一些年头,看到公元1127年的惨剧,那么,王安石可...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