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网 导航

闽西汉剧《百里奚认妻》观后

2024-06-01m.verywind.com
~

感天动地,隽永婉约

——闽西汉剧《百里奚认妻》观后

傅翔

百里奚认妻即百里奚“相堂认妻”,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故事之一。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贤相百里奚,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在生活作风方面也具有高尚的品格操守。他虽位高权重,却为官清廉,平易朴素,堪为百官之表率,在当时,更是深受百姓爱戴。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评价了百里奚的功业,并赞其“功名藏于府库,而德行传于后世”。

千百年来,人们对一朝飞黄腾达就抛弃糟糠之妻、迎娶公主的陈世美并不陌生,却对贵为一国宰相,30余年念念不忘失散多年的结发妻子的百里奚所知甚少。实际上,百里奚的传奇更像是一部时下急需的经典正剧,充满着无限的感动与满满的正能量。

这确实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经典传奇,是一首夫妻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赞歌。

早在公元前600年前的一天,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城西)的一处寒舍,一位年轻的女子杜氏一大早就起来,忙着为远行的丈夫做早饭。她“劈了门闩炖雌鸡”,宰杀了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煮一锅小米饭,来为丈夫饯行。这个即将远行的人就是百里奚。百里奚先后游历了宋、齐等国,经历了亡国的厄运沦为奴隶。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公羊皮换回百里奚,并拜为大夫,主持国政。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倡导教化,富国强民,渐成霸业,从此声名远扬……

光阴荏苒,往事却并不如烟。这位年过70而位列上卿的老人虽然过上了安逸富足的生活,却依旧念念不忘当年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一日,家人找来一位贫穷的洗衣老妇为百里奚吟唱歌曲,舒缓心绪。那女佣操琴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别时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幽怨的歌声委婉地道出了百里奚的身世。百里奚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妇人正是失散30多年的结发之妻!百里奚即刻下跪相认,夫妻俩抱头痛哭……

与史实或传奇相比,戏曲里的百里奚已经简化为一个重情重义、不忘贫贱之妻的好男人形象,重点刻画的也只是他思妻与认妻的感人情节。他的曲折经历与传奇,以及他的丰功伟绩,基本已是无从得知。当然,戏曲有其集中的一面,窥一斑而见其貌,通过《百里奚认妻》这一传统剧目,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百里奚的功业与深远的影响。

《百里奚认妻》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濒将失传的传统剧目,版本众多,但都大同小异。故事见《孟子•万章篇》或明张伯起《扊记》传奇、《列国演义》第25、26回 。 戏中讲的是官居秦国左庶(宰相) 的百里奚,日夕思念失散三十多年的妻儿,家院找来院中洗衣的贫妇为她唱曲散闷,这个贫妇通过弹唱一段琵琶词和一段琴曲表白身世,说明自己就是百里奚的发妻杜氏,百里奚欣然相认,夫妻父子团圆。这出戏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歌颂古人坚贞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歌。

历经离乱、年过70而位列上卿的百里奚,虽然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富贵不忘糟糠妻,因为不知妻儿的生死存亡,终日里 “如醉如痴”,“热泪淋漓”。当他一旦明白阶下唱曲的贫妇是自己的结发妻子时,连忙跪倒尘埃,抱头相认。杜氏初时不畏贫寒, 鼓励丈夫“青云奋飞”,不料夫妻别后音讯隔绝,她万里逃荒历尽风雨煎熬,因为寻觅夫婿而住寒窑、作洗衣,但身虽贫贱而守志不移,最后终得夫妻团圆。这个戏不仅正面歌颂了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的传统美德,而且深深的触及了我们做人的本性与良心。就像众多的文学名著一样,它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复苏着我们的良知。

《百里奚认妻》的语言古朴自然,文辞简明精炼,重文彩而不堆砌典故,言相思相忆之苦,但哀而不怨,悲而不伤。杜氏唱的琵琶调“思夫”和琴曲“叹沦落”,是全剧的精华,属长短句,古朴雅淳,词意隽永,听来俨然乐府、短歌行等古代民歌的风貌,令人如痴如醉。如琵琶调“思夫”: 忆当年奴和他,双宿双飞好比鸳鸯,今日里只落得形单影只,嗟叹凄凉。屈指数,流年似水三十余载漂泊他乡,嗳唷哎唷想夫君。重义多情既天赐姻缘,姻缘何快尽?嗳唷天哪嗳唷天哪!怨苍天缘快尽,当初何必相爱相亲,嗳唷天哪嗳唷天!似有缘似无缘,咫尺天涯远天涯远,含泪人哎呀人呦!到如今累得我,万水千山到处寻,薄情人你别久变心,我好比浪打浮萍,线断风筝飘飘荡荡更谁怜?

琴曲“叹沦落”的一些段落,也具有同样的风采神韵, 如:叹沦落天涯辜负韶华,两鬓催飘零无奈憔悴。谁知是双栖巢燕,奈何飞去两分离。叙前因我真有万斛愁悲,夫婿久别离心被纷华醉。何曾回忆故园梅,怅星霜屡易杳无音讯,望穿秋水不见归来。我不辞劳瘁万里来寻,伶仃孤苦只有鼓琴告哀。且高歌更含泪,心碎弦声摧无依漂泊,诉不尽暧唷凄酸楚,凄酸楚。弹也弹不开,光阴荏苒青春荡过,想当年卿怜夫爱,莫非是今日官爵厚,忘却了当初贫贱妻?贫贱妻前路正徘徊,多少怨此怨诉与谁?暗地里只自思,天生我又何为?百事总成灰总成灰,从今愿那萧郎梦醒,重续前缘莫再上望夫台。百奚里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春黄芪炊扊扅,今朝富贵忘我为?忘我为?

