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

2024-06-02m.verywind.com
如何正确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还属于专制主义的王权思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普适价值,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提出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体现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孟子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急功近利的封建时代固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和崇高性。
孟子不是立足于如何发展经济而不顾人民死活,也不是某人或其集团的利益,而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乐。这对于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其一,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其二,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其三,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其四,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的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价值观上重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扩展资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本思想

首先,在经济方面,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衣食住行得到保障,是安定人民的首要措施。他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为不为己。”①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所以“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②如何制民之产呢?孟子认为首先要使百姓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进行耕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③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税”④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从这点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思想符合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很有科学性。 其次,在政治方面,孟子的民本思想可分为几点: ⒈君民关系上,他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⑤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盗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⑥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置社稷。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孟子还以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了如下道理:失天下在于得民,得民在于得民心。夏桀商纣对待人民残暴无比,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最终也落得逃亡或被杀的下场。他引用了《汤誓》里的话“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⑦说明对待人民残暴的君主,不得民心,人民情愿跟着去死。相反,商汤、周文王行仁政,爱护老百姓,“汤德至矣,及禽兽”,⑧“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⑨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灭桀纣而得天下。 2、民意即天意。他引用《太誓》语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意即天意。国君的权力是“天与之”,“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⑩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既然如此,他主张限制君权。孟子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平等。“圣人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特点。正是以此为基础,孟子极力反对为人君主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的限制。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异位。”孟子还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民为手足,则臣视君为心腹;君之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这就使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了个性解放的因素,在当时君权至上的社会中,这种看法可谓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在往后的历史长河乃至今天,他的这种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3、管理内政方面,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杀人。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归。人民的意向市国君决策的主要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对外政策中,孟子也坚持了民本思想。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后,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该吞并燕国。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莫取……”吞并别的国家也要看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欢迎这样做,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人民的地位被提到了很高。 4、与民同乐。国君要使老百姓敬爱自己,归服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当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他的狩猎场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为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还以为小。孟子道出原因:因为文王的狩猎场“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而齐宣王的就不能,“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与民同乐,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素质。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与天下,忧与天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 (二) 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固然离不开他个人的天才与创见,但也是他顺应历史潮流,善于终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早在“轩辕之时,神农氏也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轩辕征讨诸侯,就是为了把老百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说明在远古时代,民本意识就已经出现了。至于黄帝以后的尧、舜、禹等,《史记》中也大量地记载了他们为百姓造福的事。《史记》的记载虽属传说,但是传说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步进了文明的门槛,这是勿庸置疑的。那时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占有的财产与社会地位都逐渐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尤其是部落的首领,有了相当大的特权。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常常会发动本族掠夺、侵犯他族的战争。有战争就必然有胜负,人心的向背无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于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也为了维护本族的整体利益,部落的首领们就想法设法赢得民心,于是民本思想就应运而生。传说中古之圣王的重民、爱民事迹,正与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相吻合。 如果说史前传说时期诸圣王重民、爱民之说为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正面经验的话,那么后三代桀、纣由于轻民、暴民而导致夏、商覆亡,为民本思想的发展、深化提供了反面教材。反面教材往往比正面教材更深刻,教育的效果更直接。它促进了民本思想意识的深化和升华。到了周代,统治者对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不仅在经济上认为治民就必须“先知稼穑之艰难”要做到“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而且在政治上,也要高度重视民的问题。这在《诗经》等古著作中多有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频繁的战争,各国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孟子描写当时的情况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颠沛流离,哀鸿遍野。在无法照旧生活的情形下,反抗自然就产生了。公元前614年,梁国奴隶暴动,前550年,陈国庶民起义……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使统治阶级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发展了周初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出了“重民”的学说。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认为“仁”就使爱人,所以行仁政就要“惠民”。与儒家思想对立的墨子,也主张“兼爱”。这种重视人的看法,是当时的思想潮流。相形之下,君权绝对之上的思想动摇了。由此可见,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形成,与时代是离不开的。

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 如何看待《孟子》一书中体现的民主思想???
  • 答: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主旨内容——重民思想。“得天下者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不仅强调得民心的重要作用,而且还从失民心的危害来进行论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由此可见,...

  •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 答: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

  • 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反应在哪些方面?
  • 答: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百姓在国 家政 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决定因素,为民着想,为民谋利,去民之恶...

  •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 答: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

  • 谈谈你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看法
  • 答: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基于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战乱连年提出的,是对仁政的延伸,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先进性、进步性。同时必须看到,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在战国时期提出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封建时代的民本思想和新...

  • 以孟子的民本思想
  • 答:以民为本: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观点,认为统治者应遵守礼制、爱惜百姓。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这一观点是“为什么”,也没有从操作层面明确“怎样”及“如果不又怎样”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仁政”学说。什么...

  • 怎么看待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一文读懂孟子的政治观
  • 答:为什么在民本思想受到空前褒扬的同时,现实的政治却不断走向专制?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失败的(实际的政治家是不会采用孟子的主张的),但孟子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安抚民心,保持稳定,维护社会秩序。这是任何政治(思想)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

  • 如何正确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 答: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

  • 为什么说孟子的“忧民”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
  • 答:孟子的“忧民”“乐民”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同之处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但是孟子的“忧民”“乐民”是对最高统治者提的建议,他认为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才能使行王道,达到“王天下”的目的.至于如何“忧民”“乐民”呢——孟子的要求不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如何正确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 答: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的历史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民众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君主都在感叹百姓数量的不足。所以孟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民为贵的思想。王夫之认为孟子经过了充分的审时度势从而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时之...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