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贞观太宗谓侍臣的翻译

2024-06-02m.verywind.com
~ 文言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
1.贞观初太宗从容谓翻译【原文】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
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
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
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
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
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译文】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
当时国家粮仓贮存甚丰,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粮食拯济灾民,下令让老百姓自己想办法。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
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挥霍无度,极尽奢侈之能事,终于国破家亡。对于国君,首要的任务在于含养民生,不在于充实粮仓。
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对付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江山,如果他昏庸,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助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原因。”【原文】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
昔启民亡国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
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群臣咸曰:“诚如圣旨。”
【译文】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天给善人降福、给坏人降祸,事必报应。当年突厥的启民可汗失国南奔,隋文帝不惜粟帛钱财,动员了大批兵士守卫安置,使他们能够生存下来。
不久突厥富强了,启民可汗的子孙却不想报答恩德。到始毕可汗时,就起兵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关。
等到隋朝大乱,又恃强深入,致使当年帮助启民可汗安家立国的隋朝官员自身和子孙,都遭到颉利可汗兄弟的屠杀。如今颉利可汗破灭了,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的下场吗?”大臣们都说:“确实像陛下所说的那样。”
【原文】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
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
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徵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
太宗深然之。【译文】贞观九年(635),北方突厥归顺的人奏疏说:“突厥境内连降大雪,百姓饥荒,羊和马都死了。
住在那里的汉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贼,民情非常动荡。”太宗对侍臣们说:“观察古代的君主,实行仁义、任用贤良就能使国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国家就会败亡。
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们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没有忠诚正直的可取之处。首领颉利又不关心百姓,恣意妄为,我用人情世故来分析,他又怎么可能长久呢?”魏徵进言说:“从前魏文侯询问李克:‘诸侯之中谁会最先灭亡?’李克回答:‘吴国先灭亡。
’魏文侯问:‘为什么呢?’李克说:‘屡战屡胜,经常胜利就会骄傲,而经常发动战争就会使民生疲弊,不灭亡还等什么呢?’颉利趁着中原大乱,就依仗自己兵强马壮入侵中原,到今天还不想息战,这就是他必然灭亡的道路。”太宗对此非常赞同。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徵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①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
2.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53261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
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
“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
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出处: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对待贫苦百姓,唐太宗并没有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而且反而恰恰相反。
他对待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表现出了怜悯之心,同时他也关心农民的疾苦对待百姓他是格外的照顾,也因此受到百姓们的喜欢。李世民他时刻都有着国家责任感。
而且心中一直存在着危机感一直督促自己学习,而且不能贪图享乐这也就为唐朝的盛世做出了铺垫。像这样有危机意识的他确实非常优秀。
时刻提醒着自己提高着自己,当时的百姓能够有这样的优秀杰出的皇帝,能够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也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李世民也是一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一个人物,做事非常的果断,而且他有着广大的胸襟同时在治理社会方面他也是有着远大的抱负。
扩展资料: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
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着作。虽然《贞观政要》在史实上有所失误,但由于叙事详赡,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贞观政要。
3.古文《唐太宗安民》的原文和翻译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译文: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4.贞观十年,魏徴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文言文阅读题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政要》)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勉励B.寻亦诛死寻:不久C.如属文之士属文:叮嘱写文章D.言语致失次第次第:(言语的)顺序、先后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皆失其举措其若是,孰能御之B.愚臣处不讳之朝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言而不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乃使从者衣褐小题3: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⑤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4分)(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4分)(3)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4分)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这)小题1:C小题1:D小题1:A小题1:(1)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我的过失,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进言,使天下达到太平.(2)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忤逆犯上.(3)我经常想到魏征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洁的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都全然显现.。

  • (唐)太宗谓待臣:“往昔初平京师...翻译
  • 答:翻译: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

  • (唐)太宗谓待臣:“往昔初平京师...翻译
  • 答:东西征讨 附原文+译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 唐太宗论治国 的全文翻译
  • 答: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求全文翻译,谢谢~~ Jenny_吥离 | 浏览4892 次 问题未开放回答 |举报 推荐于2017-12-16 10:10:19 最佳答案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 贞观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什么?
  • 答:翻译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出自《贞观政要》,书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

  •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
  • 答:翻译: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群臣“守天下难还是容易呢?”。侍中魏征回答说“很难”。唐太宗说“(守天下)只要任命贤能的人才,接受别人的劝谏就可以了,怎么会说是难呢?”。魏征回答说“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之时,就会任用贤能接受劝谏,而一旦到了环境安乐的时候,就必定会宽松懈怠,使...

  • 太宗谓侍臣曰的全文翻译
  • 答: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

  •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翻译
  • 答: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徵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原文及翻译
  • 答:一、原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二、翻译 1、贞观九年,太宗对侍从大臣们...

  • 文言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
  • 答:1. 贞观初 太宗从容谓 翻译 【原文】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 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

  • 贞观初 太宗从容谓 翻译
  • 答: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徵进曰:“...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