此次晋京展演的闽西汉剧折子戏《百里奚认妻》正是基于传统的恢复与重排,它经过邓玉璇等著名艺术家的精心指导,由老一辈艺术家伍银莲和青年演员李勇洪传承演绎,充分展示了闽西汉剧的古老魅力和蓬勃生机。作为福建省六大剧种之一,闽西汉剧剧目繁多,技艺精湛,行当齐全,音乐唱腔悦耳动听,韵味无穷,被剧坛亲切地誉为“南国牡丹”。

本出老生蓝衣是闽西汉剧传统唱功比较有特色的剧目之一,此折唱腔丰富,尤以“思夫”、“叹沦落”两曲,婉约动人。经典传统折子戏承载着戏曲表演程式、音乐范式的精华,是本剧种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呈现。《百里奚认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它不仅充分展示了闽西汉剧的表演特色,也是对传统生活与传统美德最有力的诠释与注脚。



  • 闽西汉剧《百里奚认妻》观后
  • 答:——闽西汉剧《百里奚认妻》观后 傅翔 百里奚认妻即百里奚“相堂认妻”,是我国最古老、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故事之一。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贤相百里奚,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在生活作风方面也具有高尚的品格操守。他虽位高权重,却为官清廉,平易朴素,堪为百官之表率,在...

  • 百里奚的妻子是谁 百里奚与秦穆公之间有何故事?百里奚为何认妻
  • 答:百里奚认妻的故事,在中国戏剧中广为流传,堪称歌颂夫妻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一段经典传奇。早在饥寒交迫的年月,夫妻二人守着寒窑,同甘共苦。年轻的妻子杜氏为成全丈夫的功名,拿出家里仅有的食物,倾尽一切力量资助丈夫远行。经了颠沛流离的种种苦难后,百里奚终于出人头地,获得了秦穆公的赏识,官拜...

  • 春秋楚国百里奚个人简介
  • 答:百里奚认妻的故事,在中国戏剧中广为流传,堪称歌颂夫妻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一段经典传奇。 早在饥寒交迫的年月,夫妻二人守着寒窑,同甘共苦。年轻的妻子杜氏为成全丈夫的功名,拿出家里仅有的食物,倾尽一切力量资助丈夫远行。经了颠沛流离的种种苦难后,百里奚终于出人头地,获得了秦穆公的赏识,官拜大夫,主持国政,辅...

  • 闽西汉剧有哪些
  • 答:建国后,重点整理的剧目有《大闹开封府》、《审六曲》、《大保国》、《史碑案》[16] 等,保留剧目有《兰继子》、《双凤镜》、《广东案》、《安溪案》、《打洞结拜》、《百里奚认妻》,经常上演的移植剧目有《孟丽君》、《白蛇传》、《西厢记》等。

  • 梅州汉剧小知识
  • 答: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 广东汉剧汉剧简介
  • 答:角色行当上,广东汉剧分为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个主要类别,角色分工明确,表演细腻。伴奏乐器方面,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其特有的,增添了独特的音乐韵味。广东汉剧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就有八百多个,如《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如《一袋麦种》...

  • 黄_传多大了
  • 答:代表作品:《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击鼓骂曹》、《林昭德》、《红书宝剑》等人物生平黄_传,艺名黄仪,1924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1935年毕业于湖寮育民小学。他在童年受到当地民间音乐、戏剧的熏陶,念小学时便喜欢哼唱外江戏(广东汉剧)的腔调,12岁小学毕业后即进湖寮同艺国乐社学演...

  • 广东代表戏曲剧种有哪些?
  • 答:。潮剧中著名的戏剧有:《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琵琶记》、《刘希必金钗记》、《侠女徐凤珠》、《围城记》、《秦香莲》、《妲己乱纣》、《易婚记》、《杜王斩子》。汉剧中著名的戏剧有:《凤仪亭》、《金山寺》、《珍珠衫》、《百里奚认妻》、《打金枝》、《潘必政》。

  • 广东汉剧有哪些特色?
  • 答:公行又称“老生”、“须生”,扮演各种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声原嗓唱念,仪态庄重大方,步法以稳健的“八字步”为基础。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如:扮《百里奚认妻》的百里奚;乌须老生,扮《孔明请东风》的孔明;黪白须老生,扮《状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会》的...

  • 关于汉字的歇后语
  • 答:百里奚认妻——位高不忘旧情百里奚饲牛拜相——人不可貌相百灵戏牡丹——鸟语花香百米赛跑——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急起直追;奋起直追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百日不下雨——久情(晴)百岁公公吹火——老气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百丈高竿挂红灯——红到顶了柏木椽子——宁折不弯柏油烫猪头——...

    户户网菜鸟学习
    联系邮箱
    返回顶部
    移动学习